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起谁呢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19 17:52:13人气:0
少林寺传奇1乱世英雄

视频少林寺传奇1乱世英雄状态年代:0

主演鲍国安黄秋生计春华谢苗更新时间:2021-11-27 00:21:53

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一悟道高人,姓姬,名神光,看破红尘,欲皈依佛门,来到少林,要求达摩方丈为之剃度出家。姬神光在雪中侍立三天三夜,达摩方丈不愿收留,说,要我收你为徒,除非天降红雪。姬神光出家决心已定,乃自断左臂,天遂降红雪。达摩为他的诚心所感,遂收为弟子,赐法名慧可。 十五年后,达摩已圆寂,慧可成为少林寺第二代方丈。手下有五个得意弟子:依序为:惠橼、惠石、…

07年的剧,我无数次想着要重温这部“经典”,没想到看了后大失所望,槽点甚多。也算是毁童年了。07年啊,那年我才6岁,还没有上小学,和我爸晚上守着电视,看得如痴如醉。这么多年,终于下决心重温,找回了一些回忆,小时候没看懂的大部分剧情也搞懂了,一些画面和情节也回想了起来。剧中反复强调少林武术的强大,许多地方相当刻意,很违和。比如开头官兵围困少林,后面洛阳王解决事端,方丈和洛阳王谈话间,众兵在寺内看大徒弟木桶上挑着两个小和尚转圈,一众小弟拍手叫好。没兄弟初登场的剧情里,二徒弟等二人轻功上墙,没兄弟看了直呼“少林寺个个会武功”。这两个是我看的时候记下来的,因为感觉相当违和,有很明显的吹捧,那点算盘昭然若揭。就是这些乱七八糟的情节让小孩子和一众文化素质较低的群众树立起对少林寺的崇拜、对武术的很大程度的误解。名气是打响了,但让人觉得很假很若智,这也不可避免地搞臭了少林和中国武术的名声。洛阳王的故事只有七八集,计春华演的孙霸也在故事末尾被合体的和尚们打下山崖。我一度以为他会打到最后一集,贯穿大部分剧情。看来就是他的形象太深入人心,让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80年代李连杰的一部电影少林小子里,计春华也是出演的该片的大反派。潘长江饰演的那个县令,后面和其舅舅老妖子对话间道出了他曾是状元,但因钱不到位,没能谋到好官。所以一直和舅舅明里暗里抢劫,不断把钱交给后面故事出场的午马饰演的国师,希望能谋到大的官位。这个情节实在过于无脑。状元当县令,很让人怀疑编剧的精神状况。这个故事里烟斗喷火的老妖子让我印象深刻,小时候觉得火烧人很残忍。老妖子吸烟斗,烟斗一个部位发光,然后喷出火焰,这几个场景我印象尤其深刻。少林弟子唯一一次几百号人全军出击,攻克老妖子的山寨的某个场景我也记忆犹新,这也是我长久以来印象里该剧的高光时刻之一。镜头就是大批少林和尚从楼梯上走下来,音乐奏响“少林,少林”,这是少数几个我十几年间一直记得的镜头之一。少时候也有疑惑,因为主要角色就方丈和五个徒弟,小时候看了一下冒出这么多和尚,觉得很奇怪。本据主角配角的配置有很大的问题。片尾表明主角是方丈智远,然后是对应篇章的反派,女主角,才是五个弟子,没兄弟。但作为一部武打片,一个从未出手的方丈如何能使主角,何况他戏份不够、打戏没有、很多剧情并不直接参与。片中的信息也说了,本剧部分改编自小说《独臂方丈》,这应该是一部分原因。虽然我没看过小说。现在我看本剧,第一集片尾看到方丈是第一顺位的角色,相当不解。这可能是对小说的妥协,但更大程度上是主创的某些考量,因为几位理应是主角的徒弟出身武行,没有名气。鲍国安才能扛起主角的大旗。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诸多不合理。客观来看,二徒弟应当是本剧的主角,他戏份较多,参与大部分打斗和冒险,而且和女主有感情线,最后篇章的故事里他是主角。但为了考虑到合理性,他的戏份也应当是被限制了的,不能让他太过头,完全成了主角的样子。但即使有某些方面的克制,他也还是显得像是唯一的主角。这种矛盾很大程度上是演员咖位造成的。听闻几位少林弟子都是武行,小的惠空也是在少林习武。女主则经过了许多训练。如果属实,这就能很大程度上地解释演员表上的矛盾了。大徒弟与其说是憨厚,不如说是智商低,很多时候显得不像常人。这方面应当是编剧用力过猛。二徒弟性格比较完美,只是后期因为身份出现了心理危机。三徒弟开始就是他和大徒弟共享的章节,但相对方丈的风头,戏份也不够,后期完全没有他的章节了。四徒弟比较忧郁,没事就吹箫,抑郁到最后几个故事才讲他。最后看来,只有他和老二有真正意义的个人回。惠空是我很多年唯一记得名字的,因为空这个字是彼时我能掌握的。再者因为是孩子,也让同龄人感到亲近,再说武器扫把也很抢眼,小孩拿着扫把打人,不得不让人印象深刻。没兄弟一直比较动摇,他的反复甚至比较抢戏,甚至可以算是方丈、二徒弟后的第三角色(不包括女主)。印象里似乎有改没为梅的·情节,但没看到,不知是否是删减了,还是说是在其他作品里。还有馒头下毒,少林和尚死得几乎只剩主角,这就更可能是其他作品了。方丈做为前朝将军时,突然想开了,解散全军,然后回家发现被屠户了。解散军队的情节实在是无脑,再次让人怀疑主创的精神状况。五个和尚,三个有感情线,除开就是一个傻的、一个小的。真是六根不净,我也理解影视没有感情线显得单调,但要是给和尚这么多感情线,也相当不合理。剧中多次用庙号称呼皇帝/君王,这更暴露了主创的文化素养,庙号是死后起的,不可能用来称呼在世的君王,这是中学生的常识。小时候看得起劲的一大原因是造型各异的武器。五六个弟子武器各不同,老大扁担、老二拳头、老三绳子、老四萧、老五扫把、女主剑、没兄弟打狗棍,抢夺菩提剑的一众江湖人士更是造型、武器各异(这里提一下,把菩提见丢下山崖的销毁做法也不怎么合理)。老四的故事里,反叛将领的爪牙,那个驼背老头子的许多情节很不合理,反转来得很差,前后矛盾,是他帮助公主太子脱险,后面他卧底的原因也是为了抓太子公主等,逻辑何在。向少林打报告,让少林知道消息介入反叛事件也反而增加了风险。毫无逻辑,前后矛盾,相关情节堪称最大败笔。后面居然还出现了雷同情节,被俘虏的杜将军之子被女主撞上,救下,然后就成了卧底,也有逻辑问题,遇上并被救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其后这个人跟着队伍一言不发,什么话都没有,就当背景板。很容易就能让人想到后面会有反转,此处乃是粗鄙的先抑后扬。后面果然暴露了其卧底身份。其间和尚一众在叛军处下榻,此人深夜面见高演,让人大跌眼镜,从少林在的湖南洛阳到都城湖北邺城好像就是到隔壁村那么简单。周王让位更是傻之又傻,因为不愿意看到生灵涂炭、因为被几个人头搞得心神不灵、因为仁慈就要让位,而且这个角色的背景居然还是篡位上台,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叛军随便就兵临都城,而且这里一次,最后一集一次,两个国家都随随便便被兵临都城,也是让人无力吐槽。回到三徒弟,他在一开始就迎来了个人篇章,虽然还是和老大共享。但后面却没有进一步的交代了,他是几个徒弟里唯一没有交代身世的角色。本剧芒莱配了较多角色,比如纣王、骨头怪人和一众小角色。其次老妖子和其他一些配角也是由同一配音配的,此人亦配了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的程咬金、老夫子。寺庙的架构过于简单,除了方丈,就是几个弟子,再就是没名字的角色了。几百人规模的寺庙架构完全被忽略,合理性也被践踏得所剩无几。不要说是省略了,没交代,围寺时出面的可就这几个人,全寺逃难时也就几个弟子在负责,没有除了方丈外的任何领导。剧中喊招式也是一大槽点,出手还像报菜名似地介绍我这一拳叫什么,让人忍俊不禁。可以理解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少林功夫、让人明白他们打的叫什么,增强趣味。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和不合理也不能否认。四徒弟一个人打出去,救公主,方丈指着地图,分批派弟子到指定地点帮助,一个结束了才派另一个出门,完全忽略了路程。前面也是如此,距离直接忽视,卧底星夜几十公里来回。立场前后不明确,二三徒弟打败白发女和骨头老头,废了后者武功,慈悲为怀,没有杀生。后面也多次放过复仇的白发女。最后一集面对一众高手,大杀四方,直接杀白剑、杀白发女,群杀大块头童千斤,基本都是见血的,我不知道怎么说了。何况他们还都是被下毒控制的,可以说是无辜者了,前面这么仁慈,后面大下杀手,还杀的时无辜人,令人不解,总不能是最后一集了编剧放飞自我,随便写完就不管了吧。结尾老二表明心思,不想做王,就直接把摊子交给别国的将领杨缄了。让别国直接帮自己攻打自己国家就罢了,结果还把摊子交给人家,这是有脑子的人能写出来的吗。真就把观众当若智了呗。本剧的一个我觉得还能讨论的有意思的点。就是在这个故事做铺垫,在背景/对话里引出接下来的故事的人。比如回忆里洛阳王被半疯的高洋折腾,渐渐也发疯。而皇上这个角色在好几个故事后才正式出场。比如潘长江演的县令向国师行贿,这个国师也是在之后的故事才出场,再就是杨缄跨越了老四和老二的两个故事。最后,本剧的少林功夫过于夸张,初看觉得很厉害、很崇拜,这也难免造成反噬,因为实在太假,这种吹嘘反而会造成反效果、让人觉得少林武学、传统武术是骗人的把戏。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