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芭姐在戛纳状态:年代:0
主演:斯特凡·奥德朗博迪尔·谢尔比吉特·菲德斯皮尔亚尔·库勒更新时间:2022-04-15 18:10:38
19世纪70年代,与世隔绝的丹麦北部的小村庄。一对督信路德教的姐妹花玛蒂娜(比尔吉特·费德施皮尔BirgitteFederspiel饰)和菲丽帕(博迪尔·吉尔BodilKjer饰)平日里深居简出,在做牧师的父亲的引导下,不惜牺牲爱情,全身心地献身于宗教事业。好心的姐妹二人收留了一个由巴黎避乱而来的女子巴贝特(斯蒂芬妮·奥德安StéphaneAudran饰)。身世神秘的巴贝特原来是法国餐厅的名厨。巴贝特…
蔡澜是电影人,也是美食家,由他来推荐“美食电影”,最合适不过了。《巴贝特之宴》便是他心中排名第一的“美食电影”。《巴贝特之宴》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当然不仅仅因为它是“法式大餐”的最佳展示者——在我看来,它是一部将爱情、信仰、美食这三者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美食电影”。1、爱情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说:“首先,它由始至终都是一部爱情片,食物是用爱准备的,为别人提供爱的感觉,而且也被公认充满了爱。”影片正面表现玛蒂娜和菲丽帕的戏不多,不过寥寥几场,但爱情一直是在场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巴贝特来到姐妹之家,是歌唱家帕潘“推荐”她来的。帕潘因其歌唱事业,交游必定非常广阔,他要帮助巴贝特逃避战祸,应该是有很多选择的,但他却让她来到这个丹麦的偏远村庄,让她用她的无与伦比的厨艺改善了姐妹俩以及她们所接济的信徒们的伙食——匆匆而来,抱憾而去,但三十五年之后,他仍然念念不忘菲丽帕,可以说,这是比柏拉图之爱更纯更深的爱。巴贝特的法式大餐,需要一位引领者,带着信徒们渐入佳境。这位引领者正是姐姐玛蒂娜当年的追求者,一位已经建功立业的将军。将军告别玛蒂娜之后,发奋图强,成就斐然,但再见玛蒂娜,完成一次不忘初心的表白,仍然是他未了的心愿,所以,他来了。可以说,是帕潘和将军促成并成就了“巴贝特之宴”,数十年来,他们各自一直在内心深处守护着这份实际上从未发生的爱情。2、信仰玛蒂娜和菲丽帕的父亲是一位“开宗立派”的牧师,但他去世之后,他的“教派”日渐式微,没有新的信徒,而当年的追随者都已老去,平时参加祈祷会的不过数人。姐妹俩仍然在勉力维持,而信徒们的相互龃龉,也让她们心力交瘁。她们的父亲当年带领这个“教派”的时候,信徒们之间是友善而祥和的,恰逢父亲的百年诞辰,她们希望通过来组织一次“圣餐”来纪念父亲并弥合信徒间的嫌隙。此时,持之以恒N年之后,巴贝特终于在中了彩票大奖,她主动提出要自主打理这顿“圣餐”。当巴贝特把海龟、鹌鹑等村民闻所未闻的食材运回来的时候,姐妹俩和信徒们都愕然了,他们觉得这顿“圣餐”将亵渎他们的信仰,他们决定以漠然的态度来抵抗诱惑。“圣餐”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立场是坚定的,但随着将军的引领,他们再也无法忽视自己的味蕾,而味蕾又不断地向心灵渗透,最终,他们被征服了。但是,他们被“圣餐”俘虏之后,看到的并不是撒旦,反而,他们的龃龉在口福中融化,他们的信仰在享受中升华。宴会之后,信徒们在室外,在雪中,手牵着手围成圈唱起歌来,美妙而神圣,是美食“润物细无声”的善果,也是信仰的灵光闪现,还是影片的神来之笔。美食是诱惑,但绝不是信仰的敌人。用宗教话语来说,这是“奇异的恩典”。3、美食将军在晚宴中回忆起当年在英国咖啡馆参加宴会时说:“加利将军是我们当晚的主人,他说这位妇人,这位主厨,具备了将宴会变成一场风花雪月的能力,让口腹之欲和精神享受成为难以分开的缠绵。”巴贝特之宴,是正宗的、完美的法式大餐,松露鹅肝酱配烤鹌鹑、海龟汤等菜式,特定年份特定酒庄的红酒和香槟,精致的点心,精挑细选的时令鲜果,带给了观众视觉冲击与美味遐想。在繁华奢靡之都巴黎,这顿大餐是风花雪月,而在偏远的丹麦乡村,这顿大餐是雪中送炭,更是锦上添花——巴贝特用一顿饭化解了“教派”崩解的危机,同时让信徒们释放了身心,享受了上帝的“恩典”。据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说介绍,巴贝特之宴的“制作过程”和演员们的“享受之旅”,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他们是真的做了一顿法式大餐,而演员们也是真的吃了一顿法式大餐,当然,真正的主厨并不是
斯特凡·奥德朗(巴贝特的饰演者)。演员们在“宴会”上吃东西的表情,并不全是表演,也可能是真实的表情。这种“真实”赋予了“巴贝特之宴”可见的“美味”,让观众在观影时有了口腹之欲(好饿!)和精神享受(真的好饿啊!)。其实,抛开爱情与信仰,美食本身也是可以很神圣的(露出了吃货的本色)。4、巴贝特和斯特凡·奥德朗宴会结束后,姐妹俩以为“有钱人”巴贝特将离她们而去,巴贝特却告诉她们,她中奖所得的一万法郎,已经为宴会全部花掉。巴贝特再次成为“穷人”,但她却说:“真正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贫穷的。”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巴贝特在革命中失去了至亲,她来到这个偏远的丹麦村庄时,她已经了无牵挂。她是真正的艺术家,不管是为上流社会(出入英国咖啡馆的食客非富即贵)服务,还是为这群贫苦的信徒服务,她的“艺术价值”并无本质差别。在这个村庄里,除了满足信徒们的口腹之欲,她还改善了他们对食物的感受(巴贝特请假筹备宴会的时候,信徒们面对姐妹俩烹饪的食物,顿时有难以下咽之感),她同样实践了让“口腹之欲和精神享受成为难以分开的缠绵”的“美食精神”。巴贝特的扮演者斯特凡·奥德朗是法国著名的女演员,如今已经85岁高龄,她淡出银幕已经将近10年。她是著名的法国新浪潮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的第二任妻子,他们的婚姻从1964年持续到1980年,友好分手之后,他们在电影上继续合作,他们合作的电影超过20部,一个导演与一个演员的合作如此之多,在电影史是也是不多见的。斯特凡·奥德朗虽非大明星,但在我心中,她也是女神级的存在,因为她主演了《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2)、《女鹿》(1968)、《表兄弟》(1959)等经典之作。当然,巴贝特这个角色,也是她表演生涯中的最重要的角色之一。5、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克劳德·夏布洛尔曾经是《巴贝特之宴》的导演人选,但制片方最终选择了声望、履历均远不如克劳德·夏布洛尔的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是丹麦人,但他生命中的时光大约有一半是在法国度过的。这个选择是非常冒险的,因为加布里埃尔·阿克谢之前从未拍摄过如此暖心的影片,他之前的履历是以拍情色片著称的,而且,拍摄此片时,他已经将近70岁了。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而对于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来说,他也遇到了改写他的电影生涯的一部影片。《巴贝特之宴》之外,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再无重量级的作品——他是那种凭借一部影片便名留影史的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的艺术修养非常好,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他参考了不少经典绘画,最终赋予影片“纳米尔色调”,冷中有暖,既呼应丹麦乡村的萧索、寒冷,又不失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平和。影片的构图也比较接近传统绘画,有着某种古典的素雅。以拍情色片见长的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完全可以比较大胆地表现这个故事,加入更多的情与欲,但他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拍法,以适应这个故事的底色。6、伊萨克·迪纳森或凯伦·布里克森《巴贝特之宴》改编自丹麦国宝级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同名短篇小说。凯伦·布里克森有一个更为著名的笔名叫伊萨克·迪纳森,她用这个名字出版了《走出非洲》等经典小说。而根据《走出非洲》(1985)改编的同名电影,当年更获得了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大奖。凯伦·布里克森敏感、自恋、坚强,所以她才能够写出《走出非洲》这样的“女性史诗”,而《巴贝特之宴》不管是故事还是内涵,都与《走出非洲》相去甚远,它的优雅与美好,让我们看到了凯伦·布里克森的另一面——跳出自我的她,是一个富有智慧与想象力的说故事的人。7、英国咖啡馆我们已经知道,巴贝特来自英国咖啡馆,她曾是这家巴黎首屈一指的餐馆的主厨。我们不知道的是,英国咖啡馆是真的存在的,它诞生于1815年,一直到20世纪初才关门大吉。它当年也确实是巴黎鼎鼎大名的餐馆,以法式大餐著称。巴贝特这个人物,当然是虚构的,而且不可考,在英国咖啡馆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位女主厨。从门面看,英国咖啡馆在当年算得上富丽堂皇,一顿饭要花10000法郎,应该是“正常价格”。明明是以法式大餐著称,为何叫“英国咖啡馆”?抱歉,我也不知道。8、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遗产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无疑是迄今为止丹麦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他留下了《圣女贞德蒙难记》(1928)、《复仇之日》(1943)、《词语》(1955)、《葛楚》(1966)等影史经典。同为丹麦导演的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对这位前辈也是无比尊敬的,他在《巴贝特之宴》中以非常特别的方式向这位伟大导演致敬了。影片中的老信徒们,戏里戏外都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而他们大都是德莱叶当年的御用演员!老戏骨们在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脸上细微表情的变化,都精妙绝伦——这就是伟大的德莱叶的珍贵的遗产。9、反转一切如果要选影史上最美好的电影,《巴贝特之宴》必定入选,但美好之下、美食面前,我们也是可以质疑的。玛蒂娜和菲丽帕对将军和帕潘的拒绝,其实不近人情的,甚至可以说,她们是顽固的、封闭的、禁欲的。姐妹俩对爱情的拒绝,老牧师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蜜汁般的笑容,可以理解为友善,但也可以理解为笑里藏刀——这是一把切断女儿姻缘的刀。如果将上面的一段作为立论基础,那么,巴贝特之宴也是可以颠覆的——这顿饭,是口腹之欲和人之常情对宗教禁欲和自我禁锢的胜利。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完成之后,它是属于观众的,你可以正向理解,也可以反向理解。也许,凯伦·布里克森和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正躲在银幕的后面,狡黠地看着我们。本文版权归作者Clyde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