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男士》中的角色多是些小人物:超市保安、路边算命大爷、公司小职员、足疗技师……我们很难看到上流社会的影子,也难以在哈哈一笑后获得某种深刻,那么《屌丝男士》究竟为何而成功呢? 一是短小精悍的录制剪辑方式。每集由数十个喜剧片断组成,总时长严格限制在十几分钟。这种碎片化的短片形式在今天的抖音快手上不再新奇,而在10年前却是一种大胆尝试。其背后反映的是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工作节奏,我们已不能容忍一个故事被表述得太长、消耗过多时间,我们对有深度的文化内容缺少耐心。 二是借用洒狗血、无厘头的镜头效果和语言学技巧,成功塑造了一批造“小丑”“屌丝”等人物形象。例如,当
大鹏在半夜惊起说自己做了一个“好噩好噩”的梦时,观众的紧张心绪被调动起来,想要知道梦的内容究竟有多可怕。这时剧情却突然转到大鹏吃东西的“饿”场景上来,赢得了观众的笑声。这种用同音异义词的语言学诡辩,实现对结构主义的大众文化传统的彻底颠覆,实际上具有十足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更深远地说,这种“叛逆”的表达方式实现了对主流精英文化的嘲讽,它解构了社会中固有的官方意识形态,用解构一切的戏谑方式“重估一切价值”。 三是对亚文化的包容心态。在S1E6和S2E3中出现同性恋题材元素,在S2E6和S3E7中出现波多野结衣、吉泽明步等日本女优角色……这些无一都是主流媒体所瞧不上、也“上不了台面”的禁忌话题。而《屌丝男士》的大胆引入并取得成功,实际上折射出这些亚文化议题,在基层群众中所拥有的深厚根基。它通过揭下了人们伪善的道德面具,把社会道德心理中的阴暗面展现出来,将虚伪与真诚的界限模糊化。在这种取材风格与表达方向的背后,是其主创团队对这些“被禁言”内容所抱有的信心与包容,他们相信这些看似隐秘的东西是可以被轻松调侃和大胆表达出来的。或许这种创新式的剧本逻辑,也是一种独特的“文艺复兴”与“思想启蒙”。 但是《屌丝男士》也有不少缺点,这也许是它只能持续四季就完结的原因。 一是剧本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同质化。当我们越来越熟稔大鹏玩弄的各种“把戏”与“烂梗”逻辑之后,这些小套路就难以再真正打动人心。就连贯穿全剧始终的“足疗技师”这一主题,也已很难想推尘出新,于是只能用各色明星客串和时而隐现的AV女优来提升收视率。归根结底,其剧本内容始终没能在抖包袱、谐音梗、卖腐与性暗示之外,找到一些更为深刻的公共话题与故事主线,观众们很难在会心一笑之后,收获对生活的思考和真实有用的知识或感悟。 二是广告、明星等商业元素的植入破坏了其对草根文化的忠诚。《屌丝男士》本是对屌丝阶层的刻画与描写,但越来越多的广告和大牌明星的涌入,对屌丝文化所天然具有的底层性、平民性、草根性造成了不小的伤害。那些刻意植入的广告、明星、豪车、红酒、艳服、酒吧和高级餐厅所代表的上流阶层的符号元素,仿佛在不时提醒屏幕前的观众:“嘿,这只是一出戏而已,别太当真,我们并不是和你一样的真屌丝。”观众也隐隐发现这部剧不过是一整套、由搜狐集团精心制作的商业产品而已,我们依然只是这些娱乐节目的追从者与消费者。它甚至不是真正想为屌丝阶层代言发声,它或许仍只是由利益驱动、靠点击量来兑换“眼球经济”的一种包装伎俩罢了。 最后,虽然《屌丝男士》有不少缺点、现在也已被下架隐没多年,但回头来看,我们觉得它依然是一次不错的、大胆的尝试。它以一种“反精英文化”的姿态,挑战了看似不可撼动的主流价值,并引发了人们对“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文艺”的深刻思考。 在上映10年后用文字来梳理和追思《屌丝男士》,我们仿佛得到了一些新的感悟和启示:面对这些虽不完美、却明显充满创意活力的艺术作品,如果我们无法为其提供更多创作自由、更为包容的社会空气和宽松有度的文化审查制度,那么我们由此失去的,或许是比喜剧节目“话语权问题”等更为严肃而猛烈的东西。(更多文章移步公众号:琦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