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taxidriver和野良犬的笔记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18:11:19人气:0
视频:绿鱼状态:BD高清中字年代:1997
主演:韩石圭沈惠珍文成根明桂南更新时间:2022-12-18 19:00:10
故事的开始是风尘仆仆火车上的青年,他叫莫东刚刚服完兵役,在旅途上,他遇到了女子美爱,美爱拣回了他被风吹落的手绢。莫东也许已经感觉到他的未来将和这个女子纠结。回到家乡找工作的他再次遇到了美爱她在夜总会唱歌,而她的身份是和黑社会老大tae-gon的女人,凭借这层关系莫东找到了一份工作并顺理成章的加入了黑社会中。莫东对组织忠心耿耿渐渐的他对美爱也产生了一丝涵义不明的情感…
令人窒息的爱朋友传来一张说是《绿鱼》的截图,发觉自己已经记不起是发生在《绿鱼》的哪一场戏,于是重看。然后还连着把野良犬和taxidriver一起看了。之所以一起看,是因为在我眼里,编剧层面上,这三部都是「边缘人的社会之旅」。「边缘人」是人物的身份,「社会之旅」是很多电影的母题/次母题。《野良犬》的主动作是「寻枪」,先横着写,再往下发力。先是阿银,然后写黑市,黑市那段蒙太奇特别长,不厌其烦,写肮脏和混乱,这是黑泽明很明显的企图。还拍了吃饭,吃饭的样子让人想起中国人,从《渔光曲》到《家》,再到《鬼子来了》,又到《三峡好人》,「面孔」都是很有力量的画面。黑市的终点是那个喷泉旁的小孩,小孩对警察说,「你长这么强壮,怎么垂头丧气?」——这也是黑泽明喜欢的drama。小孩之后是戴白花的女人,然后是棒球场捉枪贩。枪贩之后,目标对准了游佐。于是变成研究这个人物何以去买枪(以及抢劫)。这里开始了黑泽明的辩证,究竟是社会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他喜欢让两组人物对话,都蛮有道理,很难判定对错,这是他忧国忧民的方式。游佐之后便是那个舞女,舞女出现时,故意让他们躺在地板上,看的时候我领悟到,导演是按像「尸体」去拍,原剧本写的是,像「上了岸大口呼吸的鱼」。开始盘问舞女,故事又变成研究这个个体的过往,以及抢劫的直接原因——也就是那件裙子。然后又加了一些trick,让老警察去找游佐,最后让他受伤,于是警察去抓凶手的心理动因变得更重大,也更迫切。这是大致结构,听起来并不特别,但黑泽明有一些很细致的处理。首先,每个人出场时,他都有相当精准和精彩的设计。阿银是看金鱼,卖淫的女人是在吃西瓜,卖枪的小孩在喷泉旁出现,手里玩石头,游佐姐姐的老公在打捅(劳动与愤怒),舞女那边强调了环境的塑料感(假花假草)。这些「物质」从美术的一部分,变成了人物的一部分。其次,黑泽明对于环境,往往拿来做抒情的用途,用的都很自然,且很浪漫。阿银退场前的「我忘掉美丽的星星已十几年了」,以及结尾的从泥沼、到草地,再到太阳。还有,黑泽明对音乐有强迫症,他喜欢安排现场的音乐声源,比方说看星星那段,明明是很恶劣的环境,却有个小男孩在吹忧伤的口琴,决斗时,远处竟然传来钢琴声,断断续续,做节奏的变化,很迷人。最后游佐被捉到,黑泽明让远处的小孩唱儿歌,游佐痛苦大叫,意思是,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走上一条这样的不归路,这里黑泽明再次质问了一次社会。这种现场音源的设计最后登峰造极的成品,就是《生之欲》里的生日歌了,我觉得那是电影历史上最吓人的段落之一。《野良犬》有个不足,就是人物没什么情感,我们始终无法投射,带领主角的一直是他的责任心和愧疚感。当然这个人物是很正直了,但是正直本身是很无趣的。他突然的摇摆也显得琐碎。同样琐碎的,是黑泽明为了追求写实感,喜欢把同一个目的的戏切分成好几场,譬如抓到白花女之后,先在走廊,然后说话,再回办公室。跟现代电影一比,这是它很明显的劣势。TaxiDriver,之前看过三四次,隐隐有个印象,就是它蛮「粗糙」的。不是指技术上的,而是整体的感觉。这次看,发觉它的「粗糙」是有意为之,是剪接的功劳,譬如在房间自言自语那段,故意剪重复的东西,有精神错乱的感觉。taxidriver的故事更简单,但却是最深刻的一部。开场去出租车公司的戏很容易被忽略,却交代了很重要的东西。Travis退伍了,每天都睡不着,夜里坐车到处闲逛,他想长时间地工作。这已经很病态了,有一种折磨自己的意味,跟RagingBull类似。后面的故事,一边继续说明整个社会像地狱一样,肮脏、混乱、恶心,一边说了Travis和两个女人的故事,这是整个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被Betsy拒绝后,他想刺杀总统候选人,见Iris之后,想将她带出深渊,一种很奇怪的深层心理,但我完全可以认同。《野良犬》要用寻枪来让人物深入社会,Travis则可以直接开着计程车漫游整个城市,用他的眼,以及旁白,来描绘纽约城。这种描绘更多是「图景」和「群像」的,纪录文献式的。但是和旁白一起,加深了我们对人物的认同和理解。所以它有机会实现深刻。不得不羡慕美国电影的水准,摄影、美术和表演都是顶级,所以成品很容易散发出魅力。整个故事是有些乱的,毕竟是出自施奈德的独白,切身经历让他可以任性地写,还具有可信度。剪接也很出彩,剪很细,譬如第一次在外面看Betsy,被发现,这个挫折之后接的镜头是「红灯」。当然史高西斯拍的镜位也多,数一数每场镜头数就知道,也让剪接比较好发挥。JodiFoster太强了,吃早餐那场戏的起伏,从受教到不耐烦再到融洽,两个演员都让人目不转睛,所以这一场也只有三个镜位,根本不需瞎搞。JodiFoster一直换墨镜,不晓得是美术还是谁的主意,看到HarveyKeitel戴长发是他自己想的,拿手帕也很棒,不知道是谁想的。还是只能羡慕美国电影的整体水平。《绿鱼》这个截图,之所以说是厉害的意象,是因为,主角的死就是因为爱上了那个女人,而他们的相遇是那块飞来的手帕。写手帕不难,但是写手帕糊到脸上,而且两次,就说明李沧东在强调这个。我想他意思是,这是「令人窒息的爱」。大家提及李沧东,很少说到他的镜头形式,但其实他也很前卫的。《绿洲》里就有一个横着再竖回去的构图,阳台那一段。《绿鱼》里,他去车站找大哥的镜头,摇过去又摇回去,以及那段打完电话看高楼,也是摇过去,摇回来,往另一方向摇,然后再回来,这种野蛮的镜头,我至今在其他电影没有看到过。最近看李沧东的小说,明白他一早就掌握了戏剧的规律和故事的真谛。几乎每一行,故事都在往前走,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人物很主动,把情景越逼越紧,有点类似西方电影的写法。关键是他的观察力,以及经历过重大灾难然后还活了下来才可能拥有的巨大怜悯心。他看问题太透彻了,但同时是一个浪漫的人。比方说,到将近结尾才说的片名的由来,他们儿时经常去大桥下钓鱼,一次去钓绿鱼,结果拖鞋丢了,找拖鞋找了半天——绿鱼代表无法再重来的往日时光。往日时光一直是李沧东要表达的,一开始是卖鸡蛋朋友那里,直接让莫东看一栋栋高楼,然后让他发问,这以前不是我们的土地吗?后来,莫东所卖命的裴老板,也开始做盖楼的生意。背后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通人的阵痛。一般写剧本,要让后面有深刻互动的人物尽早碰面,莫东和老板,理应当是在夜总会才可能认识,李沧东很聪明地,让莫东在这里仰望高楼,而楼盘生意就是后面莫东死去的直接原因。回想其实很残酷,因为莫东那时候正在看着自己的死亡。李沧东喜欢写「刚刚经历了什么」的人物,然后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揭示这个「刚刚经历」给他们的创伤。《绿洲》是刚刚出狱,《密阳》是刚刚死了丈夫,《薄荷糖》算是刚刚破了产。《绿鱼》是刚刚退伍,不知道该怎么办,傻傻的,愣愣的,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女人。李沧东尤其喜欢主角的「愣」,这里没处理好,有些镜头有点呆板,后来他改进了,让镜头更经济、也更灵动。后来他也找到了最符合他喜欢的「愣」的男演员,就是薛景求。他几乎就是李沧东内心里男人的具体样子。《绿鱼》中间的戏不太好看,原因是裴老板抢了内容,然后莫东和女人的互动没有增加,所以没机会碰撞出深度。当然他写到「我的身体很不干净,可以吗」已经很厉害了。再往后面,只能写莫东为了她而杀老板,但会显得滥俗,也不符合莫东的人格。于是裴老板杀死了莫东,社会险恶的一面露了出来。值得说一下,莫东被杀之后,处理的办法可以有很多,李沧东的安排是,让他走过去,脸贴车窗上,大口呼吸,直到热气漫上了玻璃——这是李沧东延长冲突和情绪的方法,他总要把事情做得很绝,把处境写得很彻底,也就是「入木三分」。他肯定是一个特别犟的人。第一次看《绿鱼》时,被它的结尾吓到,也就是大家一起抓鸡那段。亲手杀死了莫东的人,和莫东的亲人们,一起奋力地抓鸡,还有比这荒谬的事情吗?背后的意思是,既得利益阶级永远活得好好的,底层人民的命运往往只能是服务他们。这次看的时候还想到,李沧东是不是还想说,那只四处逃窜的鸡就是莫东的灵魂转世,所以它不给裴老板吃,才跳了出来?《绿鱼》的收尾是,阳光普照之下,人们各自忙碌,和《牯岭街》的晒棉被、同时听广播是类似意思:时代过去了,活着的人还得继续活着。想到《烧纸》第二篇,李沧东写自己是「在乱世中捧着花独行」的人,他见过苦难、把苦难说给你,然后告诉你,无论如何还是要坚强活着。所以很佩服他。本文版权归作者林西拿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