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去说谈部电影,因为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如意部分及其突出)一直有一种情绪把我带离影片,那就是愤怒。quot;过度自我暴露quot;指的是个体在群体中过度展现深度自我,如情绪、观念等。在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中咨询师需要积极注意来访者quot;过度自我暴露”并加以制止,防止来访者在自我暴露中进一步受到心理伤害。但在《吉祥如意》中,我看到了
大鹏的家人、三叔、真女儿正在被迫的进行“过度自我暴露”。最可怕的是这种“自我暴露”不是在心理咨询室或几十人的团体辅导中,而是在全国院线。这种“自我暴露”并不是来访者本人在自愿的、有意识的状态下的表达就是无害的,因为这种心理伤害往往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当事人不了解,甚至连咨询师也很难预计这种伤害的威力。所以作为心理工作者我感到很愤怒。当我看到女儿在电影中用轻松的笑容防御镜头,当女演员问她为什么十年不回来的时候她沉默(显然即使女演员在扮演女儿,也逃不过自己内心的评价,更何况身处同一个家庭的大鹏)。显然女儿并没有和家庭和解,心理上的重担并不轻,此时她正在被动进行的“过度自我暴露”是对其心理的一种伤害。电影里有真实的地址,真实的家庭场景,真实的面孔。观众对电影里的真实人物会有什么评价?大鹏的家人知道今后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人可能会看过这部电影内心会有怎样的改变?这场“过度自我暴露”对观众和当事人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所以我给这部突破心理伦理的电影2分(可能导演及其家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希望不会再有人走进影院看《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