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88》“激进”不言而喻的可悲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02:56:50人气:0
视频:罗斯88状态:年代:2011
主演:彼得·费奥多罗夫MarinaOrelAntonKuznetsov更新时间:2012-09-07 02:41:53
犹太青年亚伯拉罕正在拍摄一部纪录片,拍摄的对象却是莫斯科一群生活在边缘地带的光头党。这群以“剃刀”萨沙为代表的青年,疯狂崇拜着德国纳粹的法西斯思想,他们行纳粹军礼,膜拜阿道夫•希特勒,日常群集在一个地下室内,终日讨论与锻炼,立志弘扬大斯拉夫的民粹主义,并时刻期望将所有的外来移民驱逐出俄罗斯。他们上面有首领规划着日常所有的活动,俄而攻击被蔑称为“黑鬼”的异族人…
之前我便看过一些涉及光头党的影片,依然印象深刻于Skinheads文化发源地英国拍摄的片子《这就是英格兰》,记得澳大利亚影片《无发无天》里种族拼杀、家庭道德沦丧、帮派内讧等庞杂的剧情,还记得《美国X档案》里诺顿与其弟一同被毁灭的人生。除了《这就是英格兰》比较偏重少年同光头党成长、及铁娘子时代社会面貌的展现,另两部影片多半算是提炼自残酷现实的艺术作品,有着可思索的多面性,导演会对社会背景戏剧化,引入一些个人的恩怨,调和极端仇视的可解读性,使视线转移至黑帮暴力上,同时剧中人物也有一丝未完全丧失的“良知”,观者会被愤怒左右,并被血腥与震惊扫荡思维,但总会有可控制的节奏使看客得意喘息。然而看过《罗斯88》,终于知道了被“令人无语的叫嚣”气到愤怒的滋味了。必须承认,有的时候这“火”就是拱起来的。一步追一步地放肆,离离星火,被无状的气焰吹醒,蔓致通天的柱。就算特想换位思考,特想站到客观的高度上,想把这电影艺术与现实生活剥出骨肉分离,还是会被扯不断理还乱的人性欲念拐进秩序的数理化中,抑或堵在了概念的文语体里,挑一头担,没为什么。总之,也没可商量的余地,生活类似体验不丰富,看电影里的恩恩怨怨,五光十色,且尤为明显。对这种类型影片,我亦是既恨又喜。不管电影《罗斯88》是不是一部讲究的,有成熟技术内核的电影,它是有一定扰乱心绪能力的。若你足够镇定,不为所动,那就是我的幼稚,我过分不平静的荷尔蒙作乱了。但这无碍于你我的交流,或许大家能认同这一点,电影从手执摄像机的半犹太仔‘爱德华’的叙事角度考虑,值得赏玩的是电影发展剧情的模式。虽然在人物的设定及素材的选取上,毫无避讳地照搬了《无发无天》的模式,但那种,清清楚楚的毁灭之路,及把整部剧人物事件完全置身其中,没有模棱两可的道义真理尺标,一味仇恨外国人、外族人,它所表现出的还真是以假乱真的“纪实”风格。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记录并参与全过程的就是站在审判席上的一群亡命之徒,这显然突出了立场的主观性,不是八面玲珑地评判,这对纪实的意义又有着不同立场的认知价值。当然,如果几段不足十秒的彩色录像画面寓言着美好的生活,全片灰暗的色调揭示了不幸福的当下,又可从时间上判断出导演设定的另一层含义,即便美好也是一去不复返的历史,那时这群年轻人还是孩子,那条狗还是幼犬,萨沙的妹妹还活着。所以,从头到尾,这记录就是冷血的怨言,还有想当然的美好与平静。这些毫无意义的话,我实在是想说,特别是在观影的过程中,虽然到现在已平息掉了一大半恶气。“愤青”到这个份儿,人就算废了。“叛逆”到这个程度,人就长不大了。“自卑”到这个状态,人心就只有恨了。“优越”到这个高度,人就只能饥寒交迫了。“混蛋”到这个样子,别说为民请命,就是打着上帝最后拣选真假善恶的旗帜,人也就不再是人了。简单说来,电影《罗斯88》反应的就是俄罗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产生的各种名目“光头党”,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某一股“白种人至上”光头党组织的生活简录。并记录了他们至此冠冕堂皇的借口,强制归因于社会状态,微微透析了无业盲流产生极端报复行为的社会问题。特别撷取了俄罗斯当地存在的诸多社会疾患,并以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势头为背景。把种族歧视,移民的影响,严重的失业率,外界的教唆,与无法矫正的人格特征联系起来,以光头党的偶像希特勒为旗帜,临摹了微型法西斯集团成长之路。也许可以这么说,光头党对应的便是血腥的种族歧视。或许对与错,是可以分辨的,却一定不会有让所有人同时点头或摇头的结果。所以像《罗斯88》这样一部影片,讲述俄罗斯光头党暴力组织生活场景的伪记录片,在俄罗斯被禁映,09年在柏林电影节引起轩然大波,在其他国度亦反应如此,对我而言,是能够完全理解的状况。如电影前半部表述的那样,所谓俄罗斯光头党法西斯“宣传片”,很难预测观影者看完片子后的个人化反应。我会认为这是一部可怕、令人愤怒的反面教材。可是,谁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一群人会热血沸腾,并视画面的犯罪活动为讨伐罪恶的正义之举,并不针对青少年,也不直指青壮年,但这类大小人物是应该存在的。所以,这样一个片子,或许有某一领域的研究价值,但做娱乐的消费品,后遗症与附带的后果一旦出现,一定是危害之极的。有很多实例为证:俄罗斯光头党就是在看完澳大利亚“光头党”袭击当地亚裔移民的影片之后(估计是《无发无天》),纷纷走入理发店,剃光头效仿,建立起了自己的组织。又比如2002年4月莫斯科市中心就发生过多起光头党为纪念希特勒诞辰日而挑衅、闹事、袭击的恶劣事件,他们扬言要“消灭所有犹太人、美国人和其他低级人种。”当然,对于俄罗斯的光头党现已可作“课题”研究了。因时间沉淀出的俄罗斯光头党历史足迹,加之依然猖狂于俄罗斯社会的生命力,不得不把这种极端暴力组织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面貌联系起来。在此片中就有浅显的影射,警察的不作为,便是执法不严姑息纵容。剧中突然出现的人物,要求萨沙听命于他们,那似乎又是某些政治势力试图重整光头党已达为己利用的目的。而这群人格还未完善的愣头青们还被有着经济基础的个人、商业集团等等操控着,以“志同道合”的战友情为幌子,这种脆弱自欺的情感,甚至重过来自家庭的亲情。萨沙生日会上从老大手里拿到的那把手枪,便说明了一切。暂时脱离光头党,来说说那些有朋友走天下的亡命之徒。往往,混混们的人生大致如此,先晋升一级成了有大哥的团体,再升一级有了保护伞的黑帮,再继续前进就会到达两个世界,一个“神秘地狱”,一个“极乐人间”,即便极乐了也会有再入地狱的一天。而要把普通老百姓的命运托付到他们身上,显然可笑可悲之极。所以对于剧情中,看到导演设计的有关萨沙的街头采访,那虽呼应了记录的真实相,在我看来,却成了最讽刺无用的反证桥段。而在电影接近尾声时,第一个领头羊死在枪口下之后,各位血气方刚,之前还想要用鲜血祭奠俄罗斯民族的气概,顿时瘫软成泥,内讧的架势摆开,分崩离析难道不是这群人的本性?萨沙成为孤家寡人,那就是一再重复的不可更改的历史。看到这群泄了气的瘪袋,心情舒畅。可是,随后就进入了真正的黑暗。三个人的死亡,结束了爱德华自拍的电影。且也快慰地结束了令人难以忍受的一切,但始终要有无辜的牺牲品做代价,这就是现实。加入这样的组织,无论最初的“梦想”有多么纯洁,个人曾经遭遇的“不幸”多么令人同情,最终的发展方向与导致的结果,都证明,人性黑暗面的龌龊与危险,虽只是一步偏离中心的向左或向右,都将这个事件与人物,推进万劫不复的毁灭之路,身后的名,都将是危害全人类的恐怖组织活动践踏出的冤屈。生活在极端仇恨的天堂里,以无辜性命为靶子,是因为自身能力的严重匮乏,这是必须严肃看待的。而这种集体聚合成的复仇绳索,完全成了一种保险个人贱命苟活下去的后方援助形式。无所事事,不愿靠智慧与劳动实现生命的意义,但又不得不消耗生命,必然会是以一种自以为“正义、正事”存在的方式,举行的一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黑帮暴力生活。真相是这没有崇高的道德理想,没有客观的人文关怀,是彻头彻尾的法西斯杀戮。这真像是几何课上的证明题。一步错,就是全局的失败,一切皆证明这种活法的卑微、残忍、无知;一切皆证明这种活法埋下的种子,结果是人与人血淋淋的仇杀。其实,这里有个最浅显的道理,跳舞不好的人,总是抱怨自己的鞋子。这群整日抱怨工作被别人抢去,房屋被别人抢去,面包被别人抢去的人,他们活着的每一秒从未去争取过工作、房子、面包,整日聚在一起团集憎恨、杀戮的情绪,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呢?最后,在这里引用一段有关俄罗斯光头党的描述:“俄罗斯光头党是一种以俄罗斯族青年为主要成员,崇尚极端民族主义、纳粹主义,极端排外,专门通过暴力袭击有色人种的激进组织。他们将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视为偶像,用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向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灌输极端主义思想,把纳粹的标志戴在胳膊上、印在衣服上;他们通常集体出动,手持铁器、棍棒,在地铁、大学、跳蚤市场等公共场所袭击高加索人、中亚人、黑人、亚洲人等非白种人(尤其是黑人与亚洲人)。他们自尊心很强,但心理状态又极为脆弱;他们极端好胜,个人利益至上;他们希望国家强盛,但又对强国怀有妒忌和敌视心理;他们追求时尚和富裕,但对别人的时尚和富裕又恨之入骨。最开始他们只袭击男性,但自另一个组织“俄罗斯姑娘”成立后,发展到连女性也袭击。”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