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些给差评的人...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2 00:39:40人气:0
暖春

视频暖春状态年代:2008

主演田成仁张妍郝洋于伟杰更新时间:2021-11-27 00:03:18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村长的儿子捡来了一个晕倒的女孩,村民们都议论纷纷。宝柱的爹(田成仁饰)年事已高,他费力的背起这个小女孩回家了。宝柱顿觉没了面子,他认为他的爹不满过门多年的媳妇香草(郝洋饰)至今都没生下一子半女。女孩叫小花(张妍饰),受不了家里人的虐待而离家出走。她乞求爷爷能收养她,宝柱的爹疼惜这个女孩,便不管儿子媳妇的不满收留了她。小花的乖巧懂事令爷爷…

2011年1月15日更新:这篇一年半之前的贴子,一直有网友回复,成了我发的贴里回复最多的一篇。究其原因,显然不是因为这篇文章比我的其他文章更好,而是因为这篇文章无意中伤害了部分网友的感情,造成了无聊的争议。有一些网友在回复中向我描述他们经历过的中国农村的情况,包括:面,微笑静,DarkArchon,Talant等,有的回复比我的原文还长。浪费大家时间,不好意思,我也因此觉得,有必要再说明我的观点。请耐心读完我的解释。1,本文只针对,或者说只试图针对电影《暖春》的制作水平本身。我自作聪明采用戏谑的口吻来表达观点,因此造成一些误会,这是我的错。当初讨论区里有部分网友对给差评的人用语比较激烈,这是我写这篇文章时语言刻薄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是现在讨论区被取消了,所以我的这些话也没什么必要性了。2,我仍然认为《暖春》是一部烂电影。我并不怀疑电影的背景,也不怀疑电影中描述的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是虚假的,但是,电影中塑造的小花的形象就很值得探讨了。试想,有多少人在小花的处境之下,能做出小花那样的行为呢?有几位网友在回复中提到了农村的情况,但是你们也并没有提到你们见过小花一样的人物,不是吗?当然,不排除有人能在全中国找到一两位小花那样的人物,可那也仅仅是少见的个例,值得肯定,但与大多数人关系不大。既然与主流的现实无关,也就谈不上有多大的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积极作用。导演想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导演在塑造主角小花时,手法值得商榷。导演的思路是,什么样的行为看上去在道德上最完美,就让小花采取什么行为。我觉得这种做法其实既不尊重人物,也不尊重道德。导演的手法,将小花贬低为没有血肉,只有空洞概念的行尸走肉,也将道德矮化为僵硬的行为守则。目的并不能证明手段的正确,出发点也不能作为低质量的借口。像鸵鸟一样,回避现实中的主要矛盾,编造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人物形象,其作用仅仅在于在两小时内为观众提供虚假而廉价的精神慰藉,这样的做法不但无用,而且显得可恶。当然,《暖春》并不是一点作用没有,至少它宣扬了真善美的观念,可是真善美的观念还需要导演用这样的方式来宣扬么?难道真善美的观念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应该拥有的吗?就像小小猪所说:“当时可能哭得稀里哗啦的,可看完之后呢,各自回家,洗脸洗脚上床,然后第二天起来该干什么干什么”,这种电影的作用实在太渺小了。我想,既然回复我的网友经历过的生活比我更加艰苦,那么你们也应该比我更加坚强和自立,因此应该比我更加不需要这种”精神鸦片“来安慰自己,你说呢?创作者不能总是以善意的出发点为理由,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是职业道德问题。中国观众有权利欣赏到更加有现实意义的文艺作品,但是当这样的作品真的摆在你的面前,你又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理智去欣赏呢?-----------------------------------以下为原文今天看了看豆瓣上《暖春》的页面,本来是想看大家拍砖能不能拍出点花样来,没想到大出所料——虽然早已知道《暖春》“超级催泪弹”的美名,但还是没料到豆瓣上的评价会如此悬殊,给出两星、一星评价的竟然只有5%。倒是有几个可怜的拍砖人,不过都被其他人的砖头淹没了。这些砖头用力很猛,大概表达了两点意思:一,《暖春》大大地好,说不好的,不许继续污辱中国人。按照网络上流行的“是XX人就顶”的句式,我们可以把这个中心思想表达为“是人就该给好评”。二,给差评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学院派”,都是在“审视主角表演是否到位,编剧剧情结构是否新颖”,盲目关注“技术性的层面”,所以“现代人的心灵都麻木了”(眼看“装逼”二字就要脱口而出,之所以没有出,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确实太煽了)。看完贴,我很惆怅,因为电影我是一年以前看的,当时没好意思说,时隔一年,我无意间点开一个网页想找点乐子,却一不小心沦为5%,这哪里是“学院派”,这简直就是“右派”,在中国,站错队伍可是很危险的。可是我很委屈,因为我相信,给差评的人基本上不会有“学院派”(能跟“学院派”扯上点关系的,估计也就乌兰塔娜了),而且,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这些伪“学院派”里自认为“站在学院派角度”的也应该很少,大家都是普通影迷罢了。那么,为什么我们这群倒霉蛋还要自不量力,争先恐后地从“技术角度”来批评这样一部好电影呢?我们想象一个场景,有一个村,村民都喜欢吃臭豆腐,可是有一天村里来了个卖假药的,他的豆腐不臭,招揽不了顾客,于是就想了个损招,他把豆腐干放大便里抹一抹再卖。村民们也不是第一次吃臭豆腐了,所以都很鄙视他。但是这时候忽然来了一群人,围着假药摊大吃特吃,一边吃还一遍大声疾呼:“这个确实很臭啊!为什么你们这么注重技术层面的东西?难道现代人的心灵都麻木了吗?”…哎,95%们别走,我马上就说人话。我的意思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相信形式是由内涵决定的,甚至形式本身就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很难想象,一部电影墨守成规,甚至还刻意地去追求各种俗套的煽情套路,将情节,人物,苦难都符号化,却能传递出鲜活的情感。其实,墨守成规也不是什么错误,好莱坞的那套规矩用了多少年了,可是每年不还是能呈现出很多好电影么?关键不在“墨守”,而在“规”上,中国影视剧的“规”恰好就是有问题的。当然,有问题不代表完全不可取,我也很怀疑自己看多了国产剧,因此感受不到《暖春》打动人的地方了——于是我查了查IMDB的打分,很遗憾,虽然不像我头脑一热打了一星,但老外们给出的评价仍然不及格——5.6分。不要说老外们没有生活,苦难都是一样的,我们把长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候,他们还都是土鳖呢!乌兰塔娜是国产影视剧俗套的集大成者,她把所有能想象的困境都集中在一副最脆弱的肩膀上,然后再让这个最脆弱的小姑娘以最大的坚韧、宽容和善良去包容所有的苦难,并天真地认为这样就制造了最大的善良——您不怕把南丁格尔比下去么?况且,我不想看最大的善良,我认为善良没有大小,只有真假。当一个导演考虑的是怎样骗出观众最多的眼泪,而不是怎样让影片最贴近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那么她的电影体现出的只能是另一种功利主义和“善良恐怖主义”。为什么导演不能将镜头对准平淡但真实的生活?难道导演认为普通人的生活里就没有真善美可言?同时我还注意到另一个奇怪的现象,当贾樟柯拍出那些山西荒凉的农村时,国内有那么多人揭竿而起,声称贾樟柯是故意暴露中国落后一面给外国人看(张艺谋也遭遇过不少类似尴尬),可是当比小武更穷,更惨的小花出现时,这种评论怎么就消失了呢?是因为《暖春》没有参加国外电影节么?一个影评人,要多么地不爱学习,才能那么准,此次都走到恰当的对立面?这时候第三种板砖就该出现了——任你怎么说,反正这部电影给了我久违的感动就是了——我完全尊重您的情感,我认为您的情感是真挚的,可是,我认为这只说明《暖春》抛砖引玉了,因为中国太过缺乏描绘普通人市井生活的影像。至于《暖春》本身,那就是一块砖,现在,我就把它扔回导演那里去。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