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芳华》:我只想在体制的背面输出凄美和爱情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04 09:07:48人气:1
冷战

视频冷战状态:超清年代:2000

主演尤安娜·库里克托马斯·科特波利斯·席克阿伽塔·库莱沙更新时间:2022-09-28 17:20:57

故事开始于1949年的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抵达了白热化的状态。维克多(托马斯·科特TomaszKot饰)是一名音乐家,他正在筹建一个青少年民族音乐演出团,靠演出传统波兰歌舞来输出国家的文化,制作人伊雷娜(阿伽塔·库雷斯扎AgataKulesza饰)和监督官员卡奇马雷克(波利斯·席克BorysSzyc饰)也参与进了这一计划中。 一个名为祖拉(乔安娜·库里格Jo…

热兵器战争的结束,并未给东西方世界带来片刻和平,炮膛的余温尚在,人类的欢呼还未停止,两大政体对撞带来的冰冷寒意就接踵而来。“冷战”应运而生,而这个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味。《冷战》社会主义阵营很快确立了文艺工作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维系人民性、巩固政体的主要职能,并把它抵御西方资产阶级思潮侵蚀和文化堡垒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这条无形的思想战线上,文艺工作者、艺术家们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为“党和人民创作”作品的使命。《最后的舞者》随着时间推移和不可抗拒,苏联轰然解体,一方阵营土崩瓦解,冷战结束。曾在思想高墙里的艺术家们回首那段或服从或抗争的冰冷年代,更加出色的文艺作品在自由的空间里随之蹦涌。他们将同一首歌演绎成了别样的曲调,把电影拍成了想要的样子,把“冷、暖”两个时代鲜明的对照用音符、光影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让大众体会时代寒意里的爱情,体制下的龌龊,束缚中的自由,压迫里的屈服,反抗中的挣扎。《冷战》以波兰冷战时期为背景,艺术家间的爱情故事为蓝本的黑白文艺片《冷战》正是这样一部电影。为剧团选角的男音乐家,对一个来自乡村的性格别样、出身特别的女歌手产生了感情。两人上演了为爱逃离、为爱回归的种种,穿梭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政体间,游离于意识形态与小资情调的音符里,让爱情成了黑白光影中唯一一抹绯红,在冰冷中带来了一丝暖意,让“冷战”成为了他们为爱死守的点缀。《最后的舞者》《冷战》极为出色的黑白质感摄影,让整部电影成了一个透着冷峻东欧简约风的PPT,同时又让它散发出一股浓浓的小资情调文艺范儿。它模糊化剧情过程的处理做法,使电影显得相当克制和冷静,把本可当成卖点和痛点的迫害和摧残的煽情段落主动隐去,跳过本该着重展现的体制对于个人离开的质疑和拷问,直接呈现出结果,这让两人间的爱情格外突出。艺术团女负责人的消失是否是因为迫害、男女主的离开和回来具体发生了什么摧残,男主进了监狱遭到的酷刑谁干的?这些被一一略去,那些代表体制和组织的人的残暴没有被拍进电影,而几句台词和动作、几个构图考究的镜头就把体制和组织的烙印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体现了时代的冰冷,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质的爱情,这就是《冷战》想要的冷战里能融化冰冷却死一般寂静的爱情。《冷战》咋看《冷战》与前段时间大陆热评的,同样有着冷战背景的,反应文工团文艺工作者的电影《芳华》十分相似。同样是男女文艺工作的青春爱情,同样是艺术家思想对时代的对撞,回首岁月年华,同一阵营的对标,却显得我们(冯小刚、严歌苓)的怀念那么猥琐异化,他们(波兰)对爱的执着深刻对自由的眷恋,那么有格调。毕竟艺术家们站在人类思想的前沿,消除他们对体制的怀疑异常困难,俯首称臣只能在更加奴性和集权的氛围里。《冷战》其实关于“冷战”背景下的电影题材很多,可以说每一部设计文艺工作的都很出色,下面结合《冷战》说一说三叔记忆里关于“冷战艺术家”的电影。《残影余像》,同样来自波兰,史特斯明史奇原是备受爱戴的大学教授与知名的前卫派画家。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式的写实主义,被波兰当局奉为圭臬,要求上行下效,他站在异议的那方,最终被撤销教职、剥夺艺术家身份,连生存权都尽遭践踏。而那些自诩为小螺丝钉的人们,成了国家机器的暴力帮凶,成为一幅幅画作的撕裂者。《毛最后的舞者》,来自澳洲源自中国大陆,1972年,山东青岛某山村迎来来自北京的专员到此选拔具有舞蹈资质的孩子,11岁的少年李存信有幸当选。乘坐开往北京的列车,他来到中央五七艺术学校。经过七年的封闭式艰苦训练,他从一个最初并不喜欢芭蕾的后进生成长为优秀的舞者。在此期间,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身处象牙塔中的艺术工作者们也不难感觉那分毫的变化。1979年,休斯敦芭蕾舞团邀请李存信以交换生的身份前往美国。他踏足这块陌生的土地,内心深深感到旧有的信仰和资本主义物质精神文明的巨大碰撞。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感受到自由、艺术和爱情的召唤,从而决定留在这片土地上,而远在祖国的家人受到了体制的拷问……《芳华》,来在中国大陆,上世纪七十年代,舞者何小萍加入了部队文工团,哪知道那个时代在那里都一样,只有服从组织没有抗争。唯一给过她温暖的被称为“活雷锋”的刘峰把自己的爱情和温暖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人。实际上,刘峰一直爱慕着美丽活泼的林丁丁,当他选择将这份感情勇敢的表达出来时,却被时代狠狠的抛弃,让他的人生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战争开始了,刘峰、何小萍和萧穗子前赴后继的走上了前线,在枪弹和炮火之中,每一个人都在用生命和热血绽放着属于他们的芳华……这些时代大背景下的电影惯用的手段是①符号堆积:用伟人圣像、思想高压、强制歌颂、监视告密、压制自由等;②制造人们开化的思想与体制的怀疑的对立;③体现组织和体制对个人生命的掩盖、蒸发;④呈现顺应“潮流”者与“分歧抗争”者的境况反差对比;⑥人们逃离与回归的境遇……等等一系列对时代和现实的展现和表达。下面我们来看上面所提及的4部电影的剧照与表达,不说话,高下立判。《残影余像》《最后的舞者》《芳华》《冷战》其他3部对于符号的运用和精致的构图充满着对时代冰冷的控诉和反思,可悲的是只有我们一家在8012年的语境下还在用充满青春洋溢的影像祭奠着曾经的年华,毕竟那些人都是些时代和体制的受益者。《残影余像》《最后的舞者》《芳华》《冷战》当波兰女歌手在不同场景、不同体制间唱出不同心境的那首“两颗心,两双眼,阿悠悠”时,歌声不加掩饰的表达出了束缚与自由的反差。而我们的团员们喝醉酒对即将失去的一切都是满脑子的留恋,居然让精神病都来一段青春的独舞。《残影余像》《最后的舞者》《芳华》《冷战》而冯小刚的《芳华》却不同于《残影余像》的抗争,《最后的舞者》的不爱红装爱武装,一片时代静好温室花朵的样子。白皙的大腿,青春的笑容,乃至不适时宜的泳装,让这群年轻人的脸上表现的是无悔、是别样青春以及对时代的留恋,回头一想可不留恋嘛,毕竟他们是时代和体制的受益者。与此同时,他们背离了自己本应该有的感知,自以为他们的青春同样“感染”了何小平和刘峰们,让那刻别人本该享受的痛苦,,强行在他们的记忆里变成了幸福,把抛弃变成了牵着伙伴的手,毕竟那些人代表远在美国的伙伴们拿出了一千块人民币,用以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友情……无论在那个时代的土地上,人们嘴上不说却会用脚步投票,不理解的是为什么那些离开的人们却始终宣称挚爱着“祖国”。留在故土上的依然用心爱情的人们,却抵不过虚伪的祭奠,望真正的艺术家们每一个人都是冷战最后的舞者,在脑子里闪现自己残影余像的那刻,都有别样的青春记忆。《冷战》所有人服下了时代炮制的苦药,又集体给时代喂下了结束的毒药,人们在时间尽失前幻象出一切尽得,那个没有芳华的冷战年代里只有青春和青春里那一抹爱情的火苗。本文版权归作者杨三疯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