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天才女友S02E06:愤怒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29 08:46:35人气:0
视频:我的天才女友 第二季状态:更新至8集已完结年代:2020
主演:玛格丽塔·马祖可盖娅·吉拉切阿尔芭·罗尔瓦赫尔弗朗西斯·塞尔皮科更新时间:2022-09-28 18:13:56
一晃眼多年过去,爱莲娜(玛格丽塔·马祖可MargheritaMazzucco饰)和莉拉(盖娅·吉拉切GaiaGirace饰)都长大成人。莉拉嫁给了斯特凡诺(乔万尼·阿穆拉GiovanniAmura饰)开始了并不幸福的婚后生活,而爱莲娜则进入大学,前往比萨继续深造。在海边度假时,两个女孩同她们的童年玩伴尼诺(弗朗西斯·塞尔皮科FrancescoSerpico饰)重逢了,爱莲娜依然无法抗拒尼诺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而尼诺…
我——埃莱娜·格雷科,一个门房的女儿,在十九岁这年,终于要摆脱这个城区了。01、节日一张模糊了汗热与泪渍,教人手足无措的脸充斥画屏。煎熬人心的新生儿哭声,预告了皮诺奇娅今后的人生。空空荡荡的半旧房间,随性穿着的朴素睡衣,一头无暇打理的芜杂乱发,时时刻刻手抓奶瓶,关注小动物般欲壑难塞的新生婴孩。这就是现在的皮诺奇娅。她说,莱农,陪我坐会儿。她说,莱农,给我讲点什么吧。她说,莱农,再待会儿吧,拜托。她说,再来找我啊,如果你想的话。她说,我现在已经不出门了。这就是现在的皮诺奇娅。身体和时间正在被消耗的皮诺奇娅。她不出意外地堕入那个时代的婚姻漩涡之中,成为全职妻子,全职乳母,全职主妇。皮诺奇娅已被剥除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她会慢慢变得像她的兄长,她的丈夫,她的父亲。她会慢慢长出一张男人的脸。皮诺奇娅成为一个新的受害者,但很快她就会成为旧的。她压抑了平生仅现的自由与爱火,退回违背人性延续千百年的女性日常。她恨,却不知其所恨的对象。她将恨转移在丈夫身上,新生的孩子身上。皮诺奇娅的心理复杂性在于,一方面她绝不敢逆反男权,因此她总会畏惧并臣服于丈夫的暴力。但另一方面,她爱慕荣华,鄙视里诺的出身。她将对里诺的嫌恶也贯连到了里诺的孩子身上。“他们全家都丑”这样的话是一种极端的歧视语言,其背后所表达的语义是:丑陋是一种阶级基因。莱农已经很久不去找莉拉,但她从玛利亚和皮诺奇娅母女的吐槽中得知了莉拉的最新动态,镜头用稳定的左右轴转拍摄,生动地表现出两人插嘴絮叨的情态。莉拉不知为什么,一反之前的心意,闹着跑去鞋店上班。而且穿着时装,在鞋店大搞装修,还裱画,鞋架上放的却不是鞋,而是书。莉拉之所以重回鞋店上班,而且变得更为注重仪表,重新拿起书本,稍后我们就会发现,都是为了她和尼诺的恋情。她所践行的其实也是上一集末尾她对莱农所说的。另一个动态是,索拉拉抛开赛鲁诺作坊,在别的工厂生产赛鲁诺鞋,好一着釜底抽薪。这种背弃商业伙伴的举动进一步证明了他锲而不舍地拉拢莉拉的原因。他的目的就是将研发(设计)、生产(工厂)、销售(店铺)完全掌握在索拉拉手中。完成这一成就,只差莉拉加入索拉拉的生意,提供鞋样设计才能。一旦如此,皮鞋生意等于跟卡拉奇家没有关系了,斯特凡诺和里诺的存在感将完全被米凯莱掏空。节日的气氛中,莱农与女友们卡梅拉、艾达也见了面。斯特凡诺神情颓丧开车过来,将门店钥匙交给艾达。为了凸显他的落魄,镜头有意表现了他的车顶,那里灰尘满布,凹折不堪。曾经,他意气风发地开着这台小红车载着莉拉兜风。而现在,他情场、生意场双重受挫。斯特凡诺已经快要从地方强权势力的地位上滑落了。阿奇勒死后,卡拉奇家族从没有恢复与索拉拉相抗衡的地位。在很多方面,斯特凡诺都不得不依附索拉拉。他曾努力开拓进取,以图重振往日威势,但终究受制于人,和索拉拉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他如今的强大已有很大的纸糊成分。当着莱农的面时,朋友们都称莉拉为“你那位朋友”,莉拉在坊间留下的都是恶名,很难有人对她的作为抱理解与同情的态度。其实,莉拉如果活在今天,还会遭受同样的处境,观众已经对她做出评价。安东尼奥因精神问题提前退伍,坊间流言中,这自然又是莱农的过错。这一点莱农和莉拉的遭遇是相似的,这种评价其实就是中国一句俗语“红颜祸水”。我的态度是,别说“祸水”难以入耳,连“红颜”这个词都已令我羞愤。红颜、巾帼、女中豪杰、不让须眉、不盈一握,还有数不胜数的指代或描摹女性的古典词汇与意象,都使我感到警惕。我警惕的是藏在词语中的男性目光。词语就是文化的载体,词语就是思维的路径。因此,当然应该警惕词语,警惕我们的母语。这个问题很难解决,甚至令人头脑分裂,但警惕的意识是应该有的。人们将索拉拉釜底抽薪之举认定为报复,因为马尔切洛和莉拉那场失败的相亲。可是,这并不是报复,这只是地方上的强权恶势力在不断吞并、扩张与控制。莱农心想,这里发生的一切悲剧、坏事,同我有什么干系呢?因为她是卯定了心思要离开这片原生之地的。这合乎人性,对糟糕之地、恶劣之事,人的本能是逃离,而非革变。利己主义的逃离总是比蚍蜉撼树的革变来得容易得多的。这种思维,网络上称之为岁月静好的小清新。这样的读书人被人讥为书斋里的知识分子。与外界实情相隔绝的精英被批评躲在象牙塔中。这种思维和生活方式,不应被贸然批判。因为哪个国人或多或少不是如此度日呢?因为我们都活在鲁迅的《阿Q正传》里,我们的身体里都活着一个阿Q。若非这点赖以进退的阿Q精神,多少人只能直接自杀。路灯下,归来的安东尼奥明显变得神经质,眉宇间苦意更深,迷惘的言辞如同艾略特的诗句:“这里什么也找不到。”那不勒斯贫瘠的土地里,已刨不到他需要的小土豆。他失业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率在欧洲排第二,仅次于德国,被称为“经济奇迹”。但经济发展集中在北方,南方几乎没有变化。同时,“经济奇迹”高度依赖南方提供的大量劳动人口。可见贫富悬殊反而加大,而那不勒斯所在的南方难觅生机。安东尼奥只是成千上万失意工人中的一员。这对穷苦人而言希望渺茫的社会,压垮了安东尼奥。兵役中断了他的生计,失落的爱情也不再能支撑他苦闷的精神,他数着手指上的小人度日。这个游戏是父亲教给他的,可想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多么孤苦的人。作为第二代,他照样活在父辈贫穷的命运中,并过早地崩溃了。不会再有爱情,也不会再有小康。圣安东尼奥节的篝火被点起,在这个寒冷的夜晚予人空洞的温暖。穷人们围着火焰发出虚无的狂欢,祈祷神灵驱走旧秽,赋予新生。可是,如果火焰能赋予新生,之前的多少个年头就会实现,不必待到今时今日。看那火光映照的面庞,多么幸福,多么麻木。火,给先人带来熟食与热量,驱走野兽,照亮黑夜,它本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然而火焰背后也会藏着暴戾的面庞和险恶的力量。也许它会带来新世界,也许它带来的只是灰烬。就在这除旧布新的大火中,朱塞平娜上吊死了。人们第一次从前景中看到悲剧,人们第一次处在悲剧的前景中。但这只是无数悲剧中更显眼的一个,还有无数暗中发生的。书中写道,朱塞平娜因丈夫死去而自杀,剧中不提这一点,反能引人深思。因为丈夫的死也只是最后一根稻草。朱塞平娜的脚上涂了指甲油,只涂了一只脚。不是她只想涂一只脚,而是只够涂一只脚。这个细节深深地震撼到莱农,她从未如此坚决地想要逃离这个地方。这一节,乐景写悲事,节庆衬悲情,鲁迅《祝福》的手法。02、短发文学考试上,莱农对美的解释呼应了莉拉星空下的话和海滩上的故事。莉拉将星空形容为满是碎玻璃的沥青。莱农在那晚的月下也已领悟到美的欺骗性。“就像一片晴朗的海面,一抹夕阳,或者夜晚的天空,都是对恐怖的一种掩盖,假如去掉掩盖在表面的东西,剩下的就只有恐惧。”这是莱农的亲身体验。多纳托,一个会给梅丽娜写诗的浪漫诗人;尼诺,一个给莱农留下吻和拥抱的浪漫情人。在那美丽的岛屿上,美丽的星月下,美丽的海滩边,莱农先后将初吻与初夜给了这对也看似美好的父子。美是恐怖的假象,这是莱农用痛苦提炼的诗句。莱农的答辩表现上佳,被考官推荐报考比萨学院,只要考取,学杂费全免。这无疑给一心向上的莱农提供了阶梯。加利亚尼老师为女儿娜迪娅探询尼诺的消息,他人间蒸发了。加利亚尼相信,尼诺是因为莱农离开了娜迪娅。这样看来,这位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品性倒挺了解。这一消息却在莱农心中激起更大的波澜,因为尼诺没有和她在一起,也没有和娜迪娅在一起,那就很有可能是跟莉拉在一起。这就是莱农“不知不觉”走到马尔蒂里广场的原因。莱农隔街望见,鞋店半拉着闸门,不佳的预感从她心底浮上水面。抄起卷门的莉拉打扮得的确入时,长发已短,一身剪裁合体的红衣正配唇红。我不懂时尚,不谙造型,但莉拉的发型应该是有名的波波头。我印象中最深的同类形象是《雌雄大盗》(1967)中的费·唐娜薇,《低俗小说》(1994)中的乌玛·瑟曼,《杀手里昂》(1994)中的娜塔莉·波特曼,《绝命毒师》第二季(2009)中的克里斯滕·里特。在影视作品中的跨时代流传侧证了波波头的生命力。在一部电影或季播剧中,即便主角的出场时间也不过一小时或数小时,为不破坏观众对角色建立的熟悉感,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角色外形。因此,当一个影视剧中的人物改变外形时,一定是有意而为之,即从外在的改变暗示内在的嬗变。而在莉拉所处的那个文化氛围中,将长发变为短发更是与社会潮流紧密相关的。我们当今已经熟视无睹的短发,曾经代表女性中的异端,又转而成为女性解放的象征,成为一种前卫的风尚。资料显示,从前女性犯罪后会被剃成短发,以示羞辱,这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似乎就有反映。前一阵子女护士被迫剃光头的新闻为何会引人反感,各位可想而知。这样看来,当历史上女性开始自觉让短发成为时尚时,是一种“明知故犯”的反抗,是为自己的脑袋正名。而发型自由正是身体自由、行动自由的一部分。而且男性主导的传统审美观,以长发为美,削去长发就显而易见成为女性寻求自主、独立的宣言。另外,从实用角度而言,短发便于打理,节约了大量耗费在梳妆镜前的时间,这与女人走出家门深入参与社交和社会事务是具有正相关性的。今日我们习惯的事物,曾经是一种禁忌,又曾经成为蔚然风行的时尚,其背后所挟恃的却是思潮之变,社会之变。短发造型就曾代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而不仅是审美意识的更换。所以当你选择一款发型时,你不妨想想这个问题,你要借此表达的是什么,从此你就不必再去追慕、模仿他人。所以皮诺奇娅眼中的奢侈行为,其实是莉拉内心意识的外化表现。重新拿起书本的莉拉,告别之前的财主老婆形象,将走出房子,走向社会,融入时代浪潮,成为追求变革群体中的热烈一员。尼诺果然同在,莉拉离开自家楼下的肉食店,来到更远的鞋店,就是为了和尼诺私会。莉拉将尼诺牵出,轻缓地旋转,暗落在他们肩头,光射在他们脚下,影子曼妙地映在墙上。若有即无的旋律恰到好处地点缀了这个浪漫的慢镜头。但莉拉与尼诺眼前的浪漫,恰是莱农心头的伤疤啊。上一集末她宣称从此远离他们,这又怎么可能呢?他们会是她一生的羁绊,不然老年的埃莲娜用那种似淡实浓的声线回忆这个故事又为哪般?如果她真的从此远离他们,这个双声道、多主角的故事就结束了。莉拉和尼诺并排而坐,十指相扣。莉拉用她幸福而迷幻的双眼诉说今后的二人生活。惊闻莉拉已经怀孕,画面闪切,虚实交错,莱农眼前一阵恍惚。但莉拉浑不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她已经决定离开斯特凡诺,与尼诺共同租住一间公寓,至于生活来源尼诺可以投稿和兼职。莉拉的计划看起来并不是不可行的,莉拉忽略的是,对同一件事,尼诺却是如何设想的。强势的莉拉抢占了尼诺的话语空间,有一处尼诺明显张嘴欲言,却被莉拉压制住了。莱农听了莉拉的计划,觉得她简直疯不可言。她不愿多待,起身之后却留下了一句话,她要去比萨读书了。从视线的移动就知道,这句话是刻意对尼诺说的。从尼诺的反应来看,他依旧渴望上大学进修。虽然此时他是迷迷惘惘,整个人空虚灰弱。他起身要送莱农,其实是想多了解一些升学的情况。莱农走后,莉拉重新放下门帘,尼诺抬头望去,眉、唇都皱着,显得又焦虑,又不甘。03、出走从为数不多却珠联全篇的几场与母亲的对手戏中,即可见莱农蜕变的过程。升中学时,面对母亲的呵斥,她只有沉默地咬着牙,怒目以对,卯足了劲才敢从牙缝飙出几句话反抗,嚷完立刻逃走,免得讨打。莱农一直恨母亲,恨到几乎成年,她才理解了母亲的苦。母亲对着新书情绪失控时,莱农静静地安慰着母亲,眼中再没有恨意。如今到了升大学的关头,莱农再次与母亲意见相左。她不再心怀惧意,据理力争自己应有的权利。迎着破口大骂的母亲,拍桌而起,当面对峙。并宣告母亲,从今往后,自己的事自己做主。母亲的气焰消下去,背身去水槽刷洗,仅看背影都能看出她的苦闷、挫败。父亲拍拍莱农肩膀,告诉她从今往后也确实只能靠她自己了。父亲的身体也已经坏了。莱农应该要感谢父亲的是,当年没有父亲的坚持,她是不可能升入中学的。而莱农的父亲之所以与莉拉的父亲做出不同的决定,也的确与各自识见有关。莱农的父亲是市政府门房,总算见过世面,见识到学位、身份在这世道的重要性。而莉拉的父亲窝在穷街区,不朝外界看一眼,也没有一丝走出去的想法。如果莉拉走出去,正如莱农所说,她会成为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或者尼尔德·伊奥蒂(意大利第一位女议员)那样的政治家。费尔南多用他的无知,将一位伟大的天才生生扼杀在摇篮之中。好在,莉拉用不着成为玛丽·居里,也同样伟大。莱农的妹妹问大姐姐,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去比萨。这提醒着我们沉默却残酷的现实。这个旧城区,这么多孩子,像莱农这样走出去的何其之少。又有多少,连念几年书的机会都没有。而即便是走到这一步的莱农,也几乎用尽了所有力气。母亲警告莱农,要去比萨,就必须被录取。她从胸前揪出两张钞票,用力拍在桌上,狠狠看了莱农一眼,背过去继续洗碗。请看哪,此时莱农的母亲在用双臂的肌肉表演。她手臂上的肌肉沉默地颤动着,却令人感到她内心好一股狠劲儿和悍气。这令我心下蓦然觉得,千金一掷算什么豪气?莱农母亲将那两张钱拍钉一样拍在桌上,那才叫豪气,硬气,浩然之气。剧中这些意大利演员都太会演戏,有些演员根本看不出是在演戏,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如此出色,如此自然。我看过的几部意大利电影中,似乎也是同样情况。但若要我从剧中指出谁演得最好,我一定会说是莱农的母亲,这位在原著和剧中都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氏。莱农离开了那不勒斯,莱农终于离开了那不勒斯,她索性一股脑离开了整个大南方,一脚迈到了中部的比萨。莱农在轨道旁住了十八九年,火车从旧城区日日夜夜跑过无数回,剧中拍了这么多火车镜头,终于有一天,仿佛作为旧城区的代表似的,莱农坐上了这辆火车,看到了火车里头的模样,也从火车里头看到了整座旧城区的模样。在车上,碰到老绅士帮忙放行李,对座有老妇人冲自己笑,窗明几净,蓝天旷野,前途足可期待。“我——埃莱娜·格雷科,一个门房的女儿,在十九岁这年,终于要摆脱这个城区了。”不出意外的话,莱农的生活从此将彻底与莉拉无关,就像眼前排排闪过整齐划一的房子,就像机场传送带上顺畅滑落的行李。但事与愿违,又或者说愿与事违,莱农离不开莉拉,莱农也并不想真的离开莉拉。她仿佛带着天生的使命,要将那个被时代隐没的女人传奇的一生,一笔一笔书写下来,流传世人手头、眼前、心中。我多么相信,莉拉存在过,甚至依然存在。这边莱农已经离开那不勒斯,另一边莉拉也已决意离开斯特凡诺。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打死,她准备了一把刀防身。斯特凡诺已习惯有莉拉的生活,说着家常,坐下吃正餐。莉拉照自己对莱农说的办法,给斯特凡诺做了这顿饭。莉拉还是不敢开门见山声明自己要出走,一步一步地作出暗示。斯特凡诺先是以为莉拉想回肉食店,接着以为莉拉要待在家里。直到莉拉直说自己要离开这里,离开他,斯特凡诺也觉得莉拉不过是在闹脾气。斯特凡诺的满不在乎倒也并不全然出于愚蠢,因为据说意大利直到1970年才有了离婚制度。还有人说,从1985年至2000年,意大利平均每100对夫妻就有23.5对分居、12.3对离婚。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女方提出终止婚姻关系的要求。离婚法律或条文是对女性权利的重要保障,但现代离婚制度普遍建立也是晚近的事。莉拉的离家出走等于变相的离婚,也许当代人已经觉得并无特别之处,有的国家离婚还可以对分财产呢,但在莉拉那个环境,你也看到了,这是第一次有女性提出和丈夫分开。刀还是派上了用场,斯特凡诺停止了进一步暴力,代之以痛苦的神色与诉说。大家认为斯特凡诺的感情和语言是真实的吗?我相信是真实的。斯特凡诺在很大程度上称得上是个恶人、坏人,但是我们有必要至少站在“恶人”的立场想一次。我太喜欢这部作品中令人迷恋的人物复杂性,这才是真正的人性。评论时,难免只抓住人物的某一面,某两面,可是人性不是硬币,人性是棱镜。如果我只从阶级,或者只从性别的角度来谈论这部作品,我一定会最终陷入固步自封的陷阱。虽然我有所警惕,但很难保证自己不陷进去。跳出来写这段话,是想与诸位分享,那些理论名词、概念话语,虽然我也在用,但是绝不是我心仪的解读方法,它们是钥匙,但也有可能是毒药。钥匙能打开门,却并不等同门后的事物。概念是经过高度提纯的语言,它的发明,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事物,但概念化的语言如果只停留在概念的层面,成为满身华而不实的金纽扣,那么对概念的堆砌就是可耻的。绝大多数时候,故事都是由人组成的,正如世界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世界一样。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个故事,或者看这个世界,我们就是在看人。人是无比复杂的,人的复杂在于人性。因此,我说的其实只是这一句话:用尽一切术语,不如直入人性。站在斯特凡诺的立场而言,他的确是爱莉拉的。只是,我们恐怕很难承认和肯定这种爱,因为我们不太能接受爱一个人还可以对其粗暴,将之当作物品对待。对于斯特凡诺的恶,我从无意为之辩白,且深恨之。但我还是要以他为中心,思考一次。看得出来,他没读,或者只是读过很少的书,他与新知识、新观念是绝缘的,他的视野局限在那不勒斯这座城市。“男女平等”这个词,他甚至可能没有听过,更遑论付诸实践。他的家境比同一环境中的大多数人都要好,可终归他还是在这个环境之中。他所用的暴力与他所犯的很多恶,是与这个环境中的其他人无异的。也就是说,恶并不以阶级、贫富为转移。斯特凡诺和费尔南多对待女人的方式有什么分别?但我并非在强调环境决定性格,即便同一环境也会有完全不同的遭遇,每分每秒每个人的遭际都可能不同。斯特凡诺和阿方索被同一对父母养大,但阿方索生性柔弱、良善。也许我们可以假想,斯特凡诺是长子,是继承人,所以才会性格强势、凶恶。但索拉拉兄弟并没有因为年龄区分而发生类似情形,相反弟弟米凯莱比哥哥更为残横。人性的复杂是不容揣测的。上一篇说到斯特凡诺的多面性。说他的第一面是从父辈继承而来的阶级之恶,第二面是同样源自阶级属性的伪善,第三面是他外强中干的软弱。今天要补充的是他的第四面和第五面。他的第四面是未受教育的无知者。他身在男权社会,却并不能认知男权社会,因此也被男权社会所束缚着。他在乎面子,认为自己的面子就是妻子,有面子的事就是妻子早点生孩子,丢面子的事就是妻子出门和别的男人往来。但丢面子的事又不能张扬,所以他一再容忍,遮掩,简直捉襟见肘,寒酸已极。他的第五面是一个与常人无异的有情人。他爱莉拉,以自己的方式爱,一种不能被现代文明社会所认同的爱。一种用金钱、礼物和良好的物质条件来表达的爱,一种充斥着暴力、控制与羞辱的爱。不论我们认为他是不是爱莉拉,不论我们判断他的爱是对是错、是好是坏,站在他的立场,他确真是爱莉拉的。这一点,是基于人性而言,与社会、历史、心理那些东西都无关。人性,就是人之为人,都可能具备的东西,是超越后天社会的,超越人本身以外的一切外物的。正因为爱莉拉,他才会因莉拉而脆弱、受伤、崩塌。他对莉拉的暴行难以令人释怀、容忍,也不应被释怀、容忍。但因一个人的暴行否定他的其余也并不见得我们有多高尚,因为这样是反客观、反理智的。单就家庭暴力一点而言,这世界上半数以上的男性都无法轻轻让自己撇清干系。当然,这同样是很复杂的问题,我并不想一言以蔽,下偏激的结论。“你根本无法想象我有多爱你,莉拉,你无法想象。”斯特凡诺独自走进房间。镜头固定,并没有切转,然而天色暗下去,当斯特凡诺再走出那扇门时,莉拉已经离开了。他呼唤着妻子的名字,却只见到桌上放着莉拉从手上摘下的结婚戒指。他不敢相信,或者说他不肯相信,莉拉真的会就这样离开了他。在这一戏剧情境中,莉拉和莱农同时完成了自己的“出走”。04、愤怒斯特凡诺做的下一件事情很有意思,此时他是一个处在极端情绪的人,他需要宣泄郁结,此时的“下一个”决定接近下意识举动。结果他开车去找艾达。两人的不对劲上一集末尾已经留下线索。斯特凡诺得知莉拉和尼诺一起游泳,是艾达告的密,艾达从吉耀拉那儿得知。本集开头,斯特凡诺将店铺钥匙交给艾达保管,又是一处。及至此时,两人非同寻常的关系几乎呼之欲出。这类同金圣叹所说的《水浒传》擅长使用的草蛇灰线笔法。我所理解的草蛇灰线,和伏笔并不全然相同。草蛇灰线是不断的伏笔,且伏笔有层层剥露,益渐呼出之势。斯特凡诺来得不是时候,帕斯卡莱和安东尼奥都在场。可是人都来了,不得不进。接下来,场中的戏剧性交给了帕斯卡莱和斯特凡诺二人发挥。斯特凡诺往日不来,今日忽来,招致帕斯卡莱不解的眼神。艾达翻账单时,帕斯卡莱前后各看一眼,心中又起微弱的狐疑。斯特凡诺匆忙离去时,没跟两个在座的男人告别,却专门对旁边屋子里的艾达说声“再见”,更令帕斯卡莱气为之结。最值得回味的一个细节是斯特凡诺和梅丽娜的对视。梅丽娜仿佛对斯特凡诺熟识,而斯特凡诺见状面露怯意。看来,斯特凡诺私会艾达已数不在少。斯特凡诺只好独自闷在家中。门铃忽响,他心中一悸,急忙转到门口,来的却是农奇亚。农奇亚惊慌失措状,连胜问莉拉下落。演员塑造角色,常有“抓手”,农奇亚的“抓手”就是她乞要说法般的手部动作,加之她惊慌讶然的疑问语气,在很多场合都可见她这一特点。她无时不在的惊慌表现,基于她在每个人类场合都将自己当作一个绝对客体的习惯。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她永远将自己当作他人的陪衬。这是男权认同与穷人心态的共同产物。斯特凡诺终于无法隐瞒下去,他向他人承认,也终于对自己承认,莉拉走了,莉拉离开了自己。卡拉奇、赛鲁诺两家人聚在一屋,共同应对莉拉出走的事。众人情绪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愁眉苦脸,第二阶段是峰回路转,第三阶段是石头落地。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莉拉就是不想和斯特凡诺过日子,因此离家出走了。但是大家都不愿意让这件“家丑”外扬,所以不能报警,也不能打听。但这样子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大家开始解决自己的脑子。重要转折出自玛莉亚的“启发之见”:莉拉会不会是去找莱农了?这是一个“绝妙”的猜想,但猜想很难验证,可能压根站不住脚。此时的转折发生在费尔南多身上,他一锤定音:莉拉一定是找莱农了,我们就让她静静。众人心中的疑云就此敲散,一场确定无疑的危机就这样被“化解”成一个小麻烦,小插曲。所有人同饮一瓶“自我欺骗”,着魅一般叨念着:没错,比萨,她在比萨!尽管帕斯卡莱警告过安东尼奥不要求助于索拉拉,走投无路的安东尼奥还是来到了索拉拉店中。他坐在店内,愁苦地望着米凯莱,不知如何开口。米凯莱一声呵斥,安东尼奥无奈回头,镜头随之切向窗外,结果我们发现,还有好一些人也同安东尼奥一样,张望着米凯莱,眼中是绝望还是期望已难以分辨。就因这一笔,我们的视野一下从一个穷苦人安东尼奥身上拓展到一个穷苦阶级的身上。失业问题何其严峻。米凯莱是个冰冷的现实主义者,清楚的事实在他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因此他命令安东尼奥直接从萨拉托雷之子那里入手。在威胁安东尼奥时,米凯莱更清楚地显示出了索拉拉家的势力,他们可以将一个正常人关进疯人院(应该和监狱没有本质差别)。这令我回想起帕斯卡莱的父亲木匠阿尔弗雷德被捕之事,警察不由分说,径直将木匠带走,而索拉拉没有惹到一点麻烦。再关联在此之前木匠被索拉拉家怂恿着高叫要杀阿奇勒,其实影像逻辑是很清晰的,阿奇勒被杀一事就是索拉拉所为,木匠只是替罪羊。另,手刃阿奇勒的,我同样不认为是木匠,我不相信以他软弱的性格能够完成这件事。长大后的帕斯卡莱之所以能和斯特凡诺握手,却无比仇恨索拉拉,正因为他知道父亲是被索拉拉家无情地利用了。反过来,对斯特凡诺而言也一样,他不可能想不到杀死父亲的真正凶手。而莉拉此刻何在呢?在黑夜,在雨中,在情人的臂弯,在心花怒放的穷街陋巷。莉拉和尼诺的深情蜜意浓缩在一场雨里,这场浪漫的大雨和痴情的演唱是整场戏最重要的道具,全程无对白声,将音效与配乐调到最大,用宽广的景别展现氤氲的雨幕,让光芒包裹黑暗,让情人的身体被黑暗包裹,让光芒斑斑错落进黑暗的胸怀。让浪漫,遮蔽一切疮痍的隐患。转场的冷色巨幅画面与枯燥的声效大为突兀,更突兀的是戏剧本身带来的张力。从忘怀外界的小我状态一步迈进汹涌而来的社会全景,具备高度落差感。本集标题就来自荧幕上的这部作品《愤怒》(或译《狂暴》)。这是一部广泛取材当时媒体材料的文献式纪录片,由吉奥乔·巴萨尼朗读雷纳托·加图索的诗歌作为画外配音,帕索里尼是双导演之一。影片完成于1963年,2008年意大利又上映了修复版《帕索里尼的愤怒》(豆瓣条目为《愤怒的帕索里尼》)。去年9月18日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13号fRUITYSPACE还举行了对该片的放映讨论会。影片内容涉及欧洲战后重建、朝鲜战争、匈牙利事件、斯大林主义等当时全球时政要点。“愤怒”是诗人导演帕索里尼的个人情绪,也是当时工人、学生的社会情绪,尼诺和莉拉也处于这种情绪。在豆瓣电影条目《狂暴》(1963)之下有一篇来自影评人卡夫卡·陆的评论,想要进一步了解影片内容可以移步阅观。帕索里尼是著名的知识分子导演,出生于1922年。父亲是法西斯军官,救过墨索里尼的命。他七岁写诗,喜欢兰波。进入大学文学院后,他发现自己是同性恋。父亲逝世后,帕索里尼加入意共,却因与未成年少女发生性关系被开除党籍。帕索里尼因方言小说而成名,得到费里尼赏识,受邀参与费里尼《卡比利亚之夜》和《甜蜜的生活》的创作。费里尼赞助他拍摄了表现底层社会的初作《寄生虫》(豆瓣条目为《乞丐》),费里尼对成品非常不满,与之断绝往来。但没关系,费里尼的使命已经完成,帕索里尼凭借此片出名了。法国“五月风暴”中,也是他导演生涯的激进时期。他用耶稣布道的故事阐述自己的社会理想。此后,他将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搬上荧幕,也获得了商业成功。另据说他曾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为候选人。这一时期他影片中的性爱场面是天真、玩乐的。之后,帕索里尼的同性恋人与他人结婚。失恋后,他转而拍出愤懑、极端的《萨罗》(又名《索多玛的120天》),影片取材于萨德侯爵的小说《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或放纵学校》和二战末期意大利北部建立的法西斯政权萨罗共和国的真实事件。帕索里尼原计划将该片定为“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在他的构想中,“死亡三部曲”正好对应由《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和《一千零一夜》组成的“生命三部曲”。但《萨罗》成为他的遗作,电影上映前据说他被一名17岁混混(又说男妓)用棍棒击杀,真相至今并未解开,但很多人认为这是个政治阴谋。了解帕索里尼的生平可以看影评人西帕克(不确定是否豆瓣用户“西帕克”)发表在凤凰娱乐的一篇文章《帕索里尼:诗人、左派、同性恋和电影先锋》,关注帕索里尼的死因可以看影视译者与作者李洋(豆瓣昵称“大旗虎皮”)的一篇文章《谁杀了帕索里尼》。从影院现场观众的反映来看,这部影片令他们感动莫名。当帕索里尼走到前台时,莉拉现出钦慕不已的神情。尼诺对莉拉的表情异常不豫,咒骂、贬低了帕索里尼,要求提前退场。当法西斯分子进场捣乱时,尼诺拉着莉拉离了场。离开之前,莉拉高声斥骂法西斯分子。她显然已深受当时风行全球的左翼思想的影响。这在年轻人、知识分子和工人之中不足为怪。莉拉最初的左翼思想是从帕斯卡莱那里受到浸润的,之后莉拉将之与自身经验进行整合,这一线索不断从莉拉的言行中得以贯串。尼诺为何嘲骂帕索里尼,为何对莉拉动火?这对他而言是同一个问题。他并不是因为莉拉争论时太大声而生气,而是因为莉拉掩盖了他的光芒,因为莉拉受到“大人物”的赏识而他被比了下去。简而言之,因为他发现莉拉比他强。他将激情投注于聪敏的女人,却绝不能容忍她们比自己更强。在尼诺的身上,我们看到非常革命甚至激进的一面,但单单拎出这一点,就击中了他莫大的软肋。这软肋就是,他终究还是走不出男权主义的锢制。正因他顽固的男权式自尊,他才会如此注重性别的两分,并将女性作为一个绝对的他者,还要判定高下、强弱。这是一种男权主义的自尊——即自卑,从斯特凡诺、安东尼奥的身上都能看到。可是这一点在尼诺身上更具落差感和悲剧性,因为他读了这么多书,懂得这么多事物,理应有所突破,然而他停在原地,竟然还做出出尔反尔,拒绝刊载莱农文章的事。不过或许尼诺并不应承受过分的苛责,因为在他身上的矛盾性正体现了观念变革亦即时代进步的渐缓与不易。何况,谁又敢保证自己没有那点人性中的善妒与自大之恶。但尼诺与莉拉分手还有另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可见于他说的那句话:“莉娜,我们明说吧,你选一个你喜欢的事情,你回去卖鞋子,卖香肠,但你不要想着成为另一个人,还把我也搭进去。”这句话与之前莱农见莉拉的情节是相连贯的。莱农继续升学的消息刺激了尼诺心中本就有的骚动不安,和莉拉私奔出自激情,这并非他甘愿的生活。当激情消退,利己的私愿占据上风,对软弱、自私的尼诺来说,离弃之举已成定局。从他的观念来看,他反感和莉拉现在所过的生活,认为自己还是沉陷在底层,没有出头之日。他将改变命运这件事偏狭地理解为功名地位上的攀爬,而不是死亡旧我,迎接新生。事实上莉拉现在做的事情,正是以他的逻辑而论该做的事情。他在加利亚尼老师家的聚会上高谈阔论信仰与变革,他在莱农和莉拉面前猛烈抨击资本家与黑社会,就是他影响并引导莉拉走上了这条个人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的路啊!但他现在说,你回去继续卖香肠吧,别命比纸薄心比天高,还想改变命运成为新人。别搭上我!什么叫“别搭上我”?莉拉践行的就是你的理念,这正是你自己选择的路,不然参加那样的电影放映会,参加那些讨论会,在《晨报》上发表时评,都他妈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哗众取宠,博得名衔吗?我知道尼诺有人尽皆有的虚荣,但此时的尼诺还绝不是一个投机主义者,他是一个活脱脱的理想主义青年。正因如此,他才可悲可恨。因为他软弱得一塌糊涂。“渣”只是一个太标签化的词语,它或许可以描出一个人的道德表面,但它刻画不出人的精神核心。尼诺的软弱性值得太多的理想主义者进行深刻的反思。就不说几乎所有的小孩都是理想主义者长大后却泯然健忘这一点了,就说有多少理想主义者是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了胸中信仰,顺流沉沦,甚至判然转向,成为自己曾经最憎恶的人?尼诺负气而走,莉拉发生孕吐。再透过那扇窗望雨时,明明同样的镜头,情绪已经完全颠覆。眼睛仿佛才注意到那窗上原来满是污渍与灰痕。两人分手的场景,仍然是雨,音乐变换,情节变换,情绪变换,雨未变而已变,情未分而已分。尼诺当然知道抛弃一个孕妇是有失担当的,因此他回来了。他的人回来了,甚至心也回来了,但有一样东西回不来了,那是他的意志。因为这样东西,他本来也没有。安东尼奥的狂揍只是在用影像化的方式表现他死狗之为死狗,没有别的意思。文学可以心理描写,影像只能旁白,但好的作品两样都不取,本剧的旁白只起必要的串连作用,其实能不用就不用是最好的。05、回归顾及朋友情谊,安东尼奥将莉拉的下落先告诉了帕斯卡莱和恩佐。信仰左翼思想的帕斯卡莱是坚决不同意让莉拉再回到资本主义的牢笼中去的。帕斯卡莱身旁的墙上有一张政党广告。P.S.I.U.P是意大利历史最悠久的政党,初名劳工党,后改名社会党,曾用名无产阶级团结社会党,“净手运动”后解体。沉默的恩佐不想这些,他只想莉拉过得好一点。言语不和,聚散容易,转眼三人各上各路。莉拉此刻尚强自镇静,坐定家中。尼诺写作的角落,东西一应照旧摆着。莉拉偶尔深深地看一眼,她在等他回来。但等待正如盆中的花,尽头难免是枯萎。门动声响,人比笑先起,开门不见君。无语半晌,莉拉先开口:“你是来送水果的吗?”恩佐会心而笑。心境登时重回十多年前,恩佐抱着一枝未熟的果子和一怀青涩的爱恋捧到莉拉面前。反正你要不要吧?不要就扔了!进门一阵,恩佐只为莉拉避嫌而说了一句话。他一言不发,上下打量,认定条件太差,这样不行,要带莉拉走。来之前,恩佐已做好打算。莉拉愿回家,就回家;与丈夫实在过不拢,就带她去别处过;实在不愿回家,现在就留下来照顾她的生活。莉拉的幽默是长在天生的傲骨骨缝的,身处绝境反而屡屡出言相谑,试问恩佐定性如何。斗字不识一介平民恩佐,恰有与尼诺势成两极的定性。我声音不大,话不多,但一口吐沫一颗钉,说到就做到。为了你,吃饭的活儿可以不要,未来组建家庭的女友也可以不要,全看你做主。尼诺是草性,恩佐是树性。不知莉拉会如何作想,如果那个人也有这份定性……恩佐总算草草对莉拉告白。后来我每每想起,好多人物关系其实在那场知识竞赛上已经形成了。《我的天才女友》前两集始终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单集,在我心中它们就是一集,这两集的份量是此后任何一集都无法相抗的。没有这两集,我不会动笔写这个系列,更不会写其他剧评。此后所有集数,不过在延续这两集浓缩的笔力,解决这两集布置的题目,抽剥这两集埋藏的伏笔。恩佐将莉拉送到楼下,交待停当,确保莉拉可进可退,不至再度陷入绝境。莉拉走到卡拉奇家门前,花体姓氏刻入眼目,仿佛洗不掉的脏东西,一种精神上的脏东西。斯特凡诺仿佛受锤的公牛,往日气焰全收,将莉拉让进家中。但莉拉的摊牌即表明,她回归的并不是家和婚姻,而只是一处容留自身与孩子的住所。斯特凡诺心中的磐石没有捞起,反沉得更深……恩佐静静伫立楼下,矮直的路灯般,确证无事,方始独自离去。双目洞明如烛,双脚健行如剑。自始至终,声色不动,胸含一念,定若泰山。第二季起伏宕跌,停墨至此,似乎同第一季一样,莉拉奋争一场,却又重新堕入旧的深渊之中。真的一样吗?莉拉会认命吗?补充我的分析只是一点肤浅的碎语,我发现有很多朋友都比我更细致,更深入,也更懂行。豆友“Paul-bunny”将旧工厂出现的黑猫看成是莉拉的化身。豆友“豆妈”将尼诺看信理解成他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向莉拉提出明确关系的要求。还有很多朋友认为莱农给莉拉看贝克特的书是出于刁难,其中网友“陈海伦”指出了确切的证据,说加利亚尼老师借书时说过其中有一本比较难读。我回看了一下,好像并没有发现这个细节。但另有一位叫“悬”的朋友提出了更说服我的见解,她认为莱农有意不让莉拉接触社会学与政治学,因为那是莱农刚才在海滩上与尼诺交谈的领域,她不希望莉拉有同尼诺对话的机会。经豆友“喂,小鱼~”指出,我发现我好像有两次都犯错误,将莱农上大学的地点说成了米兰。豆友“Anasa”指出鞋店店名是“索拉拉鞋厂”,并非我所理解的用了卡拉奇和索拉拉两家的姓氏。这更说明斯特凡诺和里诺将自己卖给了索拉拉,卖得底儿掉。我有的错误几乎到荒谬的地步,毫无疑问还有更多。另外一定会有很多人和我的看法有根本差异,其原因肯定有我太肤浅的原因,只是一时之间我也很难进步,请见谅。总之,多谢各位的讨论、分享与指正。个人公众号:段雪生豆列:细说天才女友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