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有一幢住了800人的楼要倒,但只有一个人着急(作者唐棣)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20 00:20:59人气:1

视频:危楼愚夫状态:超清年代:2015
主演:阿尔焦姆·贝斯特罗夫娜塔莉亚·苏尔科娃尤里·楚里洛鲍里斯·涅夫佐罗夫更新时间:2022-09-28 19:23:07
管道工接到报告说某个住满底层群众的筒子楼水管崩裂,去勘察时发现大楼豆腐渣工程即将在24小时内倒塌,于是通过母亲好友联系到女镇长,女镇长和手下考虑了自身利益,又经扶植女镇长上位的经济操手怂恿,大家决定放弃转移大楼中的820名住客并暗中杀害了两个头头当做替罪羊 羊 其中被杀的负责建筑的头临死替管道工求了情,允许他闭嘴带着家人远走他乡,管道工心中良心未死,不听父母及妻子…
转载自“有戏”-澎湃新闻-ThePaper注:本文有剧透去年,俄罗斯电影中口碑最好的当属《利维坦》(Leviafan)。口碑紧随其后的就是这部《危楼愚夫》(TheFool),同时它也拿到了洛迦诺电影节的人道精神奖。在大家的谈论中,诗意、艺术、斗争、现实主义等评价之外,我关注的不是与强权对峙的勇敢,而是如何在强权下为抒发自己的想法选到一个好角度。一个是拆迁,一个是危楼。面对的都是平民,提出的问题是离开,或留下。当然,两部电影都不直接给出答案,或者说答案挑明了,人生也就太无望了。所以,我觉得《危楼愚夫》有些问题的确刻意地停在了表面。关于社会事件的电影能拍出来往往需要更多的技巧,就像我们都知道的,这不能拍,那不能拍。这个导演像做了一个微缩景观,表面的细节做得很到位,整个故事的所有环节都限定在一个没有名字的小城市。麻雀虽小,很多事情折射出来的现实却是异常辽阔的。开始的镜头对准一个女住户挨打,然后是整座楼的全景——辽阔之下的闭塞,平静之内的不安用了2分11秒依次交代出来。随着警察的调查,发现楼开裂的问题,然后有了互相的推诿。在我看来,那个水管工季马回到家后,在深夜突然醒来赶紧去报告的行为,反倒是有点荒诞了。这好像不太现实主义。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家人也都这么问他。这里我们会想到了一个词语:良心。因为前面的剧情还有一段男主人公的母亲在饭桌上数落他们父子不偷东西,只会干活。在这个时候,有良心的人肯定是白痴。“良心”这个词后来又在96分钟41秒,妻子玛莎不让这个差点被杀的男人醒醒时出现了——“那里住着成百的人,你有良心么?”“良心是叩问人类的底线。”(茨威格《良心反对暴力》)我觉得,这个问题季马问的是我们。当那么多人的生命真的面临危险,家人其实都没有极力阻拦儿子。一开始就这样,他们给了他的信任,就像他父亲最后对他说:“快走吧儿子,这里永远都不会有变化了。”悲凉来袭,这也是给这个妻子口中像孩子的男人一个机会,看着政府危机公关演着演着就成了杀人灭口。原来,季马可能真的是“白痴”。他亲眼目睹一切,目睹凌晨危楼面前没有一个人来组织疏散,一切都是骗局时,这个“白痴”走着走着就成了“堂吉诃德”。这部电影简单而直接的地方在于我们只有一夜,然后所有矛盾都在一个“楼要倒了,800多人要死了”的事件点展开,我们需要判断季马无私的勇敢和官员们的钻营,这样粗暴的对比。男主人公季马越一根筋地喊“要死很多人”,我们越会看到官员们想到的是死那么多人自己贪污的事就会被挖出来,对800多个人生命的担忧和对个人的担忧在这里被导演故意做了混淆——使得他们看上去都很焦虑,但明显说的不是一回事。于是,我们眼前就上演了一出各怀鬼胎的闹剧。所以,可以理解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黑色幽默。整个故事的驱动点是一个水管工的意外发现调动了小城市里所有的政客。有时,我会怀疑这个前提设定:现实中有这样的小人物么?谁会理睬他?但我以为,这是最不应该被怀疑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和这个人相似的感受——面对强权时的无奈、愤懑。尤其这部电影的色调和一些落魄的环境,似曾相识。让我们允许对一个英雄的假设。这个导演执导的《警界黑幕》曾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拿下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危楼愚夫》中黑幕延伸到了政界,他偏爱的“英雄”卷土重来。这个“英雄”把全城的官员们都搞得很紧张,随着对危楼逐步调查,贪污的事情纷纷曝光,每个环节都在制约着事件的解决。女市长刚开始的担心给人一个美好的误解,直至身边的一个官员对她说:“只有800个人要一起死的时候,你才来管。要是他们一个一个死的话,你为他们想过么?”800个人一起死才会引起社会的动荡,成为一个恶劣的社会事件,而这些都会影响到住房拨款——这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荒诞的是水管工季马在这个局面中死死地关心着800多个人的生命。这种对比始终是电影中一股强劲的暗流。96分钟50秒,季马的妻子玛莎说“他们对我们来说谁都不是”,然后,我感动于季马的话——“我们在一起像猪一样生活,也会像猪一样地死,就是因为我们彼此谁都不是。”这是多么现实。该片的简单和直接同时体现在镜头设计上。我觉得,这部电影和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和《四月三周两天》风格极其相似。灰暗色调,手持镜头,长时间跟拍,好处是可以模糊现实与戏剧的界限,让取景框里的“虚构的世界”与外面“真实的世界”交织起来,既丰富了我们眼前的景观,又制造了镜头感上的意外,就像我们看到的剧情在斗转之下,整个电影充满着一种随时面临变化的气息。有时,镜头在男主人公身上,随时会被冲入镜头的人物带走,然后又回到主人公,这时往往会锁定他那张逐渐变化的面孔。我们还能从电影中很多眼神、表情、话语也感到“现实”,安德烈·巴赞强调导演应藏入幕后,通过非选择性的连贯长镜把视点选择权完全交给观众。是的,我在看这部电影时,一下想到两部电影的相似,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这部是发生在一天里)。不过,《四月三周两天》的政治背景较虚化,而《危楼愚夫》基本上把重心放到一个水管工与一群政客之间的人情拉锯战。令人尊重的是男主人公季马不是选择去救他们口中的“好人或坏人”,这个故事的结尾只是说,他去做了正确的事而已。电影从104分08秒开始,季马开始疯狂地挨家挨户通知人们逃离危楼的镜头和《四月三周两天》最后一段女孩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在街头茫然的奔跑,既想丢掉孩子又舍不得的画面,在我的感受中,是一致的渺小和无力。生命即将被弃,身边发生一切事情都没有了意外。从这里,我可以接受最后一幕,水管工季马被已经离开危楼的群众打倒在地,他们不相信他的话。一个俯拍的镜头下,众人返回危楼,季马蜷曲身体,孤零零地倒在画面正中,直至画面全黑。这里处理得干净利落,假如配以一声楼塌的声响,或者画面的话,电影的力量我觉得就会减弱不少,并且看上去也没现在这么现实。我以为,这就是生活中现实的反映,没有同情,没有悲伤,我们得认识到,我们曾冷酷如斯,我们麻木如斯。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