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多年,一部剧把我打回被妈妈支配的恐惧里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20 18:22:54人气:0
视频:回到爱以前普通话版状态:年代:0
主演:柯素云刘子铨曾少宗凌心妤更新时间:2021-11-26 23:56:40
本剧讲述了芭蕾舞者简娜莉在火灾中救下了大集团继承人文昊,两人从此结识并相爱。三年之后,文昊在湖边向简娜莉求婚,但是在回去的路上,发生了车祸,文昊为了救简娜莉而去世。简娜莉十分伤心,她来到求婚的湖边,回忆以往美好的点滴。一场奇怪的暴风雨,打翻了简娜莉的小船。水中出现了一位神明,告诉简娜莉可以给她一个机会让她回到过去,拯救文昊的性命。简娜莉接受了,她回到了火灾发…
我们的社会里,很多父母常常会以爱之名,做很多不好的事。小时候,语文不好,母上给我买了一套小学生词典大全。一共八本,要求背完,不然就不能出去玩。工作以后,每次视频看着母上和蔼可亲的笑脸,我都会怀疑这段黑暗回忆是否真实存在过。然而那套变态词典,和那些没有人性的要求,在回忆里都是那么真实。以致于我每次回想起来都禁不住瑟瑟发抖,感到弱小,无助,又可怜。而这些,远不及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带来的恐惧和丧气。这是一部改编自吴晓乐同名小说的故事剧集,由六位编剧将书中九个故事改编为五个单元。五个单元分别是《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和《必须过动》。看完这部剧,我的脑海里不停回旋着一句话“无论贫穷、富贵、现在、未来、科幻、恐怖,都不能阻止一个妈对小孩的掌控……”是的,这部剧用了尽可能多的角度和环境,剖析一个母亲放置在孩子身上的野心,究竟可以到什么样的地步。①以爱之名,为所欲为这部剧里,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为考试疯狂的妈妈,和一个天性受到压迫的小孩。“我是为你好。”“不想要你以后恨我。”“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剧集里出现的这些台词,都是妈妈的经典名言。同样将母性作为电影主题的导演杨雅喆曾说,我们的社会里,很多父母常常会以爱之名,做很多不好的事。他拍了[血观音],影片里惠英红演的那位强势又狠毒的母亲,对女儿说得最多的就是“我是为你好。”然而,无论是[血观音]还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那些活在母亲这句话之下的孩子,并没有变得更好。第一单元《妈妈的遥控器》,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家庭,母亲跟父亲离异后陷入了偏执的情绪。她用遥控器操纵儿子的人生,将他那些超出预期的行为一次次删除修正,甚至一次次自杀都无法逃脱控制。他人生里的美术天赋、知心女友、爱情,在妈妈的遥控下,都丢失了终于儿子在长大后,偷到了自己的遥控器,在马路对面绝望地朝母亲大喊“这是我的!”这声崩溃呐喊仍然没有获得母亲的理解,在她的步步紧逼下走向了彻底的死亡。第二单元《猫的孩子》,则是一个生活窘迫的家庭。母亲将丈夫出轨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继而将情绪转移到儿子身上。“还不是因为我没有把你教好。”出于对母亲的愧疚和保护,先天又学习障碍的儿子在重压下精神分裂,跑去虐杀小猫。一个好好的孩子,突然变成这样,着实把人吓一跳第三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相对前两个来说是一个完美的家庭,却仍然出现妈妈将女儿逼死的情况。这一次,则是因为这位全职妈妈将当初放弃高学历学业留下来的执念,全部都倾注到了女儿身上。第四单元《孔雀》,一个魔幻的故事,急于通过子女就读高级学校来改变家庭命运。这让善良单纯的女儿和儿子背离了他们自己的愿望,背下一身“债”。最后为了实现那个远大理想,她自愿变成一只孔雀。每个人在学校的孔雀那里都作出了牺牲,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最后一个单元《必须过动》,是一个未来世界,子女教育成为衡量一个母亲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一个母亲为了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逼死了儿子,甚至到最后不惜设计谋杀了女儿。这五个单元分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父母孩子,也用尽了各种黑暗浮夸极致的想象。故事情节五花八门,结局也不进相同,却都表达了同样的一个意思。“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句话其实来自纪伯伦的一首诗,《致孩子》。“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里,却不是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救救孩子。这是作者藏在作品里的精神核心。②孩子的灭亡,母亲的崩塌这部剧的画风不是在阴郁灰白蓝的色调里沉浸,就是在诡异密集高饱和度的色彩里发狂。而如此奇幻、科幻、恐怖的故事,却让人感到无比真实。前阵子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少年说》,让学生们走上高台,喊出心里话。节目里有一个女生,鼓足了勇气,走上阳台,质问下面的妈妈为什么总是要说别人家的孩子比她好,让她压力很大。然而这位母亲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反而自顾自地对女儿进行新一轮的“打击”在她这“爱”的教育下,女生委屈得哭了起来。这一场对话,让无数看过节目的人感到揪心,勾起了很多人悲惨的童年回忆一个孩子试图用敬爱和尊重的态度去跟母亲交流,却被母亲自以为是,不容侵犯的理论随意践踏。这是发生在我们真实生活里的事例,并且在大人看来,是多么地稀松平常,无比正确。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告诉我们,不能自由呼吸的孩子,都在经历死亡。每一个母亲,都走在崩坏的路上。回到剧情本身,可以发现,在发疯的母亲之上,有一层更加无形、更加沉重的压力。从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都默认,教育孩子的责任,全在母亲身上第一位母亲被离婚,第二位母亲被出轨,第三位母亲被剥夺社会职业,第四位母亲背负巨债,第五位母亲,直接被社会当成繁衍工具。而父亲都是边缘角色。母亲们背负了一个由社会赋予的身份——“伟大的母亲”,在履行所谓的职责里迷失自我。不仅孩子不是孩子,母亲也不是母亲。纪伯伦的诗,同样适用于母亲。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但在“为你好”的过程当中,孩子的思想被扼杀,母亲的思想也被框在了孩子身上。那么等孩子长成父亲母亲,丢了的思想还能找回来吗?母亲的迷失自我会通过血脉传承下去吗?这是这部剧让人细思不恐,反而更加丧的地-文:哭包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本文版权归作者《看电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