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一种特殊的心态对待一种特殊的电影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03:32:55人气:0
视频:虎年之恋状态:年代:2005
主演:米哈乌·热布罗夫斯基李敏孙继峰赵凤霞更新时间:2012-09-07 02:52:46
1913年秋,身受重伤的波兰苦刑犯沃尔斯基逃到中俄边境,不慎掉入猎户老郭布置的陷阱内。心地善良的老郭将其带回家中疗伤。为避免麻烦,老郭剪掉了女儿郭松的长发,把她打扮成男孩子。在妻子和郭松的悉心照料下,沃尔斯基的伤势逐渐恢复起来。 沃尔斯基身体复原后,陪老郭一起到山林里打猎,和他们一家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尤其是和郭松,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情愫。沃尔斯基帮助郭松干…
好似很多盆友都是在昨天晚上在波兰大使馆的大铁门前在寒风中排着队等待验明正身之后迎着金色大厅里红衣娜塔温暖的微笑进入放映厅才得以看到这部影片的大使馆、合拍片、文化交流,观看形式本身就给我们读解电影创造了一个特别的背景。因此,就好似观赏低成本独立制作影片时持有的包容感一样,我们试图从中得到一些粗糙但原始有力的启示,不再苛求精致的叙事(这个电影叙事比较跳跃)、细腻的情感(情感过渡比较突兀,我周围观众都对两人忽然在美丽的草地里来那么一段感觉有点“啊?这就...了?”)~~虽然还是有笑场(不少)。关于“距离”之美我很好奇的是,关于“郎中”(放映时听到这个名字中国观众都觉得有点奇怪)医治病人前做法式跳大神那一段戏,中国观众笑场比较严重,但外国观众会不会很奇怪:中国人为什么会笑,他们在嘲笑自己的原始文化?当然这个和影片处理不当有关,试想:如果“郎中”大书跳大神的时候嘴里的念词能模糊一些、歌声更原始一些,中国观众就不会这么笑了。我们也需要点审美“距离”。这又涉及到合拍片的受众定位问题,照顾好不同资方国家的受众审美趣味,一部合拍片要多考虑很多东西。(向好莱坞学习)不应该粗糙之处配音。开场那段戏不仅拖沓、剧情假,连配音都太生硬,这一点中国观众是很难忍受的。1、老者的配音象念课文,没感情,敷衍了事一般2、在车内老少两人对话时有很多对不上嘴型的地方3、整个影片中经常出现一点也不生活化的口误,给人感觉就是演员没背好台词。其他粗糙之处(剧情脱离实际、有的台词太假等等)也许波兰观众看了不会太别扭,就算了。其实可以更好之处一些具有隐喻性质的符号,都是先后两次分别在女、男主人公身上出现的。例如:“鱼”“水”--gt;自由一条河,分隔着两个国度,又联系起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男主人公~好像一条鱼~从水中来,进入女孩一家的生活,又从水路走,离开女孩,留下爱情(的种子)。并且,他的来去都是被迫的,这又与他所代表和追求的“自由”形成了矛盾冲突。来是因为被敌放追杀需要逃命;去是因为女孩的父亲发现了他和女儿关系的变化。--gt;性爱,“鱼水之欢”这是中国化的象征,不知波兰观众有何感觉,(或者觉得莫名奇妙?或者完全没机会引发深层联想?我觉得这时编剧可以考虑在过年那段戏里加一个贴窗花的情节,让母亲剪一个双鱼的窗花,女孩来贴,趁机透露点什么文化信息。)前后两次出现。一次是女孩被搭伴成男孩后随母亲去买鱼,被相邻嘲笑,她一怒之下把鱼扔了。女性性征被掩埋后的反抗;一次是中段波兰士兵在河里摸鱼,特别重要地是,顺流而上摸着摸着他看到了正在洗澡的女孩,才真正发现那个照顾自己的“小子”是个女儿身。“剪刀”“镜子”其他的,例如还有剪刀与镜子。女孩被父亲用剪刀剪去了象征女性性别的辫子,伪装成了男性,女孩默默地在镜子里看着自己;照顾波兰士兵的过程中,女孩看他胡子痒痒,递了剪刀和镜子过来让他整理自己的乱胡子~~男性性征。就不细说了。这些符号如果可以给多点特写,打个漂亮的光,叙事慢一下,会不会更好看嗫。但是如果放下这些文化折射的负担,波兰观众只是看个异域风情,感觉应该也不错吧。所以跨文化的作品还是有很多空子可钻的,平时我们也可以在创作中利用这点。例如《私角落》导演特意使用的法语独白。文化的“隔”之美。一位瓣友给的评论是“越嚼越有味”。不仅让人思考,粗糙原始一点的低成本和精致美观的大投资,分别给人带来了不同的享受,但前者的耐嚼和后者的痛快如何更好的结合,还是有待创作者们继续努力探索滴哇。PS谢谢雅宝路上的警卫们和雅宝路商店老板给我指方向,谢谢娜塔和大使馆其他工作人员,谢谢北京公交,谢谢学生卡、过街天桥、先驱投影仪......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