每个人此生都在为自己所信活着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22 23:58:22人气:0
魔灵之子

视频魔灵之子状态:HD中英双字年代:2016

主演雷佳音易烊千玺周一围芦芳生更新时间:2020-08-06 21:19:53

上元节前夕,长安城混入可疑人员,身陷囹圄的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天才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破除隐患。全篇运用了创新的探案剧集结构与人物关系设定,把故事嵌套在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长安这样一个完美的切入点。在展现跌宕紧凑的故事架构、反脸谱化的英雄人物、脑洞大开的细节设计同时,也带给观众丰富的文化价值。

写在2019年8月12日夜:今日,观剧结束。我的标题中,将删去“持续更新中”几个字。一切都已落幕,我害怕告别,害怕忘记,可也终究要接受,要释然。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只知道自己是尽心尽力、认认真真、掏心掏肺地把此剧看完,万字长评也更新完毕。从上周二开始到今天,整整两周,除了看剧、思考、整理发布,别的几乎什么都不做。几万个文字,几万张图片,几万次的灵魂交接。此次的“极致释放”,让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豆友。谢谢你们关注我的文字,更谢谢你们与我共鸣,这是我最看重的事。若你在别处遇到我,记得告诉我,你从豆瓣而来。豆瓣于我,是不同的,我们这一份长安的共鸣,是永恒的。在此,再次感谢各位豆友,感谢长安十二时辰,感谢二零一九的夏天,感谢我们内心最纯粹、最美好的一切。2019年7月31日此篇将持续记录看剧感受,不过每集会提前预警,不用担心剧透。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严重时间强迫症,很少看剧,要看也只看短小精悍的英剧和大神级别的美剧,基本很难坚持看那些动辄好几十集的国产剧。长安十二时辰,一夜,一口气看了七集。上月底此剧刚出时,看了第一集开场的一镜到底,惊艳。还看了导演十分谦逊的采访稿,认同导演的观点——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好剧要往下看。一个月过去了,好评如潮。作为影视爱好者,敏感力驱使下,决定开看,不能错过这个有可能是国产剧里程碑的节点。关于制作之精良,网评已说了太多,我,深表认同,不再赘述。只想说说剧中人物。七集。张小敬这样的人,第一眼看上去凶神恶煞有距离感,又因机智过人不得不令人提防。可越看下去,越令人动容。粗粝的外壳褪去,内在的善意显现。尤其是与部下小乙诀别一段,催人泪下。人终究是人,不是神,人要做选择,而只有在对的信念下,方能虽九死犹未悔。我相信,得知此事后不良人对张小敬的恨意与决绝,随着时间推移,终将褪去。世事万变,不变的是内核,是本心。李必,年少有为,仕途大好,学识丰富更善于借用。如曾问张小敬如何办事,张小敬答按自己的规矩,后李必面对太子询问如何办事,借用此话。再如入右相府发出质疑,右相答事急从权,后右相问其为何用死囚办事,同样以事急从权回应。这是辩论的智慧,是处事的智慧,更深层次是,学习的智慧。李必虽年少,但内心敏感,断事敏锐。紧要关头敢于搭上身家性命只为保全己方根基,一可见其做事信念之坚定,二可见其对于事物发展之预判能力。看至此,想,如张小敬和李必那样的人啊,他们为何如此?十六集。一部好电影,能集聚十部电影的能量。一集好剧,看一集如看十集,十六集便是如此。靖安司集体施压李必一段,不管敌人、队友、甚至自己,都不知该如何信张小敬。李必内心一直在揣测、在衡量,然而紧要关头却孤注一掷,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会在某些时刻觉得李必弱小、经验少,不论是对圣人心思的浅显理解,还是对内部的错误猜疑,都会看着有点心急。然而,且不说上帝视角优势,换一个人或许还不如李必,就从李必对于张小敬的判断来讲,早就甩众人十万八千里。李必看人不准?错,他能看准最关键的一人。他的天性优势帮他排除掉无关紧要之人,每个人精力有限,抓准最关键的就够了。那种优势,用生活常见的现象来解释,便是直觉。不需要太过繁琐的寻找证据和判断解析,仅凭最迅速的方式直抓要害。就如线报提醒一个“慢”字,他又能迅速反应,选择最有效解决方式——一介书生,孤身骑马引诱狼人。震撼,真的勇敢。而那一刻共同奋战的张小敬与李必,终于好像一个人。此前徐宾说李必和张小敬不同,其实不然,他们是一样的人,只是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看事角度,不同的处事方式,他们灵魂的底色,是一样的。别忘了,这一切只发生在一天之间,什么样的事物可以在一天之内相交相通相融?有人问,张小敬动机是什么,质疑剧本不合理。不是不合理,是你不相信,你不相信会有这种人,你没遇到过这种人。你,不是这种人。看剧这种事,很难圆满。我不知道此后我会不会有机缘继续看下去,但看至此,要说,我没白看。我能够感同身受,我能够为之动容。它早已超过了制作本身,剧本身,那是一种记忆,一种共情。我也不知该如何用精准的文字去描述我在剧中所看到的那份感受,若必须用文字来表达,我只找到一个。信。十九、二十集。彼此分开半个时辰后,于夜间相遇,张小敬和李必互问:“受伤没有?”、“受伤了?”这是一个节点。发自内心为对方的关照,唯有因真正认同而贴近才能如此这般。剧情推进,李必谎称遇毛贼,张小敬自是不信。于是有了如下对话。这是继最初彼此不熟悉时第一次确认彼此目的,“历经风雨”后,第二次确认。张小敬太聪明了,跟这样的人共事,既轻松,又辛苦。此时张小敬已怀疑何监处此处李必停顿演得好,观众看到了,可意为张小敬看到了,接下来便更加笃定追问张小敬直率,李必执着于隐瞒,不想老师与此相干,更深层次,不愿相信李必反应真快,与张小敬交谈中立判,线索恐将涉及何监,起身自行审问曹破延张小敬此处一方面是公事公办,要求李必不可隐瞒,另一方面,已属挚友能够做到的人生提点。我想用不了多久便会看到李必将不得两全,而此番道义,他必已记于心中。感谢张小敬。先前说张小敬聪明,在于他的全盘把握。李必处结束,到姚汝能。问话向来干净利落姚汝能再次质疑张小敬插。第一次质疑是夜市中,姚汝能感叹长安百姓忘记张小敬所做之事,张小敬也首次言明心声——他就是想让百姓乐乐呵呵地生活,自己是否被人记住根本没想过,根本不在意。此处表明姚汝能价值观,不做无回报之事姚汝能也有性情,直言张小敬虚伪人必都有所图,否则如何活于世?而看张小敬所图,这是什么?是真正的侠义。此时此刻,真想叫张小敬一声,张大侠啊。回。距离第一次发问还没过多久,这是姚汝能与张小敬两种不同价值观再次鲜明对立。姚汝能说:我就是不相信有你这种人。姚汝能对张小敬价值观的不相信,一如此前有些评论说人设不合理,难以理解张小敬动机。剧中姚汝能不信张小敬,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也不信有张小敬一样的人。另,姚汝能此处如此直白袒露心声,再次印证李必看人之准,姚汝能内心还是有率性的一面,只不过就如剧中反复出现众人对“长安”的感叹一般,或许姚汝能是标准意义上的“长安人”。说到长安,有了下边一段对话。张小敬内心世界进一步体现。至此,终于明晓,其实张小敬是有长安梦,就如今天的“北京梦”,那是支撑他活着的一个信念。最后他说:这是他的一点念想。也就是这个意思。原以为十六够好看的了。十九、二十太丰富。另起。右相:“让李必查案,必要时帮他一把。”弹幕:“终于有明白的人了。”其实,不洽切。从深层次讲,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右相所为,实属共同面对仇敌时优先解决外部矛盾罢了。此时再看李必,对其个人来讲,此番经历带来的成长,便是明白——或许,此前所相信的并非真正值得信任的;或许,他一切努力的背后,也不过是有人为了一己私利,弃所有人于不顾。当他看明白后,我相信,他一定不认同那种做法,就同张小敬当年一样。徐宾讲述张小敬此前所为李必:疼惜人命,他没有错。李必与张小敬,价值观统一。曹破延审问结尾,对李必说曹破延和李必背后,都有更大的局曹破延这一句,对李必来讲,是暴击。李必聪慧过人,早已猜到一二,由旁人脱口而出,血淋淋的现实摆在眼前。如此前所说,李必的成长,在于他看清从前的那些误信、误判。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信念的树立、信念的崩塌、信念的再树立。如此才能形成对世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看过山水后再看山水,世界还是那个世界,自己还是那个自己,而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已然不同。再另起。思路整合。张小敬对于闻染的感情和龙波对于闻染的感情,逐渐合二为一了——不管如何,都要保全闻染,因为闻染是他们此刻依然存活于世的全部信念,是对未来的寄托。看来,龙波或许是当年九人之一。案情也逐渐明了,先遣部队狼卫已全军覆没,龙波为首的大部头终于凸显,接下来或许呈现出自己人查自己人、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错综复杂,一切终将不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会随万事万物变的,只是张小敬想让长安变好,龙波是想毁掉它,于是不再是同路人。为何开始相似的人变着变着变得截然不同?变化的根基是本心。就像我说张小敬和李必是同样的人,虽然他们是那么的不同,但他们的本心相通,于是变着变着就会变到一起。至于何监那条线,或许是终极大boss,猜测涉及太子,涉及皇位。李必分析狼卫如此透彻,想必早已明晓自身的位置了。一切努力的方向不过是表象,在真正掌握权力的那些人手中,也只是抛出问路的一颗棋子。另另起。与前者全部不同。张小敬说完那句话后,檀棋这个眼神,不够纯粹。因我现在无法确定檀棋底牌,所以不知是演员演得不太够,还是因其有苦衷,听到此话,内心太过复杂,反而不知作何表达。“因为你这辈子最喜欢的人,只能陪你一天。”泪目。我不知道张小敬最后到底会不会死,可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我近来越发感受到,每个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时间本就是一个虚无的东西。庸庸碌碌是一生,风风雨雨是一生,可每个人拥有的经历和感悟不一样,而正是这些经历和感悟组成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不知编剧是否原有此意,我从这十二时辰中自行进行了解读。张小敬这一天的时光,其丰厚,早已超越了千千万万漫长的岁月。一个人的时间,并不是由报时的那个人来确定的,是由自己的心决定的。张小敬,不良人之首,然此不良人,乃真正良人。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永远不要放弃信念,这世上有这样的人,自己要做这样的人。二十三集。好剧,大戏一波又一波,重要的是,层次推进又推进。这一集,有些东西,已经超越人物,超越剧情。两人终于见面,那一份对峙里,不仅是敌人对敌人,更是在此案中身份的对等,龙波就是既得利益者?一定不是,他也一定知道。龙波大开杀戒。弹幕中有人说:为何李必不说话,无能。不然。那一刻,李必,说什么?一切的道理,龙波比谁都懂,只是身在此局中,就是战场,就是你死我活,说任何也无意义。能做的,就是打。所以,破局者,崔器,出现了。崔器一段,令人动容。即便此前对他有诸多愤怒,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他战死,这就是人性,每个人在生死前,都会有强烈的代入感,不希望他死。可是又一想,崔器,为何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以赴死的心态去战?还是信,是崔器为军的信念。崔器血书长安那一刻,足以修正此前一切错误。我内心也得已解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为何而死,能否死得其所。当然,他是。他的敌人,龙波,都认为他是。血战之中,不断穿插龙波擂鼓的画面。那个画面,直到二十三集结束很久后,也一直萦绕在我眼前。龙波擂鼓时,在他脸上,你好像看不到一丝波澜。吓人的冷静。可冷静的外表之后,是什么?张小敬那个回忆,插得太好了,不短不长,刚刚好。我完完全全被吸入那个场景中。当年张小敬他们,一站再战,伤亡惨重,苦等援军,可等也等不来,所有人身心俱疲,信念也快要崩塌。而萧规,扛起大旗,笑唱歌谣,那份决绝,无人能及。龙波,就是萧规。他是可爱的,顽皮的,独特的,灵气的,他是天才,他与众人不同,他永远充满活力,他永远有办法,他永远不放弃。张小敬记忆中的萧规短短几个画面,短短几句话。他们那些同生共死的经历和生死与共的情感,跃然而出。龙波,萧规,最特别的人,最特别的记忆,最特别的情感。此后二人,会对立吗?会为各自所代表的立场开战吗?不敢想象。我在想,其实张小敬也是因与朝廷对立成为死囚,若不是由于今日之事,也无法出狱。那么,会不会是闻染与龙波联手救出他?若果真如此,悲伤的情绪得以缓解。只是他们应该未想到,在这一天,张小敬遇到了同道中人,李必,和心爱之人,檀棋。回到此刻擂鼓的萧规。自己于台上擂鼓,让崔器一人战众人,残忍吗?曾经他们九人的经历,残忍吗?李必反复说的一句话:你说过要让他们活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分量千金。人与人友爱互助也好,沙场对战也好,都讲究信。人活着,都是因为有信念,有相信的事物、道理,人与人之间更是如此。李必信龙波,可龙波却说——这是李必最不能接受的事,他的信念崩塌,再一次崩塌。而龙波,又何尝不是。当年他们集体拿命守城,援军却迟迟不发,从军的信念何在?虽然当时大家一再互相鼓劲,当兵就是要杀敌,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刻,但我想,他们每个人心中的信念,都已经崩塌。于是到了最后,他们九人继续活下去的信念,成了让闻染好好活。此前从军时那份信念,再也树不起来了。对于那一刻的崔器来说,反而是幸福的,因为他依然有信念,他的信念从一而终,就是杀敌,哪怕战死。一句:长安,崔器。饱含了多少情感。某种角度说,龙波对于崔器,是一种成就。最痛彻心扉的,莫过于大爱之人的决绝。对于龙波来说,这一切,他全部经历过,心如死灰。他曾是万般面孔中,最可爱的,也是如今最可怜的。他,最真实,也最痛苦。哀莫大于心死。这部剧好就好在,他没有让好人尽好,也没有让坏人尽坏。每个人在这一天的所作所为,都承载了他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已经用半部剧塑造了张小敬的形象,如今再进行下去,无论是对于剧情还是对于人性的探讨,都会显得单薄。看到第二十三集,对我自己的影响达到最大。我被龙波这个人物深深吸引。明明是此前的大反派,瞬间,便可由恨生爱。再次表达对张小敬关于萧规回忆那段剪辑的敬佩。至此,在龙波面前,张小敬的人设告一段落。龙波冷血无情背后的万千荣辱,即将呈现。悟。一个人的时间,并不由报时者决定,而由自己的心决定。张小敬,不良人之首,然此不良人,乃真正良人。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永远不要放弃信念,相信这世上有这样的人,要做这样的人。若不得,哀莫大于心死,如龙波,冷静皮囊背后的,是万千戎马。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千帆过尽,万般皆空。二十七集。这是核心凝聚的一集。此前说过,李必看人准,看姚汝能,说他有血性。第一次,是崔器战死之前,虽纠结太久但终于冲了出来,巧的是刚好有援兵出现,他便又退居人后。这一次,是明明已决定安分听令,却在望楼之上终究过不去自己的心,发出号令——不退。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但秉性里有些东西是相似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总要经历很多摇摆,就如姚汝能此时,好像怎么选,都不够完美。他本以为在望楼之上想清楚了,做了大义之举。然而又被吉温几句话戳中内心。入狱后,程参几句话再次点醒他:你不是都做了么。是啊,都做了,说的就是“不退”,那就不退,不能被任何打扰啊。于是,檀棋,李必,张小敬,虽散落各处,却因姚汝能之“不退”,终又合而为一。每个人都有纠结,有犹豫,姚汝能有,张小敬在闪回此次死去的兄弟时有,李必被关时听到“什么都不用想也是活着”,而檀棋真实身份还未得知,若果真是暗桩,她在此期间也一定会有。不退,更让张小敬再次回忆战场。不论是曾经,还是现在,都在纠结着。曾经被抛弃,如今再次被抛弃。的确,就像今日那些兄弟问他的,干嘛还这么做。为什么张小敬说闻帅是印象最深刻的二人之一,因为,闻帅是核心价值观稳定的人。这世间事,本就难以衡量对错,怎么样做都会有不足,都可能会后悔。但是与其纠结着,不如选定一个,做下去。所以,又回到我所说的此剧当中的核心—信。这种信是一个人的,也是一群人的,曾经在战场上,无人知晓,若真想退,可以退,但是闻帅说,不退。如今靖安司散落各处,姚汝能说,不退,也是又将所有人的心气凝聚在一起。在街上,张小敬与李必相见,那一刻的神情,真的什么也不用说了。此刻的李必,已被张小敬视为曾经战场上的兄弟。于是,当波斯王子问,谁啊。张小敬答,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而后,李必解释并非自己捉拿张小敬,被张小敬打断。心意早已相通,无须多言。回想白天靖安司众人劝谏李必弃用张小敬之时,李必的坚定,真的感动。而此时的李必,依然未看清此案背后真正主谋。从何孚口中得知局面的那一刻,他的价值观将要彻底崩塌了。他一直以为他是为太子,但好像确如何孚所说,再按自己想法做下去反而不利太子,可是若不做,将违背本心。究竟是为太子,还是为百姓,还是为什么?于是混沌中,李必看到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那是第一次直面内心价值观的挣扎。李必的世界里,已经存在两种价值观了。经历了对何监的质疑后,最亲密的郭叔叔来提醒李必,事件越来越指向与他内心最初所想截然不同的位置。到底什么是对的?信哪个?哪个在你心里,就是对的。老三不知百姓无辜么?可既已选择,别无他法。右相心狠手辣么?可身为法家,也依然有自己的坚守。就算被千万人骂为小人,元载也是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做事,宦场起起伏伏,直面本心,善用本能,博出自己一片天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都掌控着自己的人生。看过此剧,回首自己生活中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感慨万千。世事无绝对,尊崇自己的本心,选自己的路便好。三十一集至三十四集。一方面,谜底一层层揭开。另一方面,剧中人关于信什么、如何信的思索,愈发深入。右相府,在是否签右相不实公文前,李必想到——“如何选择”。此二人对话总有深度,上一次是关于张小敬经历探讨,这一次是关于对“选择”的认识。徐宾涉及到了深层次,他的思考具有普世性。我此前说过,在今日之事中,每个人都会有动摇,有纠结,到底什么对什么不对,到底该该信什么,每个人都在思考。此处,以徐宾之口讲出这个道理,算是一种总结。各种各样的人物,各种各样的信念皆已呈现。那么现在,李必到底该选择?来看看剧中其他人都是怎么选的。波斯王子,因为张小敬顾念他人,选择追溯张小敬。这是选这个人。张小敬说李必好好办事,就信。在他看来,信某个职位、某个类型,没有用,他信当下的所作所为。也是选这个人。姚汝能已叛变,但为救檀棋,再次叛变。还记得当初崔器加入右相又回来时,他怎么说崔器的吗?彼时问别人,如今自己如出一辙。活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易,重要的是关键时刻如何选择。经此一事,再次证明李必看人之准。最开始我就说过,没有人能把握事物的方方面面,能把握核心就够了,李必能够看到姚汝能的底色。而此刻姚汝救檀棋,不是因为太子,也不是因为李必,就是因为他认为檀棋不应该死。还是选这个人。至于龙波,怎么选?龙波说选最好的,他要做的事,是直接杀最顶层的——皇帝,是为最好选择。而做事目的呢?我预测是,为了张小敬,也是为最好选择。所以,依然是选这个人。不过要提及的是,我想他二人此后定会有争执,张小敬必然坚持不伤害百姓,所以最后龙波可能会选他自己所坚持的,坚持这一切是为了张小敬,为了第八团,为了他生而为人的核心信念。好了,回到李必。他准备如何选择呢?李必的成长是非常迅速的,再次提醒,别忘了这是在一天之间。前一秒还有自己的坚持,下一秒想到与徐宾对话,马上化为己用,做出以前根本不会做的事。李必会转弯了,没那么执拗了。右相聪慧,他能看到李必这一点。李必,学得太快。关键时刻,总能找到以前的积累,转化使用。此前在乱巷中的头脑地图情节也是如此,不仅是记忆好,更是反应快,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迅速调用能量储备。而这一点,郭将军也感受到了。李必直言此番乃帝王权衡之术,这已是常人难以看到的。另外,他做出了选择。郭将军如我此前所问:为查案?还是为太子?他想两全。两全。上一次出现这个词,是张小敬在靖安寺给他的提醒,可见张小敬对于事物发展的把握预判,和对李必的了解。可殊不知,或许张小敬自己也将面临无法两全的局面。三十五集。是揭秘的一集。此刻,龙波真实谜底揭晓:杀圣人。此刻,龙波本人第一次戳破与张小敬关系,二者相识,且接下来依然是同盟关系(在龙波看来)。路已铺好,这预示着接下来要上演大戏了。另起。补几个三十一集至三十五集的其他。姚汝能对承参说:长安(重点),你待不了。印证此前对他的判断,他的所作所为,其实真的很“长安”,残忍点讲,他已经算很好的“长安人”了。檀棋在姚汝能“叛变”后,依然讲出此话。印证此前所看,姚汝能一句“不退”,让很多人重新树立起信念。元载真的太令人讨厌了。但是其实他是非常明确自己的信念的,他对自己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不会走心,即便显得那么龌龊,因为他内心是恒定的,就是利用一切资源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我之前说此剧好,好在好人不是尽好,坏人不是尽坏。同时也好在,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在追求着自己心中所相信的事。因为无论是什么人,此生,都在为自己所信活着。说一下关于演员的一点小看法。有点突兀。没事,后边会解释为什么在这谈。我很喜欢萧规这个人物,从二十三集开始,喜欢到可以忽略饰演者周一围表演上的某些刻意性。其实周一围这个演员,演技是好的,只是他太强化个人特色。他被人说的最多的,是“装”。他的粉丝中,男性肯定少,因为同性之间对于这种“装”更为敏感,更不屑一顾。他那种“装”,说白了,就是拿一种架子去演戏,这也是为什么他演影视剧有种演话剧的感觉。话剧演员往往“范儿”特足,跟场地有关,那么大的场子,必须立起来鲜明的“架子”,才能让剧院最后一排观众感受得清楚。但是在小荧幕上,这个“架子”就让人有距离感,觉得不够真实,也就是“装”。另外,台词的“话剧感”,常常让人出戏,这是对于影视演员来讲,最可怕的事。好就好在此剧中,萧规这个人物本就太特殊了,他就跟一般人不一样。那么,周一围这种“与众不同”的表演方式给人带来的不适感,也会得以缓解。戏里戏外,喜欢他的人一定特别喜欢,不喜欢他的人也一定特别不喜欢。我虽然不太喜欢刻意感的事物,但是周一围的个性化表演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再说雷佳音,他真是一个好演员,我从大学时看《黄金大劫案》就觉得他演得特好。这么多年,他也确实是踏踏实实演戏的类型。他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就很朴实,接地气,演戏也是如此,很真实,令人信服。基本能做到演什么像什么,当然,要演符合他自身形象的。不过,不过,在这里我特别想说一说演老赵的那位演员。为什么要叫老赵?因为老赵那一段戏印象真的太深刻了,让我觉醒了他的演技!最开始因为他太反派了,对百姓死活的漠不关心实在令人生厌。到檀棋劫狱张小敬那一次,略感到他的演技,直至张小敬回靖安寺后“我是老赵”这一段,才终于赤裸裸地感受到,他演戏太自然,太自然,太自然了!自然得让你不觉得这是戏。你就觉得他是这个人,那些事就是生活中发生的事。这种演员里代表性的,比如黄渤。当然,我没看过老赵其他作品。可单就这几场戏的表现,已略知一二。在我看来,演员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我。虽然认识你的脸,但看每次看不同作品时,都只感觉你是那个角色。我是这样认为的。剧情已经过了一大半了,快要结束了,我又开始心绪起伏了。这部剧拍得真不容易,古装剧想要精致已经很不容易了,拍摄同一天发生的古装剧更不容易,那些复杂的服饰、妆容,每天都要保持一致,那些光线、布景,也要根据剧本时时调整。虽然故事是一天发生的,可是拍摄时每天天气都不同、光线都不同、演员的状态都不同,这需要剧组前期进行怎样周密的策划安排,才能做到啊。真不容易,跟剧中阙洛霍多计划一样不容易。所以即便剧中依然有不完满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我至此,如最初所讲,这可算是国产剧中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中国式朝堂斗争,美剧式悬疑剪辑。有网评称其为“国产美剧”,私以为很恰切。我一直在说剧中人物的信,我自己也在信,就像看一部好剧,明明知道一切都是假的,但愿意信,愿意进入剧中。长安的灯,真漂亮。我马上要看三十六集了。心跳已经开始加速了。三十六集、三十七集。昨天我说,此前一直在呈现各种各样不同的信念,后来人们开始纠结。而如今,已经基本全部选定了。李必,选太子。此后所做一切只为太子。还记得三十一至三十四中波斯王子、张小敬、姚汝能、龙波的选择吗?都是选这个人。到此处,李必,也是选这个人。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人总得选一个。萧规也是。果然,他选的是张小敬。我此前猜想,他可能是为了救张小敬,如今看来,八九不离十。不过不仅只是救张小敬,更深层的,或许是一种救赎,一种自我救赎,一种对一切信念的救赎。另一边,张小敬也选了。记住这句“你是个好人”当然,张小敬选择了,先救百姓,炸了毛顺。萧规这句话有深度,选择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了。但我觉得这次对于张小敬来讲,不是,我觉得张小敬这一次不会与萧规站在一起。因为这句话——萧规认为他认识张小敬久,他也的确有这个自信去“规划”张小敬的一天,去“指导”张小敬想明白。可人心就是这世间最神奇的事物,什么都没办法跨过人心。李必与张小敬相处的一天,看似短暂,但这一天,恐怕比他二人此生的经历还要漫长、宏大、重要、无法替代。李必聪慧过人,想必心中早已打鼓,猜测龙波与张小敬的关系。此刻,证实了。“我才是对的”。什么是对的?剧情推进,一次次地拷问着每个人的灵魂。萧规刚刚说完话,下面这个画面,接的太好了。一句“现在你想明白啦?”看似是毛顺问张小敬是否想明白救百姓还是救皇帝,但其实在此刻,更是张小敬或许该想明白龙波是谁了,想明白若果真龙波是萧规、萧规想杀皇帝及长安百姓的话,他要怎么做。果然,炸掉毛顺后遇到鱼肠,张小敬想证实自己的猜想。确定,张小敬已知龙波身份。接下来二者关于“选择”的一段探讨,可圈可点。鱼肠说“他是个好人,和你一样”,前边图中刚被炸掉的毛顺,说了同样的话。可就像我一直所说的,好人就一定什么都好吗?张小敬和萧规都是好人,可为什么二者所做完全相反呢?“他想你带着希望去活”,这一句,可看出萧规对张小敬的寄托。张小敬在“垂死挣扎”鱼肠,灵魂拷问。这一段直戳人心,是关于是非善恶的争辩。张小敬到此处依然认为萧规错,是以圣人之名行大奸大恶之事。可鱼肠戳破,皇帝也是如此。但是鱼肠有没有想过,再反过来,萧规也是如此。她说萧规是好人,萧规对百姓如何如何好,可在关键时刻,在今日,萧规为了杀皇帝要全长安百姓陪葬,这又如何说呢?“活得特别有意义”,这句话的核心,与此文标题相同。萧规是信念坚定的人,没有信念的那些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跟着萧规的信念,会觉得自己在真实的活着。是与非,到底如何分辨。张小敬也暂时分辨不出了,所以当鱼肠质问他,他只是下意识的躲避了,什么也说不出。另一边,李必同时也被问住了。只是李必未经历过大生大死,这里想得浅了,竟问出这样的话。不知此处是否刻意为之?为表现李必不愿承认、不愿相信,表现不管什么人、只要为官总会有这样的意识?还是为了表现李必因实在心系长安百姓而直指萧规当日之错误行径?如若不然,和李必原本聪颖人设不太相符,此处保留,先往下看。萧规说的也是我想说的。被萧规怼的哑口无言,李必早应想到事出有因。萧规不仅要改变张小敬的信念,顺带着也要改变李必。张小敬虽曾与龙波同生共死过,可我觉得他二人内核未必就真的一样。张小敬是看眼前的人,这点在老三那已经表明。李必办事,他就信李必。只是对皇帝的评判这里,他暂时还无法说服自己。你看,张小敬还是守着他“长安“信念。他就是为这个活着。要我说,这还是选哪条路的问题。没有全对,也没有全错。归根结底,还是闻队那句“不退”。萧规不一样,他所信之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所以他说——我在想啊,萧规原本从军卫国,如今却为首叛国。人生总会有徘徊和纠结,但是他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做出这样翻天地覆的转变?所以二十三集时,我说他擂鼓那一刻的冷静很可怕,能感到他心死过了。而今天他再活过来,已经和过去的自己全然不同了。两个极端,全然颠倒。在这两集中,故事线很少,张小敬一线,萧规、李必一线,太子、何监、郭将军、右相、永王、皇帝合为一线。在这个时候,又穿插进报时者,我想这不只是为了报时,更是他这句“死人脸”。至于究竟该如何理解,我还要再往下看。三十八集。终于,到了三十八集。这剧开播后一个月我才看,看了不到一周,却仿佛看了半个世纪。其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刻,都令我深深着迷,于是耗费了大量时间整理此篇观剧感受,发布出去,在此感谢豆友看我写的文字,并与我探讨。我看得晚,发现大家一直在说三十八集,已预想到这一集的份量了。于是,我在看这一集前无比郑重其事,那种感觉就像看大结局一样。只因此前想得实在太多了,他们在战役中那些内心的挣扎与坚持,一如所料,未有悬念。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我第一次看到战场上萧规正脸,眼眶一下湿润了。那是曾经的萧规啊,他还有表情,他还可爱,他还同大家在一起。还和此前所见到的那个深不可测的龙波,不一样。旗在人在,是萧规曾经的信念。他是信军法的,即便校尉已经死了,若自己未守住棋,也要拜托给张小敬处罚。他信的,是一种法度。这在某种程度上,和闻队一样。信到什么程度是真正的信?在这里我要提到一种状态,慎独。此前大家想撤退,或许是没人知道,但闻队不退,这是一种慎独。校尉已经死了,没人军法处置萧规,可萧规依然要处置自己,这也是慎独。张小敬此前说印象最深刻的二人,正是闻队与萧规,他们都是能够做到慎独的人,都是信念极其坚定的人。也正因此,他们都固守自己所信之事。于是有了如下耐人寻味的一段。一般情况下,为了节省空间,图片我都会叠加处理,但这里没有。你看萧规的表情,多么不屑一顾。萧规淡淡地说了一句:“老闻讲那些故事,你真信啊。”第一次表明了他的价值观。这一刻,觉得张小敬多纯粹。像不像一个人?李必。说着说着,张小敬突然激动起来,大喊一声“长安”。吓了萧规一跳。萧规的反应太可爱了,我都笑出了声。可笑完之后,是悲凉。张小敬接下来描绘着长安,老闻口中的长安,他想象中的长安。可萧规依然只淡淡地说了那一句——为什么萧规能够在今日做出这样的举动,从那时起,他与张小敬心底里所认定的,就不一样。而且从那时起,他就想改变张小敬。只是张小敬紧接又说——老闻相信,张小敬相信,兄弟们相信。为何我看到二十三集,被龙波这个角色深深吸引,就是因为他的超脱众人,他一直在思索更深层次的东西。张小敬所说“宁愿相信”,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很多背后的事情,每个人都懂得,一切没有想象那么好。但是,“宁愿”,就是一种选择。张小敬,选择了去看长安的好,选择让长安好。而从那时起,长安,就已成了支撑张小敬活下去的唯一信念。为什么喜欢这部剧,因为它与我同频共振,接下来借萧规之口,道出全剧核心。这一组镜头多好,这世间万千面孔皆因心中所信,会崇拜一个人,会愿意为了他做事,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价值,能活得有力量,并且永远坚定,永不放弃。至此,我也终于明白为何自己在二十三集就被龙波这一角色吸引。人都是喜欢与自己类似的人,喜欢与自己同样理念的人,喜欢、信任、甚至崇拜。虽然还未看完,但我可以说这部剧是成功的了。因为萧规这一人物刻画成功了,他不是表面的,是从里到外的,是走进我心里的。我在二十三集就感受到了,在三十八集,我也和剧中人各自得到证实一样,得到了自己的证实。那是一种圆满。接下来,到了萧规人物形象的全方位描绘。刘宗器一句话,令全员心生怜悯,同时也必将顾及己身。萧规马上感知到大家的动摇,这时迅速起身,凝聚人心。可见萧规对人心的把握,初见其强大的领导力。只是全员振奋军心之时,老三抢吃粮食。萧规怎能看不到?看到了,怎能放任他?于是——“你怎么下来了?”可见萧规下来很少见,能让他下来,绝对是要做非常重要的事。萧规是真狠。他的狠,不是瞎狠。是有充分的思考、理智的判断、长远的把握,他心思细腻又做事果断。只带动能带动之人还属一般,如何解决抗衡之人更彰显智慧。萧规太懂人心了。其实闻队真的很厉害,他与萧规是两种风格。闻队很正,有大将风范。也正因此,他担任第八团的统领。不过仔细想想,对于小团队,闻队以“不退”树立军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皇帝不也是如此么。所谓舍身取义,舍小家为大家,不都是如此么。我不知此后萧规还经历了什么,不然他现在对于皇帝的反叛,其实也是对闻队的反叛。当然,他自己也说了,他觉得自己以前做错了,他接受了新的想法。闻队不明白吗?其实也明白。一句“先送刘宗器回家”说明,他也是认同那种行为、那种想法的。只是还是那句话,他选了不退。老三看起来价值观变来变去,开始坚持,后来想撤,粮食来了又坚持,知道援军不来了又想撤。说实话,我在考虑里边有可能有生理因素影响。老三很容易饿,饿就会低血糖,低血糖就可能脾气暴躁做出非常态的举动。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减肥试试就明白了。没在开玩笑,真的。人在饿的时候很容易情绪化,低落、发脾气、暴饮暴食常有的。那是最本能的,最真实的。不过排除这个因素,也还有我此前说的,就是关于人的纠结与犹豫,这其实是可以被理解的,重要的是关键时刻选择什么。老三说他想明白了,也是这个道理。不过遗憾的是,老三后来又变了,又选择了萧规,他真是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价值观。萧规价值观是稳定的,改变之前很稳定,改变之后也很稳定。我在想,那个时候,所有人的信念是活着回长安好好生活,萧规是不是已经开始想着活着回长安杀皇帝。喜欢这一个镜头,这是在萧规脸上,难得看到一丝悲伤的情绪,他也有怜悯之心、恻隐之心,他也会痛心。这时才能感觉到,他也是一个真真实实活着的人啊。军旗是军队的灵魂,萧规在第八团的职务,恰好是旗手,这个设置很巧妙。在第八团时,是他扛起来的信念,后来,蚍蜉又都追随他的信念。同时,因为他负责护军旗,会直接导致他常常一个人在上边,几乎很少和大家在一起。人与人在一起的时候,确实会感到温暖,感到力量,但也容易迷失自己,容易随波逐流,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看不到自己的心。萧规常独处,他有大量的时间思考,他是冷静的,更是全面的。他在上边可以看得更多、看得更远,看到芸芸众生相。下图中最后一张,最有这种感觉。高处不胜寒,萧规就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到了此处,便想到自己。我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从小到大都是,最近几年尤甚。本身就喜欢独处,天生性格。再加上总觉得和人相处久了便很累,甚至烦躁,会不理性,难以看清自己和世界,就更不爱长久地与人相处。其实这部剧于我,很及时。原本此刻生活中就遇到一些问题,前期的剧情给了我一些启发。更深层次的,这一年多来,我都在思考着一些事情,精神内核的事情,关于人为何而活的事情。唯心一点说,我看这部剧,不是它播了,我就看了,而是在适时的情况下,我遇到了。这世间,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意义。现实生活无意义,剧中情节无意义。可是现实生活和剧中那些人,也都在为自己所信活着。这几年我总感知不好时间,觉得它又快又慢。看这部剧时也是,以为看了很久,想想连一个星期都不到。开头说我很少看国产剧,因为国产剧往往太长,动不动几十集,我时间强迫症特别怕浪费时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小时候看一些好剧,每当结束后,我都会极其失落,很久也走不出来。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发达的网络,很多剧播了就没了,如果不重播就看不到。可是,虽然现在能重播,我为了写此篇会折回去看,去找记录。然而随着越来越接近结局,我那种从小到大没变过的失落感又来了。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感受地深入,那种失落感越来越强,常常会有整个心都被吞噬了的感觉。所以,我很久很久以前就基本只看电影了。电影仅几小时而已,绚烂的绽放,我的情绪也是一次性爆发,然后就结束了,我可以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久久回味。英剧短小,不会让情感累积得过于浓烈。美剧漫长,动不动十季八季,每年持续更新让人有盼头。而像《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国产剧,我看进去了。我那么入戏的看,可到结局的那一刻,他们都会烟消云散。人物是假的,故事是假的,全部都是假的,我的一切寄托都会幻灭。多像人生啊,那么绚丽浮华,却终会消逝。我从不怕离别,只是怕忘记。但我也知道,我以为的忘记,实则并不会全然忘记。每一段美好的记忆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融汇在我体内,伴随着我走得更远,伴随我,永远。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蚍蜉就一定不可撼树?“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夏虫就一定不可语冰?蚍蜉虽小,小有小的坚定,大树虽大,大也有大的腐坏。蜉蝣只活一天,一天有一天的绚烂,人活一百年,一百年也有一百年的无趣。萧规,天生反骨。仔细想想,或许,我也是。从小到大,我一直特别讲规矩、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可骨子里呢,就一定是表面所看到的那样吗?物极必反。人啊,就是传承与改变。人不可能不传承,生下来就在不断地学前人、学他人。但人也一定在改变,融汇万物又打乱、又重新整合。所以,芸芸众生,万千面孔。重要的,是什么?是去遇见、去感悟,去形成自己最喜欢的状态。这一生,就没白活了。写在三十九集至四十三集前。昨晚更新后,我只看了三集,今天上午看了两集,从中午到现在(凌晨),十几个小时,终于写完剧评。感觉,又过了几个世纪。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被拉长。这种感觉,我在此前“只能陪你一天”处提过——每个人的时间不一样。就比如看剧,40分钟的剧,每个人都花了40分钟去看,但实际看到的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花了40分钟,只得了不到10分钟,有的人花了40分钟,得了10年也不止。为什么在这说这个?此前,我并未跟随大部队脚步看剧,到了三十八集后,我追上了。无论生活做事,还是看影视作品,我都不太会被其他人的想法所打扰。但我发现,当我写下此篇后,有豆友会与我进行很深入的交流,我加入小组后,或多或少也看到了其他的一些观点。我认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能在同样的影视作品中看到不同的内容,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可是,看到的应该是不同,而不是不对。有些想法,真是太不对了。所以这次在写感受时,我会提到某些对立的观点,不为争辩,只为分享。我看剧很慢,每看一集都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一边看,一边记录关键的情节和自己的感受。为了写评,看完还要再倒回去截图整理,然后再是文字。如若不是豆友约看,我可能不会坚持一口气把三十九集至四十三集写完。写作是很累脑的事,不论写什么。我生性愚笨,每次看完都不是直接就写,只盯着剧是想不明白的,只盯着文档是写不出的,我要做点别的事,我会在吃饭、刷牙、洗脸、甚至睡觉时,将一切所看到的东西在体内融化,然后,再形成。你看,昨天看完三集后,我入睡了。我要么很难入睡,要么一入睡就到天亮,不容易在中间醒来。但凌晨四点,我多醒了,原来我在梦中还在想剧中的事,生发了很多想法,然后促使自己醒来,记录。我为什么要说以上这段话,我想说明一个道理。关于三十八集,有人说,剧情太拖。我一开始很不解。如果不重现当年那场战役的完整经过,怎么能看清楚大家今日选择的缘由?说实话,三十八集前,我对烽燧堡发生的事都预想到了。但实际观看中,我依然被带入那个场景中,每一个对抗的细节和人物的表情都印象深刻。三十八集,太有必要了,就是要在那个漫长的过程中,看到那些士兵被折磨得心态不断发生转变,那是在磨人性啊!为什么会有长安今日的十二时辰?如果没有烽燧堡非人的折磨,也不会有今天这样非正常的举动。而此剧正是在讲,一切终有来源,一切终有归处。另外,三十八集对于萧规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此前我们看到的龙波,是那么的冰冷,到了三十八集,一下立体了起来。他也会痛苦,也会疲倦,他也是有血有肉,也是一个正常的人啊!可为什么在十二时辰里,我们看到了那样一个萧规呢?烽燧堡过后,萧规还做了什么,还遇到了什么?不然怎会在今日做得如此决绝?我预测接下来的剧情里,对龙波的心路还会有交代。有人问,“为什么有要放回忆?”这不是放回忆,这就是剧情。如果把这场战役放在最前边,一切事件顺序播放,还叫放回忆吗?一方面,这是悬疑剧,剪法就这样,给你线索,让你发现,最后解析。另一方面,也是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人皆有来处,事皆有起因。有人担心三十八集以后还要放回忆,我在三十九集播出前说:“不会,之后应该还是穿插着讲。只是随着剧情推进,到了三十八集,烽燧堡这一段必须有一个连贯性的呈现了,彻底交代清楚,才能让人理解人性的变化。”我没看错,到了三十九集,果然继续上元节的情节了。然而,三十九集之后,我又看到了一个新的现象。弹幕里大量滚动,“剧情崩了”。我恰恰相反,反而越看越觉得值得看。说实话,刚开始看《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我只是“看一看”的态度。看到七集,我觉得,不一般。到十六集,我就想写下此篇了。看过我此前内容的豆友应该会发现,十六集前,我没有什么截图的,十六集后越来越多,因为我越看越细。为什么有人觉得后边崩了,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只看了剧情走向,忽视了细节,更忽视了人心。心理建设没做好,到后边无法接受。地基没打好,到了上边,摇摇晃晃,什么也看不清楚,一片混乱。那种感觉能在剧中找到,就跟长安看花灯的百姓一样,只想着看花灯,花灯刚立起来,觉得很漂亮;花灯开了一半又不开,以为后边有惊喜;花灯突然炸了,不知所措;花灯不再炸了,又一脸蒙:这什么情况?花灯没做好!花那么长时间做的灯,最后怎么炸了?花那么长时间看的剧,最后怎么崩了?长安百姓的疑惑,同看剧人一样。你不知道这一天中,这十年中,别人都经历了什么。你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崩。再次说明:我为了不是争辩,是为了分享。既然花时间看了,谁都不想白看。可若觉得剧情有问题,不一定就真的是剧情有问题。换个角度去看,有可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我写下此篇,也是为了记录,记录我自己人生中这一小段时间所生成的感悟,也让看我此篇的豆友有所共鸣,更为了以后加入的人也能过来看一看,让他们记得我们这一夏天的共同感受。很久很久以后,我还会再回来,看看这一段全情投入的日子。我想那时,我又亲身经历了很多世事,我又会有别样的感受。三十九集至四十三集。十三人对三千人,他们竟然真的打了。将军百战死,这是何等的英勇无畏。那场战役的所有士兵,都是。萧规也是,他比谁都能打,也从来不怕。但萧规的不同在于,当所有人还在心理建设的阶段,他已经开始想办法了——一个人在上边制伏火雷。而张小敬,总是想到他的那一个。三十八集我说过,萧规旗手这一身份设计得好。从拍摄角度上在加一点——因为这一身份,可以使萧规在画面中与其他人物区很好地分开。还有那一个个因在高处而仰视的镜头,都凸显出这一人物的超脱常人。萧规的沉着,冷静,果断,决绝。在那时,已经显露。回到今天。旗,是萧规的信仰。在萧规的心里,旗从来没倒。这一刻,我对萧规的认识有一点改变。我此前认为他所信之事发生了翻天地覆的转变,或许这种说法并不严谨。他不是转变,是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内核未变,表现方式变了。实现心中所信之事,有不同的解法,他只是变了解法,而不是变了初心。那么,现在到底谁对呢?萧规炸了皇帝、炸了长安人,就一定能救大唐吗?张小敬保护皇帝、保护长安人,就是目光短浅吗?也不是,看得太远未必就能看得清。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完全按照预想去发展,即便是萧规,也不行。张小敬应该是懂这个道理的,于是他选择了看眼前,他不管别的,先护好眼前人、护好长安人。李必,懂张小敬。“张小敬是守长安的兵。”张小敬自己心中,也是这么想。此处对话,有没有熟悉感?李必刚才明明说了,若萧规能保太子,让张小敬不再阻拦。可现在李必又说没人能阻拦张小敬。想起萧规杀静安寺众人时的情景了吗?我在第七集就说,李必学得快。你看,这里他又学到了,说话也可以不用算话的。接下来张小敬跟闻染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年轻人就可以不守规矩吗?”李必已经开始学会不守规矩了,虽然是面对不守规矩者,但是李必未来会改变吗,我还想不清楚,继续往下看。闻染的反驳其实很有道理,正所谓人善被人欺。但接下来,张小敬竟迅速接话——张小敬说得好!不因别人不守规矩而自己不守规矩,不因别人坏而自己坏,不因别人讨厌而变成自己讨厌的人。还记得十九集夜市上张小敬与姚汝能对话吗?我当时说了什么,张小敬有侠义啊。此处进一步彰显。一般人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只有大侠才能忍辱负重,才能在任何时刻坚持心中大义。一对磨刀石,开元十三年,张小敬此处彻底明确,上边就是萧规。他内心的痛苦,完完全全表现出来了。闻染劝张小敬加入,张小敬自是不能。此处说“尊重”,为什么在战场上有尊重对手一说,就是因为世事无绝对,如今已无法分辨对错,只能为各自所选立场而战。张小敬依然要让闻染替第八团在长安活下去,可闻染已经不这么认为了。张小敬没办法改变,他的兄弟们已经死了,如果不这样继续相信,他们就白死了。即便他内心对闻染说的那些都清楚,也要逼自己信下去。不然,他自己也不知道该继续活着了。人活着,有时就是麻痹自己,骗过自己,别去想一些事,有些事想太清楚了,就很难正常生活下去。张小敬同闻染说了很多话,可说来说去,核心,就是一前一后这两句。徐宾每次一出场,都起到生化主题的作用。此处徐宾所说的概念,便是我此前数次提及的——剧中人在选择中的徘徊,相信哪个,就是选择了哪个。张小敬,早就做了选择。在烽燧堡明明萧规告诉他长安的不好,他也宁愿相信长安的好,那一刻,就看出了他的选择。所以,当闻染说张小敬认为自己是不良帅,张小敬马上更正自己是第八团的兵。这是不忘初心啊,张小敬,一直没变过。所谓值与不值,不在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在于自己内心的坚守。外物一直在变无法控制,唯一能坚定的,只有自己的心。闻染的话,印证我在二十三集猜想,今日之事,是闻染为救张小敬出狱同萧规联手而为。终于,终于,终于,张小敬和萧规,见面了。这剪辑多工整啊当年在烽燧堡,张小敬就是这个视角看萧规,如今,眼前的画面一如当初,可曾经那句话,在今日却完全不一样了。真是,沧海桑田。从此刻起,可以开始感受周一围的演技了。这里,明显看出两人选择之不同,张小敬选眼前,萧规选未来。此处感到剧情之细腻工整,铺垫了那么久,终于可以解释——萧规到底经历了什么,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他们都乐意,因为他们知道我是来干什么的。”此前说过,人都怕死,但终有一死,明白为何而死、死得有意义,便不再怕死,反而乐意去死,那已经变成了一种生命的升华。此处鲜明看出二者价值观不同,张小敬行事,总是为了别的什么,萧规不同,他一直以来都是跟随着自己的心走,他心中有自己的法度。通过萧规讲述,终于明白,他之所以有今天的行为,就是因为这些年中第八团仅剩的兄弟一个一个死去。原因再简单、再直接不过了。真的欣赏萧规,如此重情重义,如此纯粹潇洒,不为名利,不怕生死,只为自己心中所信。人活着,要证明自己,萧规怎么能证明自己,就是改变张小敬。此时的张小敬,多直白,多朴实。他信念太坚定了,跟现在的萧规完全不一样。印证此前猜测,萧规此次行为直接原因,为救出张小敬,更深层原因,为了让张小敬明白他心中的道理。我欣赏萧规,体现在他信念坚定。与常人不同,他想清楚后,不会纠结,而是把时间用在接下来要做的事上,他一直在想办法,所以能成大事。就像下图这段对话,他不会纠结于别人怎么看,早就安排妥当。只是我刚刚就说过,事物发展不可能完完全全按照预想进行。从直接原因来讲,张小敬要带走闻染,闻染,死了。周一围这个反应啊,绝了。眼神中的震惊、困惑、迷茫、悲伤,极其克制,却让人一丝不落的感受到了。这一刻,萧规在今日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崩塌。麒麟臂停了,画面中再没有萧规。我在想他当时跟张小敬,说了什么?他怎样处理那份痛苦的?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因为萧规就是萧规。当他再回到你视线中时,早已想到办法——直接面圣。这份胆识,这份决绝,何人能及?此时皇帝处的交叉剪辑,寓意深刻。皇帝自以为他的大唐万般皆好,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却不知对面萧规的大灯分分钟便可把他轰得灰飞烟灭,真是讽刺。此处何监是以赴死的心态进谏,同萧规一样,同第八团的精神一样。何监说的多好啊,他所说的“目标”,其实还是我一直说的——人要心中有信。皇帝依旧是人,但他已经做到了众人之上,再无可以追求的,且在他之上也无人可以引领他,这种情况的皇帝,和没有信仰的普通人一样,会迷失自己,而且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影响会更大,更可怕。萧规抱着第八团的旗,就像抱着他的孩子一样。孩子是什么,普世性的解释就是希望。旗,是萧规一直所坚信的东西、守护的东西,也是他活下去的唯一目标,要让所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萧规抱着旗,就像抱着他自己的心,问张小敬:“我能信你吗?”问了两遍。可问题是,张小敬也信他们曾经的旗,信他们曾经团队的精神,信不退,但这跟萧规现在不一样。所以鱼肠过来说张小敬——张小敬是骗了萧规,但张小敬没有背叛,他是信念坚定的人,他一直没变,是萧规突然出现,要改变他,他不。张小敬认为,想要让一个人悔过,不是要毁灭他,是要创造条件改变他。这是在说改变皇帝,也是在说改变萧规。还记得三十六集萧规说的“有的人因为害怕发现自己前半辈子活错了而不愿意改”吗?有的人,或许是。但张小敬不是,他不是不愿意改,他是认为他没错。现在,张小敬与萧规就是在互相改变,不存在谁背叛谁。萧规上了花萼楼,一眼就注意到“江山”,可见其敏锐。接下来正式复盘萧规面圣这一关键情节。登花萼楼后,萧规这几句话有三层意思。首先,“我是萧规,安西铁军第八团的旗手”,这是自报家门,姓甚名谁,单位职务。说剧情太扯皇帝怎么知道眼前这是萧规的,可以撤了。然后,“我死去的老哥们们,托我来跟圣人聊聊天”,这是表示此行目的——为第八团讨说法。再然后,“各位使节,今日事与你们无关”,这是阐述计划——不是来砸场子的,不打算胡乱杀人,只想跟皇帝说清楚。另外,通过此处还可以再深入理解萧规的内心。萧规并不想让这次行动伤害他国使节,表明他不想引战。萧规如今这样做,只为解决内部矛盾——表面上是为第八团兄弟报仇;实则是为第八团正名,要让天下人知道谁在保家卫国、谁在陷害忠良;更深层次的,他认为若大唐再这样下去,会失去人心,会令大唐衰败,而国家一旦衰败,又会引来无数的争战,更多的百姓将陷入水火之中。如果这个层面的人物心理想清楚了,再往下看,便不会觉得突兀了。仔细看皇帝的反应——皇帝此话,两层意思。一,“你要告御状‘,表示明白萧规此行目的——揭露奸佞小人行为、为忠善之辈正名。这里也可看出皇帝谈判智慧,大敌当前临危不乱,即便萧规带着刀枪,但从一开始就给对方进行心理建设——你不是为了杀我,是为了向我告状,让我给第八团一个公道。二,“朕,愿意听”,表示接受萧规的计划——给萧规讲述的机会。这里可看出皇帝把握事态之准确,硬打无用,在交谈中才可真正收服萧规,如此自信,可见皇帝早已做好准备。接下来,就到了最有争议的部分。皇帝当众说出第八团的名字——然后萧规,开始落泪——”你怎么知道“。这句话,太,关键,了。萧规心思缜密,行动前一切可能都想到了,只是万万没想到一开场,皇帝竟然知道第八团。而他所有的预想,是皇帝不知道,他要怎么做。所以,皇帝从一开始就占了上风,打乱了萧规的节奏,也就有了之后看似难以令人理解的行为。“你坐在这高楼里,你怎么会知道我们这些在边关为你卖命的人。”萧规此时哭得像个孩子,如此直白地说出这句话。这表明,他从来认为的是——皇帝高高在上,根本看不到他们这些渺小的蚍蜉。而此行的核心,恰恰是因为皇帝不知道,萧规想通过这种方式让皇帝知道。萧规从一开始以为的,就是错的。所以,他崩溃了。接下来请欣赏谈判教科书——皇帝的话,先给萧规解开三大心结。一,“我当然记得,我的兵为国家捐躯了,我怎么能忘呢“,表明——皇帝认可第八团的战功。请注意,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作为一名士兵,能够被最高将领认可都是最崇高的嘉奖。萧规想让皇帝知道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二,“不止我知道,整个大唐都知道,因为你们是英雄”,表明——大唐认可第八团的战功。萧规此前说过,让闻染把他们的事迹传下去,就是因为他想让整个大唐都知道。萧规想让大唐知道的第二个目的,也达到了。三,“虽然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皇帝开始拉拢萧规,表明——知道第八团受了委屈,站在萧规这一边。“你们的主将盖嘉运…我依旧把他给罢免了…朕为第八团讨个公道”,表明——皇帝不仅知道,还早就帮你们讨回公道。萧规想让大唐还第八团公道的第三个目的,又达到了。以上为皇帝破坏萧规原有的信念,接下来开始重塑。第一步,皇帝说罢免盖嘉运是为第八团讨回公道,此处意为——我帮你们,你如今竟还如此误会我,我心寒啊!这是令萧规生起愧疚之心。第二步,萧规全部目的已经达到,人都是这样,一直追逐的事情都已经实现,自然就放手了。所以,皇帝抓住机会,赶快以帝王之姿呼唤自己的士兵——“第八团旗手萧规”。这是使萧规明确自己身份。萧规重新做回了皇帝的一名士兵,皇帝更厉害的来了。第三步,“不要再伤害其他人,朕赦免你的罪,只要你给朕道个歉”,表明——萧规此行有罪,要认罪,然后被免罪。萧规明明是来向皇帝兴师问罪的,问到最后,反而是自己的不是了。这是令萧规感恩皇帝恩德。第四步,“佳节期间到人家家里来,扰了人家吃饭赏灯,道个歉是应该的,大唐百姓,这点礼仪是有的”,表明——法律层面约束完毕,上升到道德层面。皇帝能看到萧规内心深处是希望大唐好,而不是破坏大唐,利用萧规这种心理,告诉萧规作为大唐子民,如何做才能生活地更好。这是让萧规有归属感。至此,皇帝成功洗脑萧规。萧规,放下武器。皇帝说了那么多,最后萧规只说了这一句,“还望圣人,庇佑海内万民”。这,是萧规的核心所在。而我关于此段情节想说的核心,也终于到了。我要为萧规正名。萧规,不是变态的恐怖分子,不是乱杀无辜的恶魔。有人说,“萧规哭是在演戏”、“萧规不会被皇帝感动”。我要说,萧规绝不是在演戏,萧规哭也不是被感动而哭。还记得来之前萧规与张小敬在一起时的一个动作吗——这是萧规在问张小敬还记不记第八团的回忆。张小敬做了他们第八团的仪式动作。萧规眼睛瞬间不适,迅速看向远方,并做了吞咽动作。我们一直说演员的演技,演技体现在哪?细微之处。一个极其细小但恰到好处的处理,能够让人了解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此处,是萧规在这一天中第一次表现出深情的一面,与此前的冰冷大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第八团。看到张小敬,看到这个动作,他想起第八团那些死去的兄弟们,那是他内心最脆弱也最纯净的部分。萧规这个人物独具魅力,因为他聪慧过人,因为他果断决绝,还因为他,重情重义。萧规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别看他常常独处,别看他在十二时辰里看起来像一个恶魔,但其实他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他太爱身边的人了,他太爱大唐的人了。战役结束后,所有人都跑了,只有他回去寻兄弟们的尸首。这十年中,很多人都过上了自己的生活,只有他每年都去祭奠。十年过去了,安稳的日子过得久了很多人都要忘记了,也只有他依然想着要报仇。我们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君子是什么人,君子非常人。萧规,非常人。萧规爱憎分明,他有大爱,才有大恨,他为了实现他心中的大爱,不惜舍弃眼前的小爱,他不在乎皇帝的性命,不在乎长安百姓的性命,他不在乎这一天死去的兄弟,甚至不在乎闻染的死,不在乎张小敬是否也会死,他都要做下去。他为什么突然臣服于皇帝了,就是因为他发现皇帝知道这一切,他以为皇帝是爱民的,皇帝和他想得一样。所以最后他说要让圣人——庇佑海内万民。萧规哭,不是演戏,更不是被感动。常人若是被提及故去的亲人朋友,尚且不能自持,何况萧规这样看重情谊之人,何况这些是跟他经历了生死磨难的战友。他是真的为逝去的战友悲痛哭泣,在这样的场合下,那些名字被皇帝一个一个念出,他怎能不哭?他也真的是没想到皇帝会知道,他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东西,在那一刻,崩塌了。没有了保护壳,放下了一切的仇恨,把内心最深处的情绪淋漓尽致的释放。我很少看国剧,但这部剧看得值,就是因为它人物刻画立体、真实。好人不尽好,坏人不尽坏。此剧也尽可能体现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纠结,有徘徊,有把握不准的时候。萧规已经很好了,他信念坚定,做事果断。但他也是人,在自己最在意的事情上,在面对最强大的敌人时,也不经意间被蒙蔽了。只是,皇帝忽略了萧规的强大。收服萧规没超过半分钟,自己又给破了。还记得此前萧规和李必说过的话吗?仔细看——就是这个“神”,犹如薄荷叶一样刺激了萧规。刚刚皇帝所说的“神”,完全中了此前萧规的猜想。萧规筹划太久了,他什么都想到了,连射箭前皇帝内心想法都想到了。而刚刚的小插曲,他哭,他崩溃,只是因为一个环节——皇帝知道他们,这一点是他没想到的。但是当皇帝亲口说出自己是神,看萧规的反应——先是惊讶、茫然,然后,绝望的笑了。这一次,他对皇帝彻底绝望了。他是在耻笑皇帝,也笑自己,刚刚竟然信了。从这一刻,萧规又回到了此前那个萧规,一切,又在他的掌控之中了。武器放下了,再次拿起来。也意味着——自己的信念崩塌了,又再次重塑。此外,这里穿插着剪辑鱼肠与张小敬,也是有深意的——鱼肠是最懂萧规想法的,借她之口说“以皇帝不射出箭”评判,也是证明。毕竟,葛老说,看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只要皇帝射箭,就还是那个自诩为神、不顾天下人的皇帝。自此,我完成了我为萧规的正名,或许你依旧不信,也无妨。我也只是为了自己,自二十三集起,便被萧规这一角色深深吸引,我也是为我自己正名。这时再看张小敬,自然是依旧信念坚定,不因别人的几句话改变,所以破坏了萧规的大灯。萧规,多失望。再看这个神情,多绝望。这一刻,萧规所有的兄弟们,都死去了。他这么长久以来的付出,结束了。至此,周一围的演技欣赏也告一段落。不得不说,这一段大戏周一围神情的变化,够用心,够到位。二人携皇帝出宫——这是萧规在刚刚撸走皇帝问张小敬后,第二次问张小敬去哪。我,开始心疼萧规了。他依然是信张小敬的,即便刚刚张小敬毁了他的计划。计划结束了,他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二十三集时我说,“二人此后会对立吗?会为各自所代表的立场开战吗?不敢想象。”如今证实了,我也越来越不敢想,不敢再往下想。张小敬护檀棋张小敬一如既往,坚持心里的规矩。可是萧规又何尝不是,只是这两人坚持的东西,不一样。谁也说服不了谁。张小敬想要说服萧规,想要改变萧规我之前说萧规这一人物在第八团的职务设定好,旗手就代表了一种信念。这里看,张小敬一直信那个信念,张小敬没变。但是对于萧规来说,别人信他,他也要找到一种信念,他信的是第八团的人。这也是为什么第八团的兄弟一个个死去,他无法接受,决心复仇,因为他要维护自己的信念,或者说,信仰。而张小敬此刻这样做,对萧规的伤害实在太大了。闻染死,萧规没有完全崩溃,皇帝知情,萧规崩溃了又马上重塑了,可当他发现张小敬在骗他的时候,他真的完全崩溃了。张小敬还没死,萧规就说“老闻和你死的那一天”,为什么?因为如果张小敬真的在骗他,那在萧规心里,张小敬就死了。而萧规为什么说,“萧规就没了”?就是因为萧规所信的是第八团,是他跟所有兄弟之间的情谊。如果这一切都没了,萧规此生所信,也便轰然倒塌了。从没见过萧规这样崩溃,像孩子一样。多无奈,给别人树立信念的人,自己不信了。在看这五集时,我看到了很多弹幕。弹幕短,可以看到人们第一瞬间的反应。比如“看到这希望张小敬死”、比如“希望反派赢”、比如“站龙波”……如果要站龙波,至少二十三集就该站了。我天性愚笨,直到二十三集才看出一二,如今复盘,想到如果足够机敏,龙波一出场就该明白。如果希望反派赢,为何不一早就希望反派赢,到现在才希望,那如果之后张小敬得表现令你满意了,是否又回到希望张小敬赢。发现了吗?虽然每个人都讨厌元载,讨厌之前的姚汝能、崔器,但讨厌的核心是什么,是墙头草啊,是没有自己的坚守啊。剧中人如此,据外人一会希望这边赢,一会希望那边赢,还不是同样是被煽动、被蛊惑、被蒙骗。张小敬、李必、萧规,为何是核心人物,因为他们都是价值观稳定的人。我从开始写现在,反复说接受纠结、徘徊,但不可太过墙头草。一个人能不能成事,要看两点,一是看是否有才华,二是看是否核心价值观稳定。有才华,有稳定,能成事;有才华,不稳定,难成事;无才华,有稳定,能安定;无才华,不稳定,最恐怖,能坏事。有人或许会说,说看个剧,至于那么认真吗?其实真正的认真,是不论做什么都认真,学时认真地学,玩时认真地玩,看剧也认真地看。认真本也就是人的一种内核,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它能让你集聚力量,能让你感受到价值。我说我被萧规这个人物吸引,但我从来没说,我支持他的选择。到底什么是对的?萧规杀了一个皇帝再换一个,大唐以后就好了吗?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封建时期,朝代都是经历要经历兴衰的。唐发展到后期,走向衰败也是必经的。我们每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渺小的一瞬,既然我们无法掌控世界,反而不如像张小敬一般,做好眼前事。我近年来有一个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团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错误,那绝不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每个人都有失误。每个人,如果都能做好自己的事,就不会出问题。就像长安中,皇帝做的明明不够多,却说朝臣不分担,朝臣明明没有完全做好,却说皇帝无为,士兵明明就该坚守,却因无人相助就想跑,将军明明应该保护士兵,却为了一己私利欺骗人心……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都容易还没做好自己份内的事的时候,就去埋怨他人。所以,更体现了慎独的意义。人活一世,见各种人,遇各种事,一切都会逝去,此生能长久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别人是否对的起你,有时候没那么重要,最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对得起自己。有人觉得越演越乱看不懂了,这也就是在演事物发展总是无法控制的,人心总是左右摇摆的。这,就是生活,和现实生活一样。关于张小敬的“转变”,很多人接受不了。其实张小敬一直没变,是看张小敬的心变了。一开始看到的张小敬,只是薄薄的一层,如今随着剧情推进,张小敬丰厚了,他坚持的理念所带来的一切结果都开始展现出来,于是就开始不被理解了。我在十九、二十就说张小敬有侠义,侠本身就和普通人不一样,很难从普通人视角去理解他的追求,当然也无法理解他为了所追求的事情所付出的行动。弹幕还有一句话特别常见,“死于话多”。这看似是一种总结,但这种总结挺可怕的,它让你忽略掉一些事。萧规面圣,他本就是来救赎的,不是杀了皇帝就能解脱的。人活一个信字。要树立信,追逐信,拥有信,当信崩塌后,要再次树立信。人如果只是弱肉强食,跟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明明可以让敌人死,却选择说话,如果是好的影视剧,我建议一定要仔细揣摩那些话,那是非常有分量的,往往是作品所传达的核心。很多东西剧中早已呈现,需要观者去思考,不是只等着剧中人说。如果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那还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选择么?没有十全十美的剧,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这部剧所呈现的人物够立体,给人思索空间,挺好的。剧中人选了四十多集了,现在到观剧人怎么选了。我喜欢看倒着放的作品,无论是剧,还是电影。因为倒着放,是悬疑,悬疑有意思。更因为倒着放,是讲人性的,看人性可以悟人生。我们看剧观影,可以倒回去再看。但是人生没办法重来,所以,就从此开始练习吧,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不要走马观花,不要只看表面。慢慢的会发现,所有的事情剧情早就暗示了,只是此前没看到而已,慢慢的会领悟,所有的人生早已注定了,只是从来没看清楚而已。写不动啦,实在太累了。我信守承诺,看完五集就来写了。虽是凌晨两点,但在长安,西市未开,第二天还没到来吧。我想不动之后的事了,要去睡觉。梦里继续吧,毕竟四十三集的结尾,我看到大魔王萧规,又回来了。长评写至此后,我加入了小组,两篇文字,链接复制在这里。第一篇:我来详解为什么萧规突然臣服于皇帝又突然反悔。链接: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topic/148053179dt_dapp=1第二篇:深度解析——萧规其人链接: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topic/148180768dt_dapp=1第二篇更有总结性质。四十四集至四十六集这三集,是剧情“混乱”三集,是主人公“混乱”的三集,更是我“混乱”的三集。为何“混乱”加引号,因为此混乱并非真正的混乱。长安这十二时辰,马上就要过去了。回首这一天,所有人的价值观都经历了毁灭式的打击,并且是连续性摧残,崩塌,重塑,又崩塌,又重塑。案件查不清,心思捋不明,所有人都在纠结,在犹豫,在徘徊,在迷茫。这一天,比一百年还漫长。在二十集时,我已有预见,提出——一个人的时间不是由报时者决定,而是由自己的心决定。作为观剧者,一个人要看这样宏大的群像,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想要理解剧情,就要站在剧中每一个人的立场去思考,还要不断前后勾连,反复咀嚼,方解其中滋味。在剧外,主人公被观剧者翻来覆去的支持或反对,也算是创造了国产剧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然而,这其中缘故,未必是创作问题,而是解剧能力所限。就如这三集,它的位置是接近结尾,是黎明前最黑暗的一刻,最后的谜底即将水落石出,剧中人也做出了最终抉择。所以,这三集,是大汇总的一刻。也正因此,才会看起来觉得“混乱”。整合的过程,总是无比痛苦。就像我每次写剧评一样。我不聪明,每次想案件走向都要绞尽脑汁,我也不是写作天才,写剧评做不到信手拈来。自上周开始写,我基本告别了正常生活,每时每刻都与长安融为一体。吃饭想、刷牙想、走路想、睡觉想。看完这三集后,凌晨两点睡的,早晨六点就醒了。又是睡觉时还在想,想清楚了一些东西就在梦中把自己逼醒,起来记录。整合的过程,是混乱,是痛苦,但想清楚的那一刻,是清晰,是解脱。然后把自己想清楚的东西,有逻辑、有条理地分享给大家,若能带去一丝帮助,甚感欣慰。这三集之前,我在小组发了两篇文。收到了很多回应。有认同的,有不认同的。我不是上帝,能一眼看穿全部。我只能如侦探根据线索捋清案件一般,去根据人物关键语言和行为,捋清捋清剧情、捋清道理,捋清人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或许我的层次尚属浅薄,但我自知比某些武断的质疑者冷静、客观许多。不是我没看清,是他们没看清。就像剧中一样,不是萧规没看清,是张小敬没看清,是全长安、全天下都没看清。只是萧规虽然看清了,但他也没办法真正解决。他的理想,在千年以后的今天实现了。我们用我们的眼睛,替他看到了。下面,三集剧评正式开始。皇帝在民间,听到了和他多听、所想不一样的情况——祝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树立起来。何谓民间疾苦,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可怕的是,沦落的人越来越多了,反应着国家正在走向衰落。皇帝不信,更不敢信。他还想沉迷在自己营造的梦幻之中。此段背后的含义,其实解释了在封建社会中,皇帝的角色。皇帝是那么重要,但也那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位子,不重要的是谁来做。上一个皇帝没了,下一个马上就能顶上。皇帝的角色,对于百姓来讲,本质上就是作为一种统领形象,维持社会稳定。而这样的情况,也为萧规之后的选择埋下伏笔。祝先生这一形象此时出现,非常关键。上元节这一天,其他官员忙着陪皇帝看花灯,他却还在救济难民,可看出他的仁义清廉。见到皇帝后,他能迅速识别出来,和前边买官者的剧情设计作出对比,可看出他的才识积淀。即便身份卑微,但知道他这是难得的机会,竟冒死进谏,直指国家问题所在。更厉害的是,指责皇帝本人的问题——做表面功夫。更可看出,他是万千官吏中,难得的明白人,是真正为江山社稷考虑的人,是真正的贤臣。而这样的人,长安,有几个?大唐有几个?这更深刻表明了,皇帝心中的天宝盛景,实在已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四十四集,借由皇帝的视角,更为全面地展现了大唐朝廷及社会现状,对于接下来主人公人物心理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唐之衰败,已不是杀掉眼前这个皇帝更够解决的了。到李必处。此刻,他终于作出最后的抉择——清晰明了。即便是太子所为,他也依旧坚持初心,只为查案。这一刻,对于李必来说,一天漫长的纠结,终于结束了。这不仅是为此次事件作出选择,更是为他此后人生所坚持的信仰,作出选择。借程参之口,道出今日李必纠结的缘由。若选择了查案,就可能面临最坏的结果——与太子为敌,再难施展政治抱负。划重点——记住这个,“不重要”。之后还会说。没有完美的选择,关键看哪个更重要,在心中最看中的事情面前,其他全部黯然失色。李必一直想两全,然而他终于明白,无法两全。这一天,他看清了真实的局面,也看清了自己的心。他选择,尊崇本心。此刻,再借程参之口,道出此剧想表达的李必张小敬二人关系核心。还记得我在第十六集集说过什么吗?我文章太长,直接截图当时的剧评——我说,那一刻的张小敬与李必,好像一个人。记得的可以跳过这一段往下看,如果忘记了,再回顾一下当时——右相奉劝李必右相,自己的对手,奉劝不要信张小敬。划重点,记住这个,“天真”,之后还有。靖安司,自己的队友,也奉劝不要信张小敬。李必对众人说就连李必自己内心也不知道根据什么来信张小敬,但,就是信。李必发觉望楼传信过慢后,亲自上阵张小敬拼尽全力阻挡伏火雷,李必单枪匹马引诱狼人,那一刻,我看着他们,就好像一个人。为何如此?就是因为,他们的灵魂底色是一样的。回到此刻。李必终于想明白自己内心最想要的,就是保长安,跟张小敬一模一样。连解局行为都一模一样——接下来就要解决和太子之间的关系了——李必向台词陈情此处的输赢不是对手的输赢,是统一战线上的输赢,既是同路人,便应共同努力,比着查案。而此处,也更是向太子表明自己的立场——说的,和做的一样。这是李必心里的规矩,言行如一,真是办事的人啊。此前说过,张小敬早在老三处就体现出懂李必的意思。何监早已给李必备好迷药,继续为太子谋划——何监怎能听不出李必此话含义,可若李必选择了真相,就与太子为敌。何监阻止李必,一方面是心疼学生,不能看着李必断送前程,另一方面也是为大唐考虑,李必的聪慧、才识都是对大唐真正有用的。只是,不是当下所用。这点之后与萧规处再一起详述。萧规张小敬处——萧规啊萧规,感性至极的人。平日看起来特别理性的人,其实感性起来不要命。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人总会被相似的人吸引。重感情的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总会在特定的情景回想过去的事情,然后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难以自拔。看萧规这一段,我心痛不已,完全与之共情。接下来萧规与张小敬的对话,字字千金——萧规要杀皇帝,张小敬断然拒绝长安是我的家。这句话,分量极重。很多人不明白张小敬为什么那么拼命护长安,觉得是愚忠。我不争辩,只想说说张小敬心底的纯粹想法。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今天的北漂,他们可能在北京没有户口、没有房子、没有车子,他们没有什么资本也没有什么资源,每日只能辛苦卖命工作,即便日日夜夜加班,即便项目常常被毙,即便同事常常更换,即便在这偌大的城市里没有什么存在感,但依然坚持在这里努力下去。因为他们把这里当作人生目标,当作情感寄托,大城市的包容性给了他们归属感,他们把这里当作家。或许不能仅此类比,但是当一个人真正看重一个事物的时候,他就是不愿意破坏它,不论付出什么。这两句问答是经典——萧规看的是长安能给张小敬什么,而张小敬看的是他能给长安什么。一体两面。他俩就没在一个面上。所以,这个时候,张小敬依然想着查案,那是指导他一切行为的核心。围绕着核心,他所做的一切都容易被理解了。萧规这句话也非常重要,一是表明确实背后有人,二也表明他内心看重的东西。他并不是被别人利用,或者可以说,他与背后的人是相互利用。萧规,来长安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别人他根本不在乎。我在二十三集第一次感知道萧规的内心时,就有预感,此后他与张小敬或将站在对立面,为各自的立场开战。我难以接受。但这一刻,终于还是来了——萧规终于想明白了,张小敬跟他不是做一件事的。而这句话的“一开始”,其实更应该理解为,从烽燧堡的时候,两个人的思维方式就不一样。你没帮我。我一直在帮你。同一件事情,两个人完全是不同的看待方式。萧规说:“你们俩都能活。”真是,太虐了。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在救对方,都觉得如果按自己的行动,都能活。最折磨的就在于此,明明两个人都在意彼此,但就是行动方向不一样。在长安这一天,无人能敌的五尊阎罗,终于被萧规打倒在地。从烽燧堡,到长安,张小敬一直比萧规差。从烽燧堡,到长安,张小敬说的那句不可能是敌人,也必将如此。萧规真是狠角色,处处优于常人,他其实是有真正王者风范的人,只是,在错的环境,错的场合。闻染死的时候,很多人质疑张小敬反应。这里,简单几句话,其内心的负罪感跃然而出。闻染死,他怎能无动于衷?他都想以死谢罪。只是他不能,因为他还要保长安。闻染是他信念的一个载体,载体没了,信念还在,他还是要保长安。再看萧规,他也一样会觉得有愧。但我早就说过,事件发展到今天,生死对于萧规来说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一切行为包括死,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他是信念坚定的人,一旦认定了一件事,就不会纠结,一切行为都为目标努力。这一段话,再次体现了萧规与第八团众人的不同。三十八集时,他在烽燧堡表现出对老闻讲长安的不信。如今,他又表示出老闻讲闻染的不信。这种不信,体现了萧规看事物的态度。他聪明,他能看到真相,他也不愿意蒙骗自己,他接受真相。而张小敬和其他第八团的人,虽然很多事也都知道,但选择麻痹自己,相信这些事。所以从一开始俩人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随着事物发展,自然就越走越远,到最后变成两个极端,变成对立面,变成“敌人”。以小见大。萧规爱憎分明,有仇报仇,有冤报冤。闻无忌笑话他,他记在心里,等待合适时机,迅速反击,回头被打也依然记得,并且真性情,表达出自己被气得现在还记得。如果一个人只记仇,那是心胸狭隘之人。萧规不是。他明白大是大非,他明白什么是最重要,他能看懂人心。他看似反叛,实则有忠。有错误,要惩罚,但你若对我好,我便死命地对你好。这是何等的纯粹、磊落。闻无忌替他挡刀被他深深地记在心里,从此以后,就认定这个人了。即便,闻无忌说的很多东西萧规并不认同,但他认这个人的心。包括眼前的张小敬也是,他在大仙灯里就说过,做错了没关系,他想帮张小敬看明白,也是因为认张小敬这个人。经以上阐述,萧规的内心世界再明显不过了,他太重情义,且是非分明,第八团的说法必须讨。店主老爹用拐杖打萧规,萧规一胳膊把老爷子打躺下了。张小敬要救人,萧规忍无可忍,说了这句话——这句话,看似很残忍,但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就是当你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会付出代价。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萧规这次来长安,就是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就是一场战争。就这个老爷子来说,如果萧规不杀他,反被他杀。曾经被他杀的那些人,如果他不杀,也可能被他们杀,或者被他们所透露出的信息间接杀。每个生命都是生命,他杀的那些是生命,可若他不杀,他以及他的人就全部被杀。他既已决定带着自己的团队上战场了,若还纠结于这些,只会误大事,丢掉所有人的性命。就像他说张小敬,总想救人,结果救了谁?他也想救人,只不过他通过杀人的方式来救。萧规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是为了计划而杀人。杀人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这是正常人与恐怖者本质的区别。对于剧外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这样的话听起来难以接受,但是我们是看剧,是在看特定时期特定境遇下,人们的遭遇和选择。觉得残忍,是当下感受的带入,但剧中人物的逻辑,没有问题。这件事情的逻辑是因为朝廷坏了,才有了萧规,而不是因为有了萧规,长安百姓就死了。一个萧规倒了,还有千千万个萧规立起来,不仅是内部,更是外部。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花萼楼处郭将军给严太真的提醒,预示着有一天皇帝还会面临更大的威胁。那一刻,别说保长安、保大唐,就连保严太真、自己最爱的一个人,都不行了。皇帝此次出行,一方面确实了解民生,开始“爱民”了。另一方面,皇帝已经开始了他的又一次表演。接下来,可持续欣赏——皇帝表示要救人,除了救人本身,在此还有两方面作用。一,店主在看着,是萧规杀了他爹,而皇帝要救他爹。皇帝此刻去救,那么回宫之后,天下便可流传着皇帝宁愿让萧规杀他,也要先救子民的光辉事迹。而萧规,就成了彻头彻尾的杀人狂了,连老人家都杀。如此,人们不再会知道萧规是为第八团报仇,更不会知道盖嘉运有错、右相有错、皇帝有错。二、通过在花萼楼萧规的动情流泪,以及刚刚萧规的讲述,皇帝心中对萧规内心已了如指掌。他知道萧规明是非、懂事理,杀人是为了计划推进,他本质上不仅并不想杀人,而且比一般人还重感情、有大爱。他知道萧规看重这个,所以抓住了这个机会,向萧规证明他的仁慈,证明他爱民爱到能够舍弃自己。看萧规作出的表情,分析他的心理——萧规已经被皇帝骗过一次了,所以当皇帝又开始释放自己的爱心,萧规怎可在信,满是质疑。面对质疑,皇帝接着说——皇帝的心术啊,皇帝不一般啊!皇帝面对的,是将要被萧规杀,但他比指责萧规是杀人狂的人,懂萧规太多了。他说“这屋子没人能挡得住你”,意思是救一个老人,完全不会影响你的计划。然后萧规怎么做了呢?当然接受了呀,所以接下来皇帝才能展示他超水平的心肺复苏本领。真正的杀人恶魔早就不分青红皂白杀了,萧规只杀对计划有阻碍的人,不伤及无辜。剧情给信息都给到这了,若还要说萧规只是无脑的恐怖行为,那真是啥也不用说了。我们继续看。萧规也不愿意纠结于这些事,他还是要继续推进自己的计划,于是,孤胆英雄宣战了——萧规回到屋内。兹事体大,皇帝明白,外边看到的人肯定回去报信,于是抓紧时间,继续他的表演——皇帝先说自己想喝酒。然后,拿了三瓶酒,分给萧规和张小敬。再然后,敬酒,说为第八团。老鸡贼。一、喝酒是什么人之间进行的事,肯定是自己人跟自己人能喝到一起去。此番是拉拢萧规,表明亲近。另外,皇帝即便如今落在萧规手上了,可皇帝依旧是皇帝。在古代,皇帝跟普通百姓喝酒,那是多大的认可和荣耀。皇帝先从内心上瓦解萧规的攻击性。二、喝酒之后人会怎么样,酒后吐真言呐。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讲究喝了酒才好说更多的话,才更有感情,更真实,更容易让人相信,更能办成事(虽然我本人不这么认为)。皇帝在为自己接下来的陈述铺路。三、喝酒都是有由头的,皇帝喝酒的由头更是分量千金。通过刚刚萧规的话,皇帝了解了为何萧规那么看重那些兄弟,也了解了萧规是重情重义之人。于是,一句“来,为第八团”,这是皇帝给第八团敬酒,鲜明地展现了自己的立场。皇帝在第八团一事上给萧规吃定心丸。至此,解决了萧规想要为第八团报仇一事。到下一环节——说实话,皇帝跟老人讲出这番话的时候,我都开始腹黑了。你说这皇帝,会不会打救人那一刻,就算好了要说这番话。此处,他借自己与老人同为父亲身份,动情感慨。表面上看是在羡慕老人,实则完全是自我表白。第一,生来强于常人,儿子都不及他。表明——如果他死了,那些继位的皇子更差,萧规想要的样子更无法实现。没人能顶替他,所以他不能死。第二,大好河山,一定要托付给有能力的人。表明——他认为国家民生是大事,他看重,他要负责。他值得这个位置,所以他不应该死。此番话术结束,看萧规的连续反应——眼神闪躲,看向别处。萧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比自信,杀伐决断,哪怕在皇帝面前都直盯他双眼。但皇帝一说到此处,萧规又被触动了。在花萼楼处,我已详解,在此简单概括。萧规此行内核,是为警醒后人,皇帝要真正爱民,百姓也应维护明君。所以,当这一刻皇帝动情地表达出萧规所想,他又有所动摇。但他已经被皇帝骗过一次了,他知道必须通过最能触动自己内心的事情,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被眼前蒙蔽双眼,于是他又绕回到了第八团的兄弟上——然后,萧规喝酒——张小敬,没喝吧。此处萧规喝酒行为,可做两种解析。一是人在无法处理一些事的时候,要赶快找其他方式掩饰。二是从心底里,他实际上接受了皇帝敬给第八团的酒。喝完,萧规面色凝重,心情复杂。他已经在思考了——皇帝老辣,看到萧规闪躲,抓住重点不放,把萧规注意力牵引回来——皇帝放话,“只要你放了我的子民,你杀我。”萧规归根结底是为了护大唐百姓而杀皇帝,既然皇帝都已经要凭己身保护百姓,那还杀个什么劲啊。所以此时萧规已眉头紧锁,内心挣扎到极点——皇帝的节奏把握那叫一个准啊,时机已到,放大招,直接跪下了——我,真的,服了。萧规,也真的,惊了——这是真正的帝王啊!所谓干大事者,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得常人所不能得。李四郎,不愧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帝王啊!这一跪,看似折辱自己,实则是全盘复活。下跪的原因,是为救他的百姓,如此一来,自己不仅不屈辱,反而光芒万丈。当然,这是在他洞察萧规内心后,明确萧规是真心为大唐,才做出如此行为。若是面对打击报复或者谋权篡位者,他才不会这么做,做了也白做。对萧规,唯有情感才能深深打动他的心。我在花萼楼谈判时,就放过萧规神情的一张对比图。如今再来一对比图——上图是皇帝刚展现爱民之心时,萧规的表情,质疑,甚至不屑。下图是皇帝在此段谈话结束时,萧规的表情,震惊,甚至敬佩。不过谈判结果还未敲定,援军就已经到了。萧规把剃须师及其女儿扔了出去,剃须师死。皇帝掀开链子看过后,思虑许久——切记,皇帝就是皇帝,他可不只是看看热闹,他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明确局势,并且迅速找到破局办法。这时萧规和张小敬商量行动方式——张小敬依然救人,不要觉得烦,这是他的信仰,他是看眼前的人,能救一个是一个。可萧规心里还没有完全放弃他的计划,所以也依然坚定为了实现目标,不顾一切。当看出萧规还是要杀皇帝时,张小敬以退为进,道出关键——当初在花萼楼,萧规就险些被皇帝骗过。如今,又加入了张小敬这个“帮凶”。张小敬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局面,眼前这个皇帝死,对天下、对百姓,一点意义也没有。此时的皇帝,也早已明白了这个情况,眉头紧锁,要为自己的老命做打算了——而另一旁的萧规做了一个动作,闭眼,低头。他,彻底接受现在的局面了——于是,他在心里终于放弃了原计划,也放弃了为实现原计划所需要付出的一切,包括让其他人送死。当张小敬准备孤身救人——萧规一把拦住——做出了第八团的动作——张小敬冲出。萧规,紧随其后——这一刻,你有没有泪眼婆娑?我……都看不清屏幕了。烽燧堡的最后,是萧规与张小敬。长安的最后,依然是萧规与张小敬。萧规一直信张小敬,张小敬也一直信萧规。二者的情谊,从未变过。正当萧规和张小敬准备救人之时,皇帝却突然跑出来——这一环节,值得玩味。一,援军已到,皇帝赶快现身,亮明身份,让士兵保护自己,解除萧规杀自己的危机。二、皇帝此次出行后,发现百姓生活多艰,贤臣也对皇帝行为不满,这已经危及到自己的形象。所以,他要抓住每个关键时刻,表明爱民如子之心。但是皇帝未想到,竟有人如此大胆,光天化之之下射杀自己。要救他的人,反而杀他。要杀他的人,反而救他。真是天大的笑话。皇帝转瞬之间,就从神坛跌落。所以,你看回屋后萧规的表现——萧规撕心裂肺地嘲笑皇帝,也更体现了他内心的绝望。可皇帝依旧自欺欺人,沉浸在他是“神”的幻想中——萧规一句,点醒了他——接下来萧规的话,为他今日所有的行为盖棺定论了——若皇帝想要做个好皇帝,萧规也依旧是保护皇帝的大唐士兵。那么,那些争权夺势的贼人又怎可在萧规这,杀掉他想保护的好皇帝。在烽燧堡时如此,在花萼楼时如此,在大吉酒肆依然如此。终于,到了最后一刻——萧规还是坚持自己对长安的态度,并且还想再尝试改变张小敬的想法。张小敬,也同样依然坚持自己对长安的态度。这一问一答,像极了那年的烽燧堡——从一开始到现在,萧规永远都在质疑,而张小敬永远都在接受。我在大灯里看到萧规旗子那一刻,就知道萧规没变过。我在大灯里你看到张小敬纠正闻染说自己永远是第八团的一个兵时,就知道张小敬没变过。他们谁都没变过。只是一开始,就是不同的生命底色。两人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其实,两人都是对的。张小敬看似苦大仇深,实则是乐观主义者,他永远期待好的一面。萧规看似乐观潇洒,实则是悲观主义者,他永远想改变差的一面。“天真。”还记得吗,右相同样说过李必,“天真。”萧规虽和张小敬经历过生死,但这并不能代表他的思维方式和张小敬一样。而在长安这仅仅一天之中,李必与张小敬种种相似的行为,都证明了他们两个才是一样的人。回想在大灯里,萧规骄傲地向李必炫耀他对张小敬的了解。而那时我便说过,这一天,可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天。真正相同的人,彼此心意相通,往往只在一瞬之间。到了这一步,萧规也无需再与张小敬争辩。他内心,又何尝不希望长安好,不希望大唐好。所以,他也愿意张小敬在未来看到美好的长安,美好的大唐。只是眼前这一切,他依旧无法接受,这不是他的长安,不是他的大唐。此时,他此生唯一的信念,便只有护住旗子。而护住旗子,也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护住自己的信念。一切早已注定,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萧规的生命,走向了终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场萧规与皇帝的谈判、与张小敬的谈判、与世界的谈判、与自己的谈判,到底是输是赢呢?皇帝是看似赢了,他活了,萧规不杀他了。但其实,萧规破了皇帝自以为是神的念想,而若不是萧规救了皇帝,恐怕他真要升天了。在精神上,萧规胜利了。从长远看,萧规也胜利了。至于张小敬,看似最后萧规被他说服了。可萧规这一辈子,不就是把第八团的人当信念么。他认这个人,他哪怕输给他,败给他,其实都没输,也没败,因为他坚守了自己的信念。萧规,还是胜利了。输赢难定论,就像这世间是非黑白,从来难以断清。萧规是旗手,对人心最有影响力的信念,是他树的。萧规又是伏火雷的使用者,对人最有杀伤力的武器,也是他做的。他塑造着,也破坏着。而他内心最深层次的理想,在这里,无解。最后的结果,也是以死明志。守护最后的信念,死而无憾。什么都有好,都有不好。有的人习惯看好的一面,有的人习惯看坏的一面。但社会好时要看眼前,社会不好要看未来。其实,萧规是对的。萧规所追求的正义、平等、友爱,在千年以后的今天,实现了。萧规当时所为行为或许不尽然全对,可他实质上有超前的意识,他不遵从皇权,只遵从道理,他明白所在的社会有问题,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渺小如尘埃,个体怎能解决如此宏大的命题呢?萧规在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坚守了自己的本心,对于他这一生而言,足以。张小敬与萧规,十年未见,只见一天,便生死离别。但这一天的情谊,已超越时空,永远定格。这一天,张小敬身边很多的人,都死了。而萧规的死,是我们能看到的,张小敬最无力的悲伤和最绝望的痛苦。我们普通人,往往不会有文艺作品里,那么轰轰烈烈的人生,那么肝肠寸断的情谊。但是看到这里,不知道你会不会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那些朋友。他们是依旧在你身边,还是随着岁月的逝去,那些情谊也逐渐消失殆尽。成长最无奈的是忘记,人生最痛苦的是告别。我在每次告别之前,都会无比失落,而我近来越发深深的体会到,我害怕的不是告别,是忘记。我怕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会遇到新的人、新的物、新的事,而后逐渐覆盖掉最初那个心动的自己和记忆。就如,萧规。这一夏,我看到这样一个人。我深深被他吸引,我赞叹他的本领,他的能力,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丰富了自己,我也知道在未来,我终会把他放在越来越远的角落。好在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已学会释然。因为我知道,即便我忘记了我所遇见的一切,他们也早已在我不觉之时,融化于我体内,伴随我,一路远行。萧规,我替你看着这美好的世界呢。这一夏,谢谢你。四十七集至四十八集一切皆有来源,一切皆有归处终于,到了告别四十七集是揭密的一集,四十八集是升华的一集我在此前做过推测,最后的主谋是徐宾——因心中已有预测,看四十七集时,也是一个印证的过程。不过就像在三十八集时,我便说,即便我想到了烽燧堡的一切,真正看时,依旧无比动情。这就是好剧的魅力,剧情合理,能让用心者进行正常推理,同时还能够借由剧情给人启发。有人说,由程参解密是败笔。其实不然,这不仅是他在解密,更是此剧在借由他之口,告诉人们想要传达的东西。程参查案中跟吉温赵参军说的时候是,在狱中跟李必说的时候是,此刻,还是。如果说徐宾是给剧中人做提醒,那程参就是在给观剧人提醒。梳理脉络,道清真相,升华主旨。人此生一切所为,都来源于心里的念头,而徐宾之所以做到笼络众人,就在于他能洞察人心,为己所用。何监问庞灵为何给林九郎做暗桩,庞灵的回答再点题。为了实现心中所想,一定会付出代价,而愿不愿意付出,归根结底在于,自己觉得值不值。若值,便生死无惧。每个人都是,无论好人、坏人。当然,也没有纯粹的好人、坏人。庞灵此番话一出,我便想起在解析三十六、三十七集时,我的困惑。我文太长,还是直接截图当时画面——我当时没去过多地想庞灵的背后,当然剧中确实也一直没有展现这个人物的过往。可到了此刻我才明白,此剧也正是再次提醒每个观剧人——每个人能做出今天的举动,都有缘由。没有一个人,是小人物,没有一个人,无过往。庞灵,心中理想高远,又有真正在意之人,那是他的信念,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而此刻他讲的这番话,终于解释了他所谓的“死人脸”,就是“人才脸”。一个人,心中的秘密越大,外表看起来越平常,越如死灰。还记得在二十三集擂鼓的萧规吗,我说那一刻,他脸上的冷静让人觉得可怕。因为那种冷静的外表下,往往有着无比沉重的内心。庞灵所说的一类人,并不是说他们价值选择一样,而是,他们都是信念坚定的人。徐宾,原本打算救皇帝,可当他发现皇帝跟他想得不一样时,他的表现,像极了一个人,萧规——皇帝伸出手,徐宾迟疑的那一刻,就说明,他也做出了改变。萧规没有实现的计划,徐宾来做了——让百姓知道皇帝过错,并且要传扬出去。“不能做宰相,活着也没意思。”萧规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主义,徐宾也实现不了。每个人此生,都在为自己所信而活,信没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徐宾念出姚公十条,很触动我。他是真真正正想要做个好官,想要做宰相,想要让大唐更好。天地昭昭,其心赤城。姚汝能出现在这里,一方面是出于剧情收尾,要交代清楚每个人物。另一方面,既已到了结局,这也是在替观剧人问,徐宾,到底想要做什么。此前我就一直说,徐宾的思想境界高,他总能给人指点。所以,我也很想听他本人说说看,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徐宾和萧规一样,希望皇帝承认宠幸右相,并承认做错,铲除右相。当然,徐宾比萧规多的是,他找到了替代右相的人,那就是自己。他认为,他找到了解决目前朝廷和社会问题的实际办法。张小敬,终于来了。他依然是带着问题来的,还是在想查案。他从始到终,都是为了查案。当徐宾说自己做事时,张小敬还是不信。上次不信,是在萧规处。他不信萧规为了自己做事,觉得萧规背后有人。可萧规说了,他那把刀,谁都用不了。萧规说的是事实,他做这事,也是自己为自己做。最后关头,徐宾说的已经很明显了,之所以做这件事,就是想让天下人知道,当今那些所谓的各部要员,其实根本就无才无能,皇帝也一样,他们根本看不到现实真正的情况。徐宾能看到,可没人听他说。这是徐宾此生活着唯一要做的事,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哪怕最后到这一步,他也要尝试去做。大灯是一个缩影,是皇帝自我满足的载体,是百官贪慕虚荣的载体,连造灯的国师都能看到这一点,他们,却看不到。徐宾的话,从侧面解析了萧规的心理,所谓“替天行道”,就是萧规有自己心里的道义,他为了实现自己心中所信之事,无惧生死。李必,我在此前评论中说过很多次,他原本是赤城坚定的人,但是在这一天,他发现很多以前以为的事变了,他的信念开始崩塌。徐宾所谓的“重情”,也正是说此。可是徐宾不知道,李必已经下了决断。而且通过此次,李必的成长是天翻地覆的。“我想让你活着”,像不像一个人说的话?萧规。徐宾和萧规,其实是一类人,他们都有理想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他们都明白张小敬是难得的人,但他们也都想改变张小敬的思想。可是,张小敬跟他们所想,本就不一样,张小敬是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他注重当下,他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他希望通过积极向上的努力让长安越来越好。这一点,他跟李必,很像很像。张小敬和李必,才是一类人。徐宾懂人心,他早就看出张小敬内心的想法,简单又纯粹,就想守长安。“提点过好几次”,徐宾没少想要改变张小敬,这点,跟今天的萧规一样。可从徐宾口中,再次印证了张小敬的内心世界,拿短刀算什么,自己可以练啊。他不在乎得到什么,只在乎付出什么。而他付出的本身,正是他想得到的。为何徐宾悲情?“我替你不服”,决定了悲情。想要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事。想要改变张小敬这种信念极其坚定的人,更是难上加难。徐宾和萧规的悲情,就是他们能看到真相,并且他们不愿意欺骗自己,还想要去改变他人。然而现实往往会令他们失望。这话,是不是又像极了萧规?萧规在崩溃的那刻,就觉得张小敬骗了他,张小敬要回去邀功,要当官。可其实,张小敬并非如此,他是内心真的有自己的坚持,甚至是一种执念。我在此前说过,张小敬的心理状态,可称为“侠义”。他只想,一生维护百姓平安。张小敬终于问出了这句话,替多少荧幕前的观剧人问出。一直以来对于萧规的争议,也该在此处做了结。徐宾说:“为什么总看着眼前?”我在很久很久之前,就说过,张小敬是看眼前,萧规是看未来。徐宾和萧规一样,他们因为有着更宏大的理想要去实现,就必须去付出一定的代价。很多人问,萧规炸了皇帝,然后呢?如今,徐宾给了解答,徐宾说他要做宰相,他可以让大唐变得更好。徐宾是有解决办法,可我以为,萧规,其实更纯粹。萧规不想自己做什么,他只想纯粹的维护道义,他想让所有人都知道,都做到。只是,为何说“理想主义”啊,连徐宾这种想到解决办法的,最后都难以解决,更何况他那纯粹的理想主义呢?总有,一个人,要去做那盏灯。国师,萧规,徐宾。灯的毁灭,皇帝的毁灭,长安的毁灭,是为了以最决绝的方式提醒天下、提醒后世——皇帝及朝廷如此行径代价之大,永世不得再犯。萧规死了,徐宾也死了。皇帝没死,张小敬也没死。终于,到了张小敬盖棺定论的一刻。这么大的功劳,只要旗吗?非也。这么大的功劳,才要旗。旗比天大,旗,是张小敬活着的全部信仰。皇帝终于替所有人问出了这句话,演员台词处理精准,重音在“什么”。观剧人一直在感叹,在质疑,张小敬这么做,为的究竟是什么?“长安是你的,但也是长安人的“。还记得张小敬跟萧规说过的话吗?萧规:长安在乎过你吗。张小敬:我在乎它。张小敬心底里,确实非凡夫俗子,他在意的是根本就不是加官进爵,也不是论功请赏,他是真心实意只想保长安太平,能保一个是一个。不是长安为我,是我为长安。最初拦截伏火雷时,被救百姓问他大名,他只担心百姓是否受伤。夜市中姚汝能为张小敬鸣不平,做了那么多却不被记得,可张小敬想要的根本就不是被人记得,他想要的就是百姓安乐。每个人,此生,都在为自己所信活着。张小敬,觉得这个才是他值得做的事。何监要走了,临别之际,无需万言千语,唯有这一句,“心中不可蒙尘”。何意?蒙了尘,还能看见本心吗?还能知道自己此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多少人,活了一辈子,都活不明白,追寻了一辈子,都不过是表面的浮华,而并非真正所求。一生,徒劳。李必在最后一刻,好像并没有为保护长安做什么。甚至很多人质疑,觉得他这一天,都没做什么。有些人,只看到了李必的弱小,李必反复被抓、反复被害。可其实,李必这一天做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相信张小敬。我当初写这一篇剧评,也正是因此开始。人这一生,要处理太多繁杂的事物,如果被琐碎所累,往往是耗费心神。不如抓住最核心的东西,坚定地做下去。当然,你要有李必的潜能,那种潜能,我最开始就说了,其实是看起来最虚无缥缈的东西——直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长安这一日十二时辰,好多人好像都变了,变得不像最初的样子,可自己知道,心里最本真的那个自己。很多人这一生,走过千山万水,告别了故乡,经历了世事,可自己知道,心里还是最初的那个小孩子。外人不认识你,家人也不认识你。但你,认识你自己。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到哪里去,你终究是你。此剧看过,更体会人性之孤独。此生一路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所以一定要记得,这一生,不要被他人左右,不要被世事打扰,要遵从自己内心所信,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李必看到了自己的犹豫,看到了张小敬的坚定。人这一生,上山,下山,来来去去,循环往复,都是在找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想,更是在找自己内心投射到这个世界的载体。说到这了,张小敬还是提到吃饭,如此眼前、如此实际的事。他没那么多虚无缥缈,他只希望自己包括身边的人,都安安稳稳过好每一天。李必还是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一方面显示出,他确实需要上山定心。另一方面,通过他的发问,进一步表明张小敬的内心。其实,张小敬比谁都明白,如果他当上了什么参将,那此后就会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他不想卷进那些党派斗争,更不想去带兵不断杀戮,他只想简单纯粹地保护好他的长安,仅此而已。檀棋这语气,像极了张小敬。事无巨细,安排好李必的生活。可李必依然想要直接确定,檀棋心里的想法。檀棋当初为救张小敬,已答应了严太真要帮助她,如今是信守诺言。而我想在她心里,若是能为张小敬做一些事,肯定也觉得值得。因为是张小敬帮她看清了自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她开始独立思考,以真正的自我去面对这个世界。再有,这一天大家死的死、走的走,檀棋还在长安,也算是给大家留一点念想吧。此外,檀棋好像是最不会被想到留在长安的。不过影视剧中女性的形象,往往代表着一种希望,我肆意猜想,这也是此剧给观剧人留的一点念想。“你在看什么?”这是真正的,一眼万年。从开始,到现在,张小敬说了几次“你把我看了”,到这里,终于升华。檀棋看的,是张小敬的心,是张小敬的信仰、信念、信义,是他一切的行事准则和他的追求。而檀棋所看,更是百姓所看,天下所看,看这位如此纯粹大义的侠者。萧规,也没白信张小敬。若张小敬真留在长安加官进爵,萧规才是白死了。萧规没看错人,张小敬,永远是他第八团最好的兄弟。全剧的结尾,很大气,像电影。此篇最初,我说喜欢看电影,不喜欢看剧。其实我在意的,并不表面那一种形式,而是作品所传达的内核。此剧中,技术像极了电影,主题也像极了电影。复杂、丰厚,涉及人性、上至哲学。最后这一段的黑白色调,我真是很喜欢。一方面,有意境。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像极了人生,一世繁花绚烂,最终都会消逝,回归平静、淡然。我是悲观主义者,我不能说是看透了人生,却也看到了生命的底色,无色,无味,也无解。此篇,我从上周三开写,剧是从上周二开看。如今,整整两周,好像,过去了几个世纪。萧规死的那一刻,我内心已感受到了巨大的轰然,到了这一刻,反而释然了许多。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我曾那么入戏地看着,也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把它放在心里的角落。可我想,在日后的岁月中,我定会有哪一瞬间回想起自己曾经这段感受,那么宏大,那么透彻。那是只有我自己知道的东西,是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我此生所信的,就是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灵魂。每个人此生都在为自己所信活着,我也是。后会有期。我们,江湖再见。本文版权归作者行走的影碟机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