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饥饿》Hunger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SteveMcQueen) 影片在作者路线和风格化道路上走得很远,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面对《饥饿》,普通人除了要忍受电影传达的剧烈痛楚与污秽不堪,恐怕他们更想搞明白这北爱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毕竟它离开主流视线也有一阵子了。长话短说,看起来永无休止的政治暴力源于北爱尔兰地区的教派对立。片中囚犯是爱尔兰共和主义者,他们追求爱尔兰统一,信奉天主教,被称为民族派。与之对立的是信奉新教的联合派和背后的英国政府。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共和主义者被残酷镇压,他们被当做一般罪犯处理,为了恢复政治犯地位,囚犯展开了多种示威活动,如秽物示威和绝食行动,是影片的背景。但《饥饿》承担的不只是记录与再现的功能,如同保罗·格林格拉斯(PaulGreengrass)讲述北爱问题的《血色星期天》(BloodySunday)。史蒂夫·麦奎因研究视觉艺术多年,影片在作者路线和风格化道路上走得很远,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饥饿》的视觉效果卓越,它真实地再现了监狱的环境和犯人的待遇。囚犯把排泄物涂满墙壁,倒灌到走廊通道。后来出现一位清洁人员,他从里头走近镜头,一路打扫,呈纵深方向移动,单镜全长两分半钟。周围只有扫把与地面污水摩擦发出的枯燥声音,囚犯们也不做声,整个过程对观众而言是难以忍受的压抑折磨,仿佛置身于肮脏的现场。之前的虐囚场景,摇晃不安的手持摄像机营造了可怕的空间感。类似的冲击在全片随处可见,众多访谈评论中首推17分钟对谈场景:打算绝食的
鲍比·桑兹跟试图劝告的牧师对话。内容包括了桑兹的成长,他对运动和形势的判断,对生命和选择的看法,基本道出了一个共和主义者在思想层面上的认识,是理解和深究《饥饿》的入口。故事讲述的技巧上,电影没有马上引出主人公,先出现的是对立面的狱警,再是主人公同仁,通过一场见面会才带出了绝食的中心人物桑兹。桑兹糟糕的身体状况可以说是人间惨象,他嘴唇干裂、布满烂疮,叫人不寒而栗。桑兹意识不清后,出现了虚焦、失焦和溶接画面,童年体验反复出现,大限将至的生命回首,让人为之动容。在一个静寂的白色战场,桑兹和他的朋友把身体当成了最后的武器,如愿以偿地战斗到最后一刻。为了雪中燃烧的烟头,为了清理通道的污水,为了那段集中对话的惊人勇气。给自己一次机会,看下这部震撼的《饥饿》。【南方都市报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2/21/content_709294.htm】毫无疑问的年度最佳处女作,它表明导演是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师,能处理好当代政治问题所引发的监狱生活,没有任何说教。———MichelCiment《正片》今年最令人印象深刻、发出战斗召唤的电影,不仅仅是那个静态对话场景,更为了那些带来猛烈撞击的图像和声音。——《英国电讯报》TimRob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