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导演自己也没真正明白《背马鞍的男孩》?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04:15:55人气:0
背马鞍的男孩

视频背马鞍的男孩状态年代:2008

主演ZiyaMirzaMohamadHaronAhadGol-GhotaiKhojehNader更新时间:2012-09-07 14:44:46

影片描述了一个男孩花钱雇佣另一个穷男孩为他处处驼东西的事业。1天1美元!我要一个强壮的男生!富人来到贫穷村庄,为战斗中失踪去双腿的孩子,征选能背他上下学的人。孩子们蜂涌而来、拼命争夺,男孩吉亚跑得像马一样稳健,顺遂得到伤残小雇主的青睐,击退其他人选。吉亚起头每天背着小雇主上下学,犹如他的私人坐骑,除此之外,还为他洗澡、洗衣,做尽任何苦差事,但小雇主仍是不欢愉,…

《背马鞍的男孩》:欲望是个有残疾的混蛋谢宗玉伊朗有句谚语:真理是一面破裂的镜子,每个人都拿了其中一片。基于此话,我才敢动手写这个影评。如果一个作品的主人说,我的这个作品意图表现什么。一个读者却跳出来说,不对,你的作品重要的不是表现这个,而是表现那个。那么这个读者是不是疯了呢?我就是这个疯子,因为在这个影评里,我打算向导演挑战。《背马鞍的男孩》对贫穷社会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原始的、丑陋的、直裸的生存画片贯穿始终,极大地刺激了观众因看美国大片过多而审美疲劳的神经。但这个电影的主题却是多重的。大多数观众愤愤然的是社会的不平等,富人对穷人毫无节制的盘剥;稍有深度的观众看到的则是贫穷对人性的摧残;再深一点的观众看到的是战争对人类及人性的巨大伤害,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富人和穷人的人性互相扭曲,共同异化;少数观众看到的则是“人之初,性本恶”;而导演莎米拉•马克马巴夫本人在接受采访时,却说自己意图表现“强权对人性的摧残,强权如何样将人演变成动物”。繁复的寓意是伊朗很多电影的魅力之所在。《背马鞍的男孩》以上所提到的种种寓意,我其实也能感同身受。可如果单是那些寓意,这个电影从文本上来说,也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用这种近乎写实手法表现上面种种主题的电影实在是太多,我也就失去了写影评的冲动。那么,《背马鞍的男孩》还有其他寓意吗?我是这么看的,编剧穆森•马克马巴夫会不会是借伊朗复杂的社会背影来表现一个人欲望与肉身的关系?而他的导演女儿莎米拉看到的只是剧本的浅层寓意?要不然,用一个缺了双腿的男孩来代表强权和上层社会,用一个弱智男孩来代表人性或下层人们,实在不是什么上上之选。那么谁代表欲望?欲望就是影片中有残疾的小男孩。谁又代表肉身?肉身就是影片中那个智残的大男孩。残疾男孩与智残男孩的互相纠结,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欲望和肉身的搏斗。而以中东为背影的恶劣生存环境只是造成我们欲望和肉身紧张关系的外部推动力。如果你按这个思维重新去审读这部片子,那么每一个桥段,你都有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的感觉。看完影片,你也不会满腔悲愤在胸,而只会用一双悲悯的目光打量我们人本身:也许不论生存在什么环境,被欲望钳制肉身的人类其实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悲剧。现在,先来看我们的“肉身”。如果不被“欲望”掌控,弱智男孩(我们的肉身)似乎混得也不算“坏”。他住在一个黑乎乎的窑洞里,每天游手好闲,东逛逛,西逛逛。渴了喝口水,饿了讨点吃。由于弱智,我们的“肉身”像一只懵懵懂懂的猴子,不知贫富贵贱,不知苦酸悲乐。如果就这样一辈子,也是无可无不可的。可有一天,当听到“一块钱一天雇人”的消息后,弱智男孩终于从黑乎乎的窑洞里伸出头来,去与“欲望”接轨,从此苦日子便跟着来临。很多时候,我们的欲望其实对我们的肉身毫无用处,就像钞票对一个弱智并无多大用处一样(钞票随时都可能被人骗走,还不如乞讨来得痛快),可我们偏偏放不下,明知是自找苦吃,还要迎难而上。在影片中,残疾男孩(欲望)对弱智男孩(肉身)不停地折磨,还自以为是地要赶他走。本来弱智男孩是可以离开的,可他完全被残疾男孩控制住了。一旦离开残疾男孩,就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似乎自始至终都没发现,看起来强大的残疾男孩(欲望)其实不堪一击。欲望终始要依附在肉身之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霸权地位,一旦离开肉体,它不但虚弱无能,就连存在的理由都没有。肉身向欲望臣服,却只是满足了欲望的穷奢极欲,并没有给自身带来更多的快乐,反而越来越痛苦,其本身也由人向牲畜的方向异化,最后连牲畜也做不成,被“欲望”彻底折腾死了。影片的结尾,残疾男孩的父亲又在叫嚣“一块钱一天”雇用一个强壮男孩。显然是原有的“肉身”已死。而我们的“欲望”用一个有疾残的男孩代替,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疾残意味着残缺,残缺意味着不完整。正是这种“不完整”让我们的欲望像一个该死的漏斗,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欲望”一直是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欲望”永远要借助“肉身”实现自己的梦想。“欲望”依附在“肉身”上,去感受世界。“欲望”靠劳役“肉身”而获得成功。自己越欠缺的东西,“欲望”就越想获得。影片中残疾男孩既想获得长跑比赛第一又想获得“斗牛”比赛第一,甚至还想在赛马场上夺魁,就有这种寓意。可“欲望”就不明白,满足了自己那些虚无的荣耀,“肉身”会付出多大的艰辛!一开始我们的“肉身”还有人的形状,但随着“欲望”越来越多的需求,我们的“肉身”便被异化成被劳役的牲畜。看看吧,看看自己吧,看看周围的那些人吧,哪一个的肉身不是被欲望劳役的牲畜?!而他妈的“长跑冠军”这种称号对一个缺失双腿的小男孩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可见我们的欲望所追求的东西是多么可笑,多么愚不可及啊!一直是欲望对我们的肉身发号施令,但肉身也有幡然醒悟的时候。有一天,弱智男孩终于生气地摔开残疾男孩要自谋出路。残疾男孩的虚弱一下子原形毕露。他哭着嚎着,如丧考妣。对弱智男孩又是乞求,又是恐吓。当发现这两样都没用时,只好以手当脚,飞奔着追上弱智男孩,重新“魔鬼附身”,再不敢离开他了。还指责弱智男孩说,他答应了他父亲要好好照顾他,就得言而有信。在这里,残疾男孩的父亲可以看作是上帝。上帝让欲望依附于肉身,让肉身受役于欲望。规矩定下来后,就无法更改。强大的“肉身”之所以会再次接受虚弱“欲望”的劳役,是由“肉身”的懵懂决定的。假如“肉身”不那么弱智,“欲望”又怎么能驾驭得了呢?所以,在千万的儿童中,残疾男孩和弱智男孩其实是绝配。只有上帝这个“老爸”才有这双慧眼,将这一对“活宝”挑出来拴在一起。可惜的是,残疾男孩并不明白这个奥秘。当有一天,“肉身”终于被“欲望”折磨至死,残疾男孩的父亲又在贫民窟寻找运载工具,吆喝着“一块钱一天雇请身强力壮的人”。我想,他肯定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因为身强力壮的人好找,但身强力壮又弱智得恰好可以像奴隶一样驱使的人却并不好找。所以,当我们的“肉身”死后,“欲望”的全部梦想都会无法实现,连“欲望”本身也会随之消失。假如我们的“欲望”聪明到能够反省这些,残疾男孩(欲望)也不会为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需求,而把自己的“肉身”借给他人驱使。天啊!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就是这么干的?比如说,我们为了获得一项对自己生存其实并无多大影响的“官帽”,而把整个人都交付给了所谓的组织,以供其任意驱遣。最后欲望满足了它人上人的快感,而肉身却比奴隶不如。影片最为感人的桥段,是残疾男孩哭坟的一幕。那时的他是最为清醒的。外部冷酷混乱的世界导致了他的残缺。而残缺又导致了他内心绝对的恐慌和永远的不满足。所以当他面对自己悲剧的母源时,会号啕大哭,央求弱智男孩给埋葬他断腿的坟墓浇一浇水。好像清水一浇,荒凉的坟头就可以长出一截什么东西来,将他永远无法填充的欲望一次性满足。可弱智男孩哪知道他哭声的深意呢?他懒洋洋地躺在坟边,无所事事地眯眼望天。这种悲剧的母源其实也属于他,但他不会为之烦恼。影片中最耐人寻味的桥段,是小乞丐女与弱智男孩和残疾男孩之间的关系。这个小乞丐当然是性的象征。起初,是弱智男孩(我们的肉身)对小乞丐有了性萌动,但后来却被残疾男孩(我们精神上的欲望)勾引去了。这就形成了一个相当有趣的悖论。最初是肉身引发了我们精神上的欲望,而当精神欲望以肉身的姿态去与性对象鬼混的时候,我们的肉身却只在马厩里以精神的姿态望着性对象的离去平静如水。那么性爱之于人本身是不是这样的呢?性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肉身,还是为了满足我们精神的需求呢?性爱的快感究竟是我们的肉身带来的,还是我们满足后的占有欲带来的?当我们与性爱对象毗邻时,沸腾的肉身似乎拥有了无穷的快乐,而精神的欲望却陷在猫挠似的烦恼中出不来。而当我们与性爱对象肉与肉地对撞时,疲惫的肉身反倒被精神上的虚无感俘获,而无法临摹的虚无欲望这时却获得了一种实打实的最世俗的满足感。这真是神奇无比啊!经我这么一说,如果很多观众都转变了思维,理所当然地把残疾男孩当作我们的欲望、把弱智男孩当作我们的肉身,那么《背马鞍的男孩》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新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象征主义之作。要不然,它很快就会湮灭在平庸的尘土之中。一篇好的影评能反过来拯救一部电影。这是我的梦想,也可看作我无可救药的野心。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