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好死不如赖活着状态:DVD国语版年代:2003
主演:马深义雷梅马宁宁马荣更新时间:2020-08-06 19:15:54
本部纪录片直击“艾滋病”这个敏感而恐怖的话题,以跟踪拍摄被感染的马深义一家为整条线索,赤裸裸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家庭面对生死的生活原态和他们的心路。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南部的一些乡村中,很多村民在卖血脱贫的鼓惑中,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马深义一家就住在文楼村。一家五口,除了大女儿马宁宁以外,整个家庭都是艾滋病的受害者。纪录片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
关于这部片子,我能告诉你的,不外乎为一个悲剧性的家庭故事。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艾滋病“重灾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那些天,在死亡阴影笼罩下,人们每天都在告别,习以为常街头同时出殡的队伍,此起彼伏的哭泣声;而在四周惴惴不可终日的恐慌中,五人就有四个都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被死神扼住咽喉的一家人,面对可以预见的死期,他们将该如何存活?故事并没有因为AIDS变得意外悲壮,镜头始终节制,这样一个独特的题材,导演并未用力。同期采访小心翼翼,不带任何侵略性,只问小孩已经感受到的问题。导演的谨慎使得该片持有了强烈的纪实性,画面简单拙朴,却真确传递了
马深义一家面对生命终极层面的展现,直入人心。“夏至”、“大暑”、“中秋”、“霜降”、“立冬”、“冬至”、“春节”,导演用了二十四节气的轮回来剪辑影片,草木兴衰短短一年,马深义一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足以让大女儿
马宁宁懂得什么叫骨肉分离、什么叫生离死别。二女儿
马荣却还浑然不知,无法了解妈妈的逝世的事实,追问着爸爸为什么不用再去西头的卫生所;最小的孩子
马占槽,虽然每天都要拉几次稀,也慢慢学会扶着小车子行走。春节那会,马深义给孩子们都穿上了新衣衫,二女儿唱着“新年好呀,新年好”,这个家开始有了欢声笑语,马深义也谈到再婚的事情,“这事成不了,她意思上嫌我小孩多”。但是他看得开,再怎么穷苦都不能丢孩子,马妞成绩好就该奖励。按照习俗,墙上贴的是紫色的对联,明年是绿色,后年就是红色的,但谁又能保证呢?想到孩子的未来,会让人们心里发凉,这个家庭唯一幸存者马宁宁,被询问到照顾弟弟妹妹为什么不害怕被家人传染上时,低着头没有吭声。影片开始母亲雷妹躺在床上歇斯底里的喊叫,她说这样能让心里舒坦一些,迄今这位善良的农妇也不清楚到底艾滋病是什么东西,她只能靠一遍遍的拜祭神牌来缓解内心的痛楚——她和丈夫是卖血感染,两个孩子是母婴传播感染。一直愁眉不展的母亲只有在说到年轻时“红火”的情景,脸上终于有了一时笑容。但她无法逃脱未来的残酷,孩子的病始终压在她心头,以至后来死去后都无法瞑目。讲到心里的苦时她张开双臂用尽力气在空气中猛的一抓,让人不禁凛然一惊。而马深义在妻子去世之后,挑起了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默默承受命运的不公。影片在美国放映时观众说马深义要是在他们国家就是个英雄,但在中国,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一场疫病发生,数以百计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家庭土崩瓦解,如果没有记录,没有寻访与见证,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将失去记忆的土壤,生命本质的探讨会越来越浅薄,越来越冷漠。中国的“新记录片运动”始于1980年代末期,DV的出现释放了被过往技术束缚住手脚的人们,激情喷射而出,所有这些被内心疼痛搅动得坐立不安的人们,扛起一台机器,止住了迷惘的蔓延,对人性发出尖锐的审问。他们选择了一条颠簸流离的坎坷道路,不再躲在体制内拍着一些无关痛痒的片子,依靠独立力量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相,置身其中记录生、老、病、死,记录爱恨纠缠和世事无常;他们也会被生活的真相时时拷打着良心,当陈为军举着DV拍着苍蝇在躺在拖车上雷妹口中进进出出,当他在丰收的院子看到天真烂漫的小孩嬉戏、马深义独自一人冒雪上百日坟时,内心不是没有过挣扎,但是,他坚持着,因为这是他所要背负的责任,作为一个记录者。影片只采用了两段配乐,是陈为军请一位原军队文工团老人唱的,他的儿子和儿媳也因艾滋病去世。戏曲分别是上蔡县《张产儿》和老人自编的关于文楼村被艾滋病侵犯的小调词曲,苍凉朴实,久经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