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赝品状态:年代:1974
主演:奥逊·威尔斯OjaKodar约瑟夫·科顿弗朗索瓦·莱兴巴赫更新时间:2015-03-30 19:13:13
厌倦了逃亡生涯的匈牙利赝品画家艾米尔•德霍瑞(ElmyrdeHory)于1969年回到西班牙伊维萨岛,成为岛上名人,并结识了美国作家克利福德•艾尔文(CliffordIrving)。导演奥逊•威尔斯在介绍艾米尔•德霍瑞的同时穿插讲述了曾轰动一时的克利福德•艾尔文造假美国飞行业大亨霍华德•休斯自传案,随后又杜撰了女友欧嘉•蔻达(OjaKodar)与毕加索之间的一段奇事。真假穿插中,奥逊•威尔斯提…
奥逊•威尔斯的最后一部电影《赝品》是纪录片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打破了自60年代以来以连贯叙事冷静观察为主的传统纪录片风格,不仅回应了对《公民凯恩》剧本著作权的长期质疑,也为纪录片的创作形式提出了崭新的思考。在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公民凯恩》在1941年奥斯卡上只得到了最佳剧本奖。奥斯卡的短视暂且不提,单奥逊•威尔斯这唯一一个奥斯卡奖,也常被病诟是抢了合作者HermanJ.Mankiewicz的风光。《赝品》可以说是奥逊•威尔斯对这一老生常谈的迎面痛击,以新颖趣味的方式回答了“著作权归属”的问题。《赝品》的大部分镜头素材都来自于美国作家CliffordIrving编剧,法国导演FrancoisReichenbach制作的关于匈牙利赝品画家ElmyrdeHory的BBC纪录片。奥逊•威尔斯将胶片买来,重新剪接,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除了ElmyrdeHory这位造假天才,还穿插了曾轰动一时的CliffordIrving假造美国飞行业大亨霍华德•休斯自传案,结尾又杜撰了女友
OjaKodar与毕加索之间的一段奇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大量的蒙太奇,场景人物之间迅速转换,再加上威尔斯本人自己时不时跳出来混淆视听,初看简直应接不暇。片中描述的两位超级骗子,画家ElmyrdeHory和作家CliffordIrving都是旷世奇才。犹太画家ElmyrdeHory18岁赴德国慕尼黑学画,20岁到巴黎投师FernandLéger。二战期间被关入纳粹集中营,后出逃回匈牙利,发现父母双双遇害,家产也被没收,只好辗转逃回巴黎。ElmyrdeHory的画家事业早期发展不顺,直到他模仿毕加索的游戏之作当成真迹被朋友买走,才算能养家糊口。他一生主要模仿毕加索,马蒂斯,莫迪利亚尼和雷诺阿。而这四位名画家,从印象派到野兽派到解构主义,从肖像画到风景画再到抽象几何构图,风格迥异却全被deHory悉数掌握,他的仿作被当作真迹收藏于世界数大博物馆与私藏。尽管如此,这位天才赝品画家却一辈子徘徊在穷困潦倒的边缘。早年在欧洲巡回作画,收入被经纪人骗走;用3个月的旅游签证入美,逾期滞留,卖画给博物馆和画廊,被发现作假,只好到处流亡,抑郁自杀未遂,后终于又回到欧洲,隐居西班牙属伊维萨岛。没多久他的赝作被纷纷发现,而年过半百的deHory也终于厌倦了仿作和流亡生涯,决定听天由命。但由于deHory声称自己从未在作品上模仿其他画家的签字,他并不能因骗术被西班牙当局起诉。1969年,deHory遇到了美国作家CliffordIrving,委托他写了一部自传,一下子成了岛上名人,自己的作品这才终于在画界得到些许承认,却发现法国当局又要起诉他。1976年西班牙当局终于决定引渡ElmyrdeHory,这位一代赝品大师便在七十岁上服安眠药自尽。讽刺的是,ElmyrdeHory死后,他的伪作立刻升值,甚至还出现了仿ElmyrdeHory伪作的伪作。这样的戏剧性变化使《赝品》一片中ElmyrdeHory的问题分外引人深思:他的作品与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的画作究竟价值不同在哪里?尤其那些著名博物馆和鉴赏人将同样一幅作品当作真迹之时欣赏备至,为什么得知画作出手他人便立刻翻脸不认人呢?一幅画的价值,难道只在最后的签名么?为ElmyrdeHory立传的美国作家CliffordIrving的经历同样传奇。写完《骗子!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赝品大师ElmyrdeHory的故事》之后,Clifford苦于不被出版商麦格劳-希尔集团重视,决定和同事兼朋友的作家RichardSuskind写一本美国航天大亨霍华德•休斯自传。1971年的霍华德•休斯已经身患严重的洁癖与心理疾病,拒绝与人面对面交往,更抗拒媒体。Clifford抓住这一点与公众对这位奇怪而神秘大亨的好奇心,与麦格劳-希尔集团签下百万合同。根据Clifford后来写作记录这段经历的书稿《骗局》及同名电影,尽管他与RichardSuskind做了关于霍华德•休斯生平详尽翔实的调查记录,但关于休斯与总统尼克森家族的私下金钱关系却是休斯本人授权并提供资料的。书稿定于1972年3月发表,而此前一直沉默的霍华德•休斯终于在同年一月通过电话与七名记者联络,说自己从不认识CliffordIrving,更未授权立传。于此同时,麦格劳-希尔集团写给霍华德•休斯的百万支票也被一位神秘女子在瑞士提走,后经调查证明此女子正是Clifford的妻子EdithIrving。CliffordIrving被判17个月监禁,并被勒令偿还麦格劳-希尔集团的损失。电影《骗局》中展示CliffordIrving自己伪造了霍华德•休斯的笔迹与签字,但奥逊•威尔斯的《赝品》却提示以Clifford与ElmyrdeHory的私人关系,让后者,这位“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赝品大师”给他点小小帮助并不算难。当然,Clifford的经历并不是《赝品》的重点,重要的是他伪作的这本《霍华德•休斯传》并不是坏书。《骗局》也显示,CliffordIrving与RichardSuskind的取证研究有多么翔实,何况最后作品还被霍华德•休斯的私交认为是“天才之作”,很多不为人知的私人对话历历在目。尽管如此,当得知CliffordIrving的骗局后,麦格劳-希尔集团还是把成书焚毁。这本传奇的假冒《霍华德•休斯传》在1999年才终于限量发布,2008年终获英国出版商JohnBlakePublishing的正式出版。不仅ElmyrdeHory与CliffordIrving的故事展示了奥逊•威尔斯电影中提出的两个重大问题:艺术是什么,以及真假的界限;最后奥逊•威尔斯凭空杜撰的一段“毕加索艳事”则更为直白的挑战了“艺术品”的概念。OjaKodar的杜撰祖父把毕加索的画作摧毁,再伪作出售。除了毕加索本人,没人知道那不是毕加索的笔迹,画展打着毕加索的名号大获成功,评论家艺术家们都赞赏作品的艺术成就。在这里,究竟人们欣赏的是作品本身,还是毕加索的名气?艺术品所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层次的震撼与启迪,而这种震撼和启迪是否该与艺术家的“品牌”挂钩?至于《赝品》这部电影存在,其本身就是对“著作权”概念最大的挑战。导演奥逊•威尔斯除了连接过渡的一些片段和最后的“毕加索艳事”亲自拍摄外,全部ElmyrdeHory与CliffordIrving的故事都来自于法国导演FrancoisReichenbach的拍摄成果与新闻资料;但电影的快速剪接与拆散重组又与原来的BBC纪录片根本无关。综合考量,《赝品》难道不该是奥逊•威尔斯的作品吗?就好比《公民凯恩》难道不该是奥逊•威尔斯的骨血吗?《赝品》从内容到叙事到形式都游移于真假的界限之间,故事与故事穿插,人物与人物交错,不仅是电影剪接技术的一个新台阶,更是纪录片的一种新可能。2007年著述《发现奥逊•威尔斯》的美国电影评论家JonathanRosenbaum干脆称它为“新电影”。这里“新”指的是艺术手段:演员、表演,他人的作品重组;而区分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关键——以表明见解劝说认同为创作目的,以对真实世界的精准再现为创作结果——依然有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赝品》应当属于纪录片,却在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上前进了一大步,为纪录片创作提出了新的角度,新的可能。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0981681249242本文版权归作者艾小柯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