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还会再来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16:11:12人气:0
上学路上

视频上学路上状态年代:2004

主演EmreAydinRojdaHuzVehipHuz更新时间:2012-09-07 08:11:56

盛夏正午的太阳,毫无遮挡地照在西北高原的黄土坡上。虽然已是快放暑假的时候,但学校的孩子们都还穿着长袖的衣服,看上去不那么热。站在山坡向学校的方向望去,除了学校正中央的一根旗杆上飘扬着一簇鲜红,方圆几十里的黄土坡上再没有别的生命的颜色。讲完关于森林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后,校长宣布放暑假了。临出学校前,校长再三叮嘱同学们,下学期报名的学杂费每人二十四元八角,九月…

土耳其大城市的青年只身(如果纪录片的摄影师不是他要求来的话)来到偏远地区支教,那里虽然仍是土耳其的境内,但大多数居民只会说当地的方言——库尔德语,甚至有人把土耳其语当成外语。这名支教的青年严格要求学生们使用土耳其语,让他们用土耳其语学习知识。卢安克若是看到这样的教学方式应该会不喜欢。青年经常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诉说自己遇到的困难和生活近况,面对一个与自己成长环境迥异的地方,从没有教过书的青年克服自己不曾面对过的困难教当地学生学习知识。为何来支教、支教的目的是什么,纪录片都没有直接去解开答案,只是全景式地围绕青年支教的生活展开,导演不作任何介入性表达。对于观众而言,这其实是一个好的支教分析文本。近年来人们围绕着短期支教与长期支教展开过讨论,觉得短期支教只是支教者自私的功利性举动,带着猎奇游玩的心态陪孩子玩玩而已。作为一个有过短期支教经验的人,对此既不能完全否认也不能绝对认同,因为这句话只是对于复杂人群中复杂心态的赤裸揭穿,可其实生活有很多东西真赤裸揭穿就没什么意思了。关于长期支教,同样也会面对一些指责,因为有些人会把它作为人生的一个跳板,或许只有那些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在底层的教育工作者是值得在道德上称赞的,其他的你都可以给他扣个“功利主义”的帽子。前面说卢安克不会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但在我眼里卢安克或许不能算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是人类教育方式的试验师,该怎么定义他的教育试验呢?之前在豆瓣看到一个人如此评价一位先锋电影导演:他想告诉人们电影可以这样拍,但实际上也就他自己这样拍。卢安克的教育或许就是如此。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进入偏远地区支教,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带去教育先进的地方的知识与文化。学习知识与文化的目的就是走出大山,走出贫穷地带。看到纪录片里的孩子及他们的生活,人们会用可爱、淳朴、单纯之类的形容词去称赞,除此之外人们想不到更好的词来称赞这个被工业文明抛弃了的地区的人文。青年的到来,多少就是为了让他们可以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所以要从教育做起,因为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福柯说:“知识就是权力”。也许青年并不这么想,他不可能想的这么远大,他只是觉得有一些地区的孩子他们应该接受基本的教育,自己又正好想做这样一件事,能做多久,多成功,那是后话。人们总觉得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方便快乐的同时也带来忧伤烦恼,无法抛弃。观众看到这样的处于第三世界被现代文明所抛弃的贫穷地带的真实影像时,常常会做出前面说到的称赞,也希望他们可以同样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可他们称赞的东西也恰恰被认为是被现代文明破坏了。这多少有点悖论,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但也要那些还没完全进入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人加入进来。去偏远地区支教即是如此,那里的人应该享有同样的机会与发达地区的人竞争生存,不管他们喜不喜欢,都是他们必须面对,除非有人说自己天生喜欢自然,喜欢贫穷,那么他或许就可以为人类去试验一下怎样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是好的。学期结束之后,青年对学生们说自己明年还会再来,这或许就是希望,青年能做的或许不多,若是你期待太多。但于那些孩子,若他们想要,他们有可能得到比自己之前多的一些知识。不管人们怎么看待支教与现代文明,在不可避免的大框架里就需要有人去做些被认作是微不足道的改变。明年还会再来就是微不足道的希望的延续!
更多>>

最新影评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