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许天才存在,你又怎能说她偏执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23 20:04:33人气:0
天才诗童

视频天才诗童状态:正片年代:2018

主演玛吉·吉伦哈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奥托·布兰克森-伍德利比亚·普格更新时间:2022-09-28 18:45:48

幼儿园教师丽莎参加了诗社,却苦于无法写出好诗。当她发现班级里的少年吉米拥有超群的诗歌创作灵感,她希望用尽全力保护吉米的天赋。

乍看[幼儿园教师]的名字和内容……还真的隐约以为讲的是恋童癖。误会了误会了。其实看片的全过程中,情节的推进也让人一直都不由得会去想:是不是最终会引向这方面……就连海报中的人物状态,都和之前儿童性侵题材的[信笺故事]有点像还真不是。不过,总感觉电影本身,是确实想塑造出这样一个氛围,有意引导观众往逾界犯罪话题去猜。但本片包裹的主题,要比恶毒的犯罪要复杂得多——电影的切入点,也与多数涉及儿童的题材中、由儿童出发的视角,有所不同。以成年女主角入手,她是整个事件的实施者小男主角吉米只是故事的立足点之一,他的存在是女主角心理状态的投射甚至对比;女主角混乱的内心被身边各种人或物加以外化,推动着故事朝着不明晰的方向前进。丽莎是个幼儿园教师,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是个温柔的妻子,是两个青春期少年的母亲。粗略一看,她和大多数中年女性没什么两样。班上一个五岁男孩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偶然发现这个叫吉米的男孩是个诗歌天才——而除了她,大概没人意识到这一点。同样热爱写诗,却怎么也走不出瓶颈的她,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她几乎把所有的关注都倾倒在了这个男孩的身上——她越来越痴迷男孩,一门心思、不择手段要保护他的天赋。她逐渐走上危险又绝望的道路虽然故事总体相对平和,电影仍是颇有些心理惊悚的意味;女主角越绕越远,最后无法自拔,到了几乎有些癫狂的程度。以静为主导,引向最后女主角濒临崩溃时的波澜——旁人看来,她大概是走火入魔了;可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真的是她的错吗?TheKindergartenTeacher01中年危机遇上天才儿童电影的最后一场戏长达近二十分钟,描绘了丽莎与小男孩吉米相处的最后一天——也是理智与情感爆发的一天。丽莎瞒着所有人,带吉米来到湖边游玩,试图激活他写诗的思维。但结局与她预想的不大一样。又或者,她早已为这样的结局做好了准备?潜移默化地,她从一个拥有平凡家庭、平凡生活的平凡女性,走向了歇斯底里。在这一天,她打包好行李箱,一声不吭地从家出来,开车跟踪吉米到了他玩耍的地方。没有人知道她的前来,没有人知道她会带着男孩去往哪里。观众从头到尾,可能都很难摸清她的意图,到了此处,更是模糊。在此之前,吉米的离开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但对于她一厢情愿对于这名儿童的引导,并不是导致她失去平衡的全部原因;作为现代女性,来自家庭、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所有压力,都一并担在了她身上。这一切,都可以往前追溯。毕竟整个故事发生的周期并不长。她例行参加诗歌学习的课程她报课,学写诗,无非是因为自己就热爱诗歌、热爱艺术;但课堂上的分享效果并不好——她一直就希望写出美好的诗篇,却一直难以做到;梦想的淡化和消逝,是触发她“保护天才少年天赋”行为和导致她中年危机的根本来由。与此同时,她生活中的庸碌感,也使她意识到自己和艺术追求之路的渐行渐远。丈夫支持她,但无法理解她班上的孩子们,基本也和大多数孩子别无两样自己的孩子,也离她的期许甚远所以最后的离开,与其说是她心态崩塌,不如说她终于下定了决心她亲吻丈夫,是因为她还热爱这个家庭;但打包离开,是因为她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平庸的生活。吉米被带走后,她内心对艺术守护最后的一点依托也已远离,于是她没有什么可顾虑和留恋的了。之前的一顿晚餐,说明了家庭的貌合神离,对于丽莎来说,看似完美的家庭已经坍塌了。自己梦想的彻底崩塌,也发生在吉米离开之前除了家庭状况难以和解,她的诗歌创作之路也跌向深渊。她决定让吉米上台念诗的时候,便接受了自己注定无法有这般成就的命运。与诗歌老师互相迷恋的这段关系,也迅速恶化。梦想,和梦想道路上遇到的知己,都转身离去了。所以在最后一次记下美丽的诗篇时,她无法抑制地哭了她不仅为诗作本身而感动,大概也在唏嘘自己人生意义的迷失吧。家庭的疏远,梦想的倾覆,除了这些,让丽莎的执念被如此放大化的,正是身边人。不仅是她身边的人,更是男孩吉米身边的人。吉米是真正的艺术家、天才儿童,对于她来说,是可以寄予厚望的人——但似乎只有她一个人理解这个想法。保姆并不在意吉米的天赋,把他当怪小孩作为文学启迪的叔叔,也无法为吉米做更多吉米的父亲更是不愿意发展吉米的天赋男孩的家庭生活状态,对于男孩的天赋,几乎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丽莎自己的梦想被各种原因搁置,她认为她有义务去保护这份天赋;于是,便产生了愈来愈大的执念,最终无法回头。在她的眼里,全世界都阻隔在吉米成为一名诗人的道路上,只有她还在坚持和维护。最后她甚至进行跟踪,偷偷把男孩带走从她的视角来说,她并没有做错什么——残忍的是这个世界,它不允许真正的诗人存在。也许正是这个世界扼杀了她的梦想,所以她拼命要保护好吉米的特长。不管是不是“单方面”,不管有没有“救世”心理的嫌疑,电影其实把“白人特权”以隐晦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比起丽莎的“嬉皮”家庭,吉米想要做自己想做的,难度会更大。丽莎对于吉米总是关照有加丽莎无疑是善良的人——但她在想要“解救”的心情,和难以“解救”的愧疚感中,苦苦挣扎。这样的挫败,时刻吞噬着她。她失败了,现在吉米也失败了。02揠苗助长心态不攻自破在影片最后的高潮阶段,丽莎的一番话,也完整表达了她的心情——吉米将她反锁在浴室,敌对情绪升起;然而她仍想说服吉米,不是以企图洗清嫌疑的语气,而是仍不死心的执拗;但聪明的吉米报了警,让她彻底放弃了希望。在她心里,世界上不会有艺术家的一席之地她为想到吉米的未来痛苦,大概也在为自己的现在而痛苦。想到吉米以后可能会和自己一样庸碌和闭塞,她终于崩溃了。可能大多数人看着电影的走向,无非是甩一句:这女的疯了吧。然而她看似“疯”了的理由,正是无人与她共享心境的结果。她甚至指导吉米如何报警丽莎并不想伤害吉米,本片也没有任何将话题引向“侵害”的倾向;但她彻底失望了,她放弃了对保护男孩天赋的最后尝试——让警察带走他吧,让他的家人带走他吧。所有人都不信她那一套,而现在一直听话的吉米也弃她而去。终究,她是在为自己悲伤她到底还是个不得志的中年女人,遇上了最复杂的中年危机;她就像许许多多的父亲母亲,将未达成的梦想寄托在一个颇有潜力的孩子身上;只不过她的梦想不是普通人会选择的,她想要培养的孩子也不是她自己的孩子。她使用的方式,也因极端,背离了美好的初衷。她全部的心理挣扎,全都在这场戏里本片改编自2014年以色列电影[教师],原版在最后一场戏中的拍摄方法,与[幼儿园教师]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最后这段谈话,原版中并没有过多展现浴室中女主角的视角,而是以男孩在门外听的方式,有些“闷”地讲述出这些痛心的台词。而[幼儿园教师]中,镜头直接对准了跪在门前的丽莎的脸,让她把所有的心碎,都直接地表现出来。玛吉·吉伦哈尔也以她微妙动人的演技,贴合了这种视角,放大了丽莎的心情。女主角带男孩出行的地点设置也有所不同本片中,比起原版,丽莎选择带吉米前往的这片湖,要僻静很多——这在我看来,是为了电影的气氛烘托;这无疑给结局又蒙上了一层心理惊悚的色彩,我们本来就难以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摸不清她的动机……这个背景,就更让人生疑。原版中呈现了警察到来时的场景,本片却没有没有拍出女主角被警察带走,包括女主角乞求男孩证明她清白;本片以此为观众留有空间,我们都猜得到会发生什么——但她的痛苦和绝望,大概已经不需要任何行为或语言的辩驳了。原版中也讨论到了上文提到的人种元素——阶级问题无疑是这部电影埋下的暗线;而女主角这牵扯多方的复杂中年危机,使影片一开始就让我们能感觉到,这是个无法避免的悲剧。高潮部分的最后一句台词,点睛作用极佳这句话也是本片独有的亮点——男孩坐在警车里,虽然进行过了报警的行为,但心理上早已接受了丽莎的引导;然而现实将他们打败,听到这句话,让人心头一震,也让人慨叹不已。女主角的举止是模糊不清的,导演的意图是模糊不清的,观众的理解也难免有些模糊不清;但这个世界对于自我的苛责,对于温柔的诘难,对于人类的追求,不也是模糊不清的吗?-文:Yorkshire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本文版权归作者《看电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