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改编伍尔夫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18 16:22:09人气:0
奥兰多

视频奥兰多状态:正片年代:1992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比利·赞恩昆廷·克里斯普约翰·博特更新时间:2023-12-29 13:07:38

本片根据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同名小说改编。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期的英国,英俊贵族少年奥兰多(蒂尔达·斯维顿 Tilda Swinton 饰)得到了女王的宠爱,被赐予宅邸及不朽的青春。在之后的四百年间,奥兰多先是爱上了俄国公主萨沙(夏洛特·瓦兰椎 Charlotte Valandrey 饰),后寄情于诗歌,资助落魄诗人尼克·格林(海斯科蒂·威廉姆斯Heathcote Williams 饰),之后…

首先,从文学改编到电影剧作,如果我们要把作为艺术的电影摆在跟文学不相上下的地位上,把伍尔夫的大部分小说改编成电影看起来就不是什么好主意,这一部电影同样也不能例外。所以,这里我的结论是:这部电影远远没有完成小说的任务,我只能说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把玩风格,并且迷惑到了大家(特别是在开场的几个极其唯美的镜头,让我也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但是借助风格所要表达的内涵相比与小说的确大打折扣。正如这学期胡子老师在他那门搞怪的“电影中的世界文学”的第一堂课上也提到过一种关于小说和电影职能转换、交替的通俗理论。胡子老师认为因为电影这门被争论的“艺术”的兴起,传统的古典小说的叙事职能可以说轻而易举的被电影的叙事替代。而二十世纪的小说需要另寻出路,摆脱传统的经典叙事模式并把这一叙事的只能转交给了电影这门艺术。而这种理论也许也能用来参考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被改编成电影,或者是否容易被改编成电影的标准之一。(虽然这种理论是不适用于所有的电影和文学的作品的,但至少它能够反映一般的创作规律。而且我们能看见那么多伟大的电影作品同样也来源于“小情节”或者“反情节”的文学剧本)依照这样的观点来看,伍尔夫绝大部分小说并不属于传统的经典叙事,而是为大家熟知的“意识流”笔法,在叙事技巧上也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常规。所以,伍尔夫的小说本身就是叙事学研究的丰富文本,这本身给电影改编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也就是说,这样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不适合,或者说不大容易改编成电影作品的。当然巨大的难度也并非不可能改编,前面也说过一般的创作规律中也总有例外的。大多数伍尔夫迷或者大多数的电影迷对于改编《达洛维夫人》的《时时刻刻》的认可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这部电影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用好电影语言本身的优势,使得观众在冗长而凌乱的故事中昏昏欲睡。(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人对于这种冗长、凌乱和昏昏欲睡的感觉有特殊的喜好,他们可以说因为这部电影“美得离奇”而大爱它。这没有过错,但这不是我评判作品的一般态度,虽然我有时候也是评价其他作品。)由于视觉影像的接受能力和感受能力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文字的语言媒介,这甚至成为了一部分同学认为电影由于小说的理据之一。根据他们的推理:因为电影能够给我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力,让我能够真正的记住故事。(而不是痛苦的字字句句的阅读小说,经常完全迷失在段落之中的痛苦)。这当然不能说是电影优于小说的原因了,也不能算是判断一部作品优劣的原因。其实他们认为电影中处理得很好的情节,(比如许多反映小说雌雄同体主题的细节)实际上是小说中他们忽略的东西,而从根本上来说,这部电影基本上在情节上紧跟小说,即没有任何创见又没能充盈原著的内涵(当然这里针对的主要是读过小说的观众)。这里有一个被广为争论的地方,即是关于片中主人公奥兰多的装扮。一部分人认为演员具有中性特征,在变性前后很好的暗示了其雌雄同体的主题,很好的表达了伍尔夫关于人性中关于男性、女性两种不同的性格符号同时矛盾的聚集于一身的主题。但是,这完全是一种具有回溯性的阐释性解读。当影片开始,当我们第一眼看到主人公奥兰多的相貌之时,其实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这哪像个男的呀?完全不能表现他作为男性特性的反思。然后影片贯穿始终,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观众,一种十分中性化的装扮非常模糊的混淆了观众对于性别的辨识,外加视觉影像强烈的冲击力作为干扰,封闭性完全扼杀了观众的想象力。所以,从奥兰多一出场,其实这个影片就很难再成功。此外,有人认为影片的分章节的模式十分清楚明晰。这是因为影片在牺牲了原著故事的流畅性的前提下,牺牲了伍尔夫原著中具有流动的特性前提下的失败的技巧。由于影片省略不少的故事细节,使得部分章节化的开场不得不显得生硬,特别是“诗歌”的这一章节尤其显得滑稽。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