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走呼吸的不是水,而是慢慢掐住喉咙的绝望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09 08:34:10人气:0
医院五日

视频医院五日状态:第08集年代:2022

主演维拉·法米加切莉·琼斯罗伯特·派恩小科尼利厄斯·史密斯更新时间:2023-12-18 19:32:57

该剧改编自Sheri Fink的同名纪实文学,讲述新奥尔良一家医院里精疲力竭的护理人员在风暴过后被迫做出令人心碎的决定的故事。在卡特里娜飓风席卷新奥尔良后,当时新奥尔纪念医疗中心遭受洪水泛滥、电力中断、气温急升等问题,而医务人员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被迫作出困扰他们未来多年的选择。医院最终有40名死者,其中有些患者被认为无法活下去,故安排了安乐死。

剧实在是太好看了!刚去找到《纽约时报》2009年刊载的SheriFink原文看,也看了一些外国媒体发的影评,想来分享一下我的感受。1、叙事:当你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却依旧感到恐惧压顶看第1集前几分钟,就已经知道了所谓“致命选择”的结局——救援人员乘着船在依旧浑浊、高涨的洪水上前进,但为时已晚,看到45具尸体躺在地上。医院工作人员难以轻易回溯整个故事,仿佛刚刚是在地狱走过一遭。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惧感仍然在一层层叠加,像眼看着水慢慢上涌。一开始,虽然没有针对飓风的应急预案,可怕的狂风暴雨击碎了窗户,天花板不断漏水,但人们相信,这不是百年一遇的灾难,这总会过去。然而,只是在短短五天里,“一切都崩溃了”。似乎是在看什么《饥饿游戏》、《黑镜》里才会出现的“反乌托邦真人秀”,没了供电、食物、干净的饮用水,没有来自政府及时的救援,这些人自行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医生作为医院的绝对权威,拿着枪的警卫听命于医生,护士各司其职,共同照料医院里各式各样的病人。打开第5集的时候,这种恐惧感达到了顶峰——作为观众,我已经知道,第5天会是最“致命”、最“黑暗”的一天,我害怕的是看到这一切会如何发生。很快,医生们从动物开始,然后有人提出,让“无法被运出医院”“救活可能性不大”的患者“变得更舒服”。Susan所谓的“不能留下任何一个活着的患者”,换言之便是,“如果患者死亡,那我们只能将其留下”。这像是潘多拉的盒子,最后留下的不是希望,而是死神。这样的方案最终被摆在了桌面上,Anna徘徊在肮脏的走廊里,好似片头曲所唱,她来到这片水域,静静祈祷。此刻的她既是行医救人者,又是可怕的死神。天使与恶魔这一刻在她身上合为一体。在这样的叙事顺序下,我猜大多数观众都可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同情、尊敬这些医护人员,也明确地认识到背后美国政府的无能、各层行政机构的混乱。而且非常精彩的是,这部剧在表现形式上不断探索Drama与Documentary的界限,通过穿插当时实际的新闻资料增添更多真实感。但我总在想,这不是历史发生的顺序。那时的人们,首先通过电视看到了受到飓风重创的城市(诚如剧中所言,这些画面绝对无法还原出100%的原貌),继而看到45具尸体,知道这比其他医院死亡的人数都要多,再看到Anna接受电视采访赞扬医护人员的英勇,紧接着政府进行调查,Anna被控谋杀,似乎“人设崩盘”。这样的情况下,会和我得出同样的结论吗?本剧导演JohnRidley说,他把这个故事给他父亲看,本以为会得到“这些医生真不道德”的答案,但他父亲的回答是,“幸好我不必做出这些决定”。这很直观地说明了这个故事,乃至整个世界、人性的复杂。我想这也就是这样叙事的意义,通过不断地回溯和反思,在现在这个同样迫切需要医护力量的时间点,寻找改变的可能性。2、动机与行为:若脱离了当时的情境,怎样评判都是不公平的这个故事最大的矛盾点是,Anna“究竟有没有抱着杀人的心态去注射致命剂量的吗啡等药物”。这里提出一个很值得深思的命题,就是关于“动机和行为”的分离。从后几集也可以看出,调查人员其实已经掌握了充实的人证、物证,足以提出谋杀指控。关于是否做出这些“行为”的逻辑链条已然清晰。但是,一个口碑颇佳的医生,真的会在照顾了患者5天后选择故意杀人吗?是什么让她做出了这一选择?我看的时候就在想,如果Anna不这么做,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几十个病人躺在地上无人照料,其中可能大部分熬不到救援人员抵达。这仍然可能创下当地医院死亡最高数字,离开的医护人员将受到最严重的谴责,医患关系可能会就此崩溃。美国政府的混乱、不作为躲在幕后,无论医护人员如何反抗,可能也抵不过几十具尸体带给舆论的冲击力。《纽约时报》原报道里提到,那些及时被直升机转运的患者也面临糟糕的境遇,有些甚至连基础看护都没有。如果最终留在医院离世的患者们早期得到了转运,可能也挺不过一两天。然而,这一切仍然只是“推测”,是一种近乎残忍的理性。诚如离世患者的家属所言,“Anna有什么资格扮演上帝?”正常的情况下,医生会判断救治的必要性,然后交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去决定,得到许可(consent)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如果医生直接判断,救不活不如早点舒适地死,这究竟是“人道”,还是“放弃”和“投降”?而且这背后牵扯到了更多关乎阶层、种族的问题。剧中和新闻报道可见,Anna属于所谓“既得利益者”,得到了所谓“富人阶层”的支持,她本人也请得起很厉害的律师;Anna在灾后几年里,还帮助编写并通过了路易斯安那州的三部法律,这些法律为医护人员在未来的自然灾害中的工作提供豁免权;许多医护人员、组织选择互相“帮助”,因为他们能理解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恶劣条件。患者家属则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家人没能得到撤离。剧中医院工作人员在灾后一个个拨通电话告知死亡时,家属的质问真的令人十分揪心。我想,就算看到了整个过程,家属可能也不会释怀。另外还看到Indiewire的一篇文章,说这部剧缺乏了残疾人(患者)的角度,更多地似乎在为医护人员“辩护”。文章指出,在适者生存的逻辑里,残疾人普遍不被排在救援顺序的顶端。当行为健全的人被拽出医院强制撤离时,电视剧“用慢镜头和忧郁的音乐告诉观众,悲惨的故事正发生在这些行为健全的人身上”。这大概就是本剧不断打破现实与虚构界限的危险之处。这毕竟不是新闻,而且众所周知新闻也不能绝对反映现实。本剧导演JohnRidley说,一开始很多制片方不愿做这个剧,觉得在疫情期间,这样的故事可能会引发对医生的指控。《纽约时报》剧评写道,historydoesn’trepeatitself,butitdoesrhyme(历史不会重演,但它确实有相同之处)。就像Susan找遍了应急预案,也没有找到飓风情况下的撤离预案。那时死神仿佛已经伸出了手。单纯地讨论医学伦理是不合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而这并不一定与他们的动机相符,这些动机又是被诸多事件和因素所影响。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和当年人们看到的CNN等媒体报道,其实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媒介,一面反射现实的镜子而已。3、“系统性缺陷”:群像戏的影响力在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里,优秀的群像戏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很简单的道理,真实的社会就是各种各样人的集合,矛盾也因此爆发。平日看新闻的时候,常常不明白何为“系统性竞争”“系统性对手”“系统性缺陷”,难道不能直接说“整体”“全面”吗,“系统性”这个词究竟有何独特之处?看了这部剧才好像明白了一些。“系统”不仅是纵向、横向那样的二次元,而是由一及多、纵横交错、互相影响。例如,小布什政府的无能,只是在联邦政府层面吗?Susan的行事作风又何尝不是?她没有办法阻止谣言四起,没有做到公开透明,一开始因为不是一个系统而把Lifecare的患者排除在外的决绝等等。另外,对黑人普遍存在仇视与偏见,黑人保安靠持枪终于占上“优势”,挤进了离开的船。但在新奥尔良,正是因为这些少数族裔、贫困人口比较多,才被州、联邦政府无视,最后演变成了恶性循环。在一开始看剧的时候,以为又是“流媒体专属”的少数族裔戏份多、出镜率高,但其实这就是新奥尔良的现实,以及其他还有很多地方正在被忽视的现实。在这样的封闭空间里,千人千面展现出了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如果我在那个环境下,会作何反应?”这是无法靠想象得出答案的问题,就像Anna离开医院后,仿佛又回到了她原本的那个医术精湛、医患关系处理得当、社会名声极佳的人格。SheriFink援引当时一起共事的医生护士的描述称,Anna“风趣而幽默,将患者放在第一位”。我想,可以得到答案的是:“我会如何行动来改变这一切?”包括前阵子热播的《疼痛难免》,都是在探索医疗系统、政府管理方面的阴暗面。在当下这个时期,这样的阴暗面是不得不去面对的,尽管大多数人仍然抱着“我暂时不会生病”“我住的地方不会面临自然灾害”这样的侥幸。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想的过远、过悲观,但又不得不说,现实就是如此。地球上正在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旁观者”不可能一辈子这样安然无恙地旁观下去。当危机降临时,有的人可能必须去承担“死神”的角色。这又是一个过于残酷的理性推导。2022.9.15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