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与不信间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20:27:01人气:0
视频:神与人状态:年代:2011
主演:朗贝尔·维尔森迈克尔·朗斯代尔萨巴纳·奥扎尼奥利维尔·雷堡汀更新时间:2012-09-07 02:57:39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北非村庄里,八名法国西多会修士严守着基督教的信条,在修道院唱诗、礼拜、救死扶伤,与当地穆斯林村民和谐相处。然而,一次恐怖主义分子的袭击,打破了这份宁静。工地上,外籍工人惨遭屠戮,西多会开始遭到村民的怀疑和怨恨。此时,政府军决定对修道院加强护卫,然而以克里斯汀(朗贝尔•维尔森LambertWilson饰)为首的修士们最终拒绝了军队的要求。在圣诞节前夜里,…
新春佳节,按民俗传统,国人兴择个吉日前往庙堂烧香拜佛。即便是平素很少进入这类清规戒律之清净圣所,无论是初一挤归元寺抢头香,还是初五拜财神,抑或去道观求签问卦,国人可谓不遗余力,凑足热闹——虽然对于绝大多数在指导性正确三观教育下长大的普通人,宗教信仰还是很生分的一种东西,却并不妨碍他们在世俗生活中将信仰的形式感运用得淋漓尽致。难说是因为信仰导致了举动,还是因为热闹一把烘托了信仰。西欧人都有着很深的基督教情结,哪怕本人不是教徒或者仅仅是个挂名教徒(出生就受洗,非自主选择),相关宗教带给他们历史上的影响也是深刻而不可磨灭的。关于宗教类题材的电影一直很是热门。当然,在世俗化的大环境下,宗教也受到属世人性的影响,哪怕是冠以导向性无误的宗教信仰也面临着现世的侵染和危机。拍摄于2008年的《虐童疑云》算的上是体现其阴暗面的片子了。这部片子由百老汇的名话剧改编,故事虽简单但剧情发展扑朔迷离:一所教会学校的修女院长以严格刻板的规矩管理学校,新来的Flynn神父以其开明的作派和老修女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老修女逐渐发现神父对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有着不正常的关注度,整部片子就是在修女和神父之间不断地揣测和斗争中逐步发展升级,情节紧凑且具有相当的张力。《虐童疑云》虽然显得比较标题党,但是原文为Doubt的名字其实更偏向在“怀疑”的过程中——各种怀疑和猜测构建了事物的发展轨迹,这些蛛丝马迹的细节和疑虑的心理战都为此片添色不少。个人以为《虐童疑云》最高明的地方是在于结局的不确定性。它并没有让剧中人物交代到底Flynn神父是否有娈童的确凿事实。很多观影者都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并都佐以推论证明——然而很多暗示是不用明说的,Flynn神父的那句“有些事我不能说”已经清楚地默认了他的所作所为。但是关于当事人究竟有没有犯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其实是背后折射出来的关于信仰危机的现状。在近两年不断爆发的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娈童性丑闻应该是本片的现实背景之一,而电影中的结局正是这种现实的无奈而残酷地写照——修女院长动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赶走了她认为娈童的神父,甚至不惜违背了不可妄证的第八诫——但结果如何?神父被上级教区调走在另一处学校任职,严格来说,是升职了。最后老修女的哭泣是点睛之笔,既有对自身所为的忏悔,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因为她发现这个世界“水太深”。根本是像尔等小角色的人物无法撼动的。这里要简单说明下,天主教内实行的是神品制,各等级都是有着严格的划分的,修女对于有司铎品的神父来说就是下级,而在修女们发愿中的一项就有“服从”,严格来说像电影中这样“以下犯上”的诘问和质疑是不合规矩,也是不被允许的。但是老修女为了维护和确认自己的观点,也是为了保护那位黑人学生,牺牲了巨大的代价却只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背后复杂的原因更是影片中所难以言喻的。强大制度下的缺陷和阴暗面是她所无能为力的,这一点足以能令人对此深表叹息。2010年的《人与神》却是从另一个角度让人看到了信仰本来应该呈现给人们的一面。和《虐童疑云》不一样的是,《人与神》是根据1996年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真实存在的事件改编过来的。在北非隐居的八位法国西多会修士被恐怖分子以宗教冲突为由绑架并杀害,这种殉道的方式是漫长的基督教发展史上苦难而荣耀的标记。鉴于片中表达的宗教信仰上牺牲奉献精神和尚属被认可的价值观使得该片不仅赢得当年的戛纳评委会大奖和今年凯撒奖的提名,也罕见地获得教会认可;罗马教廷甚至在其官方媒体《LOsservatoreRomano》报上撰文赞誉该片所传达的信仰精神。电影拍的很文艺,属于小众中的大众片,最为诗意的镜头是结尾处修道院长以旁白形式做出的遗言,配合着被洗劫后空旷寂静的积雪的小修道院画面,唯美而蕴含哲理的语言描述了信仰之间的冲突,现世的不完美和面对牺牲的无所畏惧。对于过自己尘世间小日子的芸芸众生,很难理解这些修士们为甚么会坚持为了一个信念上的东西而做出看来毫无意义的牺牲。然而这也正是持续了千百年的信仰得以流传下来的强大动力。宗教不完美,因为人不完美。人性中的各种弱点会导致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宗教信仰的偏差。但是对于人来说,坚持固守一个绝对的东西却是必须的;正因为人性的缺陷,形而上的对绝对真理的需求才会显得更加迫切。本质是孤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一定会在自己力所不能及之处表现出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和敬畏。即便是在多元化思潮并存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即便在无信仰的前提下,也会自动地寻找的能够替代信仰位置的寄托和参照物。英国文学评论家Chesterton有句名言:“当人们不再信仰上帝时,并不意味着他们什么也不相信,反而意味着他们相信一切。”不似中世纪那样大环境下强制的宗教信仰,现代人的信仰缺失一定会在其他的方面得到补充。有人迷恋星座,有人玩转塔罗,有人通过迷恋某种生活方式来获得满足。传统宗教也被带入了诸多的世俗分子,无论是烧香拜佛还是静修祈祷,求得现世利益的趋势正不可避免地侵染了古老的信仰。无论信与不信,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崇拜和期许获利是人类的天性。如今,充斥于互联网和现代传媒上的各种大小消息填补了每个人心灵所需的慰藉,人们从中挑选自己所需求的,将其填充入本性所需求“信仰”这一栏的角色,就如同从超市的货架上拿下来一件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一般。媒体急不可耐地将各种五光十色的消费观点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允诺推销给广大受众(或者说潜在的消费客户,这才最要紧),宣扬的信条和手段也同教义如出一辙:一旦您遵从,就能得到心有所想——叩门,就给你开门!传媒的话语权地位某种程度取代了过去的教会,在受众面前获得了居高临下的教导地位,然而很少有脑子清醒的受众——亦如当时很少有偏爱较真的教徒——去考虑其合理性。“做到以下十条,您就可以变得更美丽”或者“购买××产品,能让您脱颖而出,成为瞩目焦点”——以上类似宣教的推广词,众生愿意信哪个呢?当然,目光所能及之处的事实是——如教徒般趋之若鹜的消费者们的热情,确实不亚于真正的信众。————————————————————ps:前一天刚发了影评,今儿就得知消息恺撒奖公布获奖名单,《人与神》获最佳影片,此外《影子写手》获最佳导演、改编剧本和配乐,翻滚~祝贺!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