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由的幻影》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12:22:21人气:0
自由的幻影

视频自由的幻影状态:正片年代:1974

主演阿德里娅娜·阿斯蒂朱利安·贝尔托让-克洛德·布里亚利阿道弗·切利更新时间:2023-12-18 19:38:25

本片由几个超现实的小故事串联而成。公园里,一个神秘男子塞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几张图片,女孩父母对这些帕特农神庙、凯旋门等古建筑的图片大惊失色。丈夫晚上被幻觉困扰求助医生,恰巧女护士请假离去,在回家的路上,女护士偶遇受虐狂帽商、赌博的神父等人。一位教授搭护士的车来到警局授课,却总被打断,他最后讲了一段赴宴的经历,几个朋友在马桶上闲聊,而吃饭却在厕所一样的单…

第二次看,就此写下我浅显的理解--------------------------------------------------------------------------------------------------------------------------布努埃尔是公认的超现实主义大师,他的超现实场景所带来的奇妙幻想氛围很大归功于他独特的手法。固定长镜头以产生中立客观的视角,然后突然的推拉摇移、变焦又突兀地将其改变,在一个镜头中不停改变拍摄角度(《维莉蒂安娜》中拍摄角度的变换就很惊艳,同时以此表现上下阶层差距)、转换被摄主体等等。非常规的摄影机运动被布努埃尔高超的场面调度能力精妙地把控住,影像内部“变例”的呈现方式皆处在外部稳定的控制下,同影片中各类现实场景(通常很有巴洛克式画风)与幻觉梦境(或者是人物的反常行径)杂糅交互而生发的怪异荒诞之感相契合。本片由许多个超现实小故事串连而成,每个故事的结尾以新人物引出另一个故事,看似相互衔接,可在毫无一条明确线索带动、毫无一个明确中心主旨进行围绕、每段内容独立到几乎可以被割离于其它内容的情况中,这些故事更像是被一条细线轻微飘忽地相连,后者走向如何根本不受前者影响。如此,布努埃尔便不受传统叙事结构的限制(《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里的嵌套梦境也能体现对传统的颠覆),可以大肆挥洒想象力,利用自己在晚年早已炉火纯青的超现实主义手法为观众呈现一出出荒诞幽默的幻想喜剧,于不同故事中不断跳跃自己的思绪,从不同的层面,通过对社会惯常规则与逻辑的颠倒推翻中给予资产阶级辛辣的抨击讽刺。第一个故事。1808年拿破仑占领西班牙,法国士兵对城内的西班牙士兵执行死刑然后在一个教堂里瞎七倒八。“打倒自由!”那群西班牙人群声高呼。毕竟人民并不需要残暴侵略带来的、高压统治之下的所谓“自由”,在严酷苛刻的体制管控中,自由只是人民被异化后心里产生的幻影。开头便以反常的内容奠定了全片对体制下“自由”的嘲弄姿态还有个有趣的地方:一名法国士兵及其猥琐地对着一个神像吻了上去,旁边的另一个神像活了似的举起手拍晕他。这或许照应了传统宗教的禁欲主义——由此看来,那群法国士兵也不是自由的。第二个故事。一名怪蜀黍送给两个女孩一封装满照片的信。回到家后父母看着照片一脸吃惊痛斥其污淫,然而上面只是一些风景名胜。晚上睡觉时丈夫还看到了一幕幕幻觉图景:公鸡走来、修女灭灯、邮差送信、鸵鸟走来......伴随着这些,闹钟上的时间眨眼过了数个小时。第二个故事隐晦地体现了社会规则对资产阶级家庭的约束,而后者难以忍受便作出荒谬无理的行为。这对夫妇的家里四处可见高贵典雅、排布得端正规矩的室内装饰,如井然有序的社会规则包裹着他们。丈夫受不住了,便大喊“我讨厌对称”。然后做出无用可笑的“反抗”。像看待淫秽黄图那样看待普通的名胜照片,这是夸大了社会规则的拘束下观念的古板程度。后面的超现实幻想场景或许是潜意识里受压抑的心理活动对现实的投射。而布努埃尔将其与现实场景糅合,产生奇妙的观感,营造出十分有趣的氛围。第三个故事。丈夫将邮差的信给医生。布努埃尔没对此多做解释就将故事带入到护士的视角。护士来到一个乡村旅馆,各色人物聚集于此。教士们结束祷告后打牌取乐、一名年轻人与他的伯母乱伦。一名教授邀请大家来到其房间,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和情妇(or老婆?)SM。众人惊恐逃离。不论是乱伦情节还是那个抖M教授,都是“爱”与“性”畸形病态的表现形式。教士祷告时的庄严虔诚态度与之后玩牌时那副模样形成巨大反差,刺破宗教信仰人士虚伪的外衣。这些荒诞错乱的情节上演于象征着“自由”的乡村,在这种quot;自由quot;下人们因暂时脱离人类社会束缚而纵欲猖狂,暴露出自己的真实一面。第四个故事。一名警察教员搭着护士的顺风车来到警察局授课。在课上他讲述了社会习俗与法律道德在对立共存中的发展变化。他讲了一个经历:一天,他拜访朋友家,一行人围着桌子坐在马桶上“聚餐”。而教员之后来到“用餐间”却对着一堆食物大快朵颐。这个故事荒谬可笑之处在于将人们心里惯有的认知逻辑彻底颠倒了,也在于导演营造非常严谨正式的氛围与其内容的荒诞形成强烈反差,让观众忍俊不禁。拉屎排泄这样带有私密属性的行为在公开场合大胆进行,而吃饭进食这样正常不过的行为却只能在私底下偷偷摸摸完成。看似离奇古怪,实则只是将资产阶级人民在“民主自由”社会下的生活方式滑稽夸张化。近乎不可见人的隐私都能在公共无拘无束地暴露,这是一种极端的“自由”,而内心本能的冲动却只能于私下不可见人之处释放,这又体现所谓“自由”下人们天性受到束缚。第五个故事。两名交警上完课后执勤。给一个司机开了罚单,故事由此带入到那名司机上。他被医生诊断出癌症却扇了医生一巴掌。回到家后被通知自己的女儿失踪了。到学校确认、去警察局报案......有趣的是一整个过程中,“失踪”的女孩时刻紧跟在他们身边,他们视而不见吗?可女孩说话时父母批评她不要插嘴,警察还总是对照着女孩的样貌写寻人启事......这个故事体现了“自由”社会下儿童的“存在”被权威毫无情理的碾压与抹杀。父母代表现代“民主”的家庭观念中仍残余着的管控观念,它蔑视孩童本就渺小脆弱的话语权,甚至当其不存在。而警察一套套死板生硬的教条办事体系又是对形式官僚主义的讽刺。小女孩自始至终都是一副乖巧天真的模样,儿童反抗跳脱的天性似乎已经泯灭了。第六个故事。一名诗人拿着狙击枪在大楼肆意枪杀街上的行人。被逮捕后被法院判以“死刑”——无罪释放。走出法院,一群女人围着他要求签名。紧接着第七个故事,警察局长在酒吧接到死去的妹妹的电话,应电话的要求他来到妹妹的坟墓里,却被当做盗墓的抓走了。本以为自己局长的身份能逃过此劫,没想到该位置突然被新局长代替。可笑的是碰见新局长后两人竟然一通寒暄马屁嘘溜。两局长来到一个动物园,枪炮声、人群喧闹声、钟声四处响起,暴乱的动物大喊“打倒自由!”最后画面结束于一只茫然四顾的鸵鸟。第六个故事中对杀戮的展现并不会激起我们对受害者的同情与对诗人屠杀无辜生命的憎恶,因为毫无道理的动机将杀戮的残酷性弱化,被这种莫名其妙的动机的前提因素影响,配上布努埃尔独特的呈现风格,观众始终是融不入“客观”的影像而是受“主观”上的古怪之感所扰。诗人的胡作非为是在有秩序有规则的社会中作出的具有破坏性反抗性的控诉争辩,可这种控诉竟然寄托于个体的“自由”对他者的“自由”的侵犯。而死刑为无罪释放,看来经过反抗他的确“自由”了——这种“自由”是法律之下庄严正义的权威审判将他彻底剥离文明世界后带来的。而仍处于“文明”世界的人们对这种“自由”满怀愚蠢的崇拜,就像故事结尾争相向诗人求签名的女人们一样。第七个故事里有影射局长与妹妹乱伦的情节。裸体的妹妹弹着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局长满含笑意走来。肮脏下流的“性”掺杂于高贵古典的氛围,让观众的观影体验在这场短暂但含糊禁忌的爱恋桥段中变得十分怪异。死去的妹妹给他来电话,或许是受社会规则拘束后,潜意识里对“性”的渴望投射到现实,呼唤他回归“自由”。结尾发生在动物园,我们便如同结尾的动物那样困于笼中享受着安逸的“自由”。动物暴乱,军队警察来镇压,于是第一个故事的情景再次出现——“打倒自由!”如此,联系甚微的各个故事跨越百年时空形成一个闭环,预示着为了心中如幻影般虚幻的自由、去反抗体制管束之下的“自由”的万世循环。百年后,高喊“打倒自由”的人变成了动物,毕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规则逐渐“先进”,人们被越来越规矩严谨地牵制框化,作出种种错乱扭曲、有悖常理的行为,甚至暴露出自己的“动物”本性——可这种“本性”还是逃不脱桎梏。人们还是像结尾的鸵鸟那样茫然四顾,又或者说像鸵鸟把头埋进土里逃避现实那样忽视天性之外无形的封禁。-----------------------------------------------------------------------------------------------如果屏幕前的你看到了这里,那我着实佩服你听我胡扯的耐心。通篇下来,我完全脱离影片中的表象内容去费尽心思地探讨“第三层面”隐晦不清的意义。而布努埃尔在“第三层面”上赋予的深度思考与他对故事本身呈现方式的quot;简陋quot;程度实在不搭调——粗糙的布景、演员们的蹩脚演技等等等等。可他又将丰富的内涵作用于表象上,在出色的氛围营造里,外化出幻想空间并将其突兀地设置于现实中,打破理性又诱使观众以理性去辨别深挖其中的含义。布努埃尔从不向外界解释他的电影,这也使他的电影有着巨大的解读空间。他催发着我们的热情——探索的热情、发现的热情、感受真正电影艺术的热情。本文版权归作者宜乎众矣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