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基伯龙三日状态:DVD中字版年代:2018
主演:玛丽·博伊默比吉特·米尼希迈尔查理·哈纳罗伯特·格维斯戴克更新时间:2020-08-06 19:27:12
罗伯特·勒贝克(Robert Lebeck)曾为罗密·施奈德(Romy Schneider)拍摄过一组世界闻名的照片。这组照片捕捉到了施奈德矛盾的天性,她的热情、忧郁和痛苦。勒贝克同样还拍照记录了1981年在基伯龙经罗密·施奈德允许,《明星周刊》(Stern)的记者迈克尔·于尔格斯(Michael Jürgs)为她进行的一次传奇访谈(尽管她之前与德国媒体的交锋并不美好)。施奈德退休后来到了这个布列塔尼地区的温泉小…
2018年9月18日,83岁的法国影星阿兰·德龙来到《费加罗报》编辑部,请编辑为他预约发布消息: “罗斯玛丽·阿尔巴赫-莱迪,即罗密·斯奈德,9月23日这个星期天即将80岁了。愿那些曾经爱过她、仍然爱着她的人,还能想着她。谢谢。阿兰·德龙。”分手半个多世纪后的生日祝福
罗密·施奈德和阿兰·德龙的相爱,是电影史上最传奇的恋情之一。1958年,两人因《花月断肠时》(Christine)的合作而相识,那时阿兰·德龙23岁,是法国冉冉升起的新星;罗密·施奈德20岁,因为出演《茜茜公主》三部曲而家喻户晓。 就像《茜茜公主》所讲述的童话故事似的,为了爱情,施奈德只身飞往法国,定居巴黎,来到德龙身边。 这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大众心中纯洁的“茜茜公主”,德国的女儿,刚刚20岁的少女,竟做出如此出挑行为。背离祖国,相当于放弃了当时的名声和事业。当德龙的事业蒸蒸日上,施耐德后来所拍摄的影片,却好像被施魔咒一般,几乎全都遭到冷遇。风华正茂的罗密·施耐德和阿兰·德龙 年轻的德龙风流倜傥,是出名的花花公子,四处沾花惹草。1963年二人的关系走到尽头,解除四年前早已订好的婚约,传闻施耐德曾因此自杀未遂。 往后她的经历依然多舛,两次婚姻都以失败告终。虽然一直在欧洲拍电影,也多次于法国凯撒奖上提名获奖,却再没有得到如《茜茜公主》系列的成功。 后来的阿兰·德龙,始终无法忘记这位永远的未婚妻。1982年罗密·施耐德去世时,他参加葬礼并写了深情的悼词。07年戛纳电影节,德龙上台请观众鼓掌25秒,将掌声献给辞世25年的施耐德。直到今日,当爱情结束55年之后,白发苍苍的阿兰·德龙再次请人们记住她。红极一时的《茜茜公主》罗密·施耐德17岁 记住罗密·施耐德的,自然不止有阿兰·德龙。2018年2月,电影《基伯龙三日》在柏林电影节首映。这是一部描写罗密·施耐德晚年生活的人物传记片,由德国女导演艾米莉·阿特夫执导,入围了这届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谈到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导演说因为制片人认识演员
玛丽·博伊默。玛丽·博伊默因为长相酷似罗密·施奈德,从很早就常常被人询问要不要饰演这个角色。她不敢想象自己能够演出这样的时代符号人物,导演阿特夫也对复杂的人物传记片所涉及的大量历史犯难。 直到她们读到施奈德晚年最后一次接受采访的资料,看到当时施耐德的照片。“这些照片给我的触动太大了,因为在照片里她不是明星,不是神秘的罗密·施耐德。她只是个人。毫无伪装。甚至都没有化妆。” 《基伯龙三日》正是取材于摄影师
罗伯特·勒贝克在1981年拍摄的这些照片,以及拍摄它们时的幕后故事。片中的记者迈克尔·于尔格斯亦确有其人,81年,他写出那篇施耐德的传奇访谈报道。这次摄制组为筹备影片,也对他进行了大量采访。 电影采用黑白影像,还原当时照片上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用极简的手法,延展出真实照片画外的空间。停格的时光仿佛重新启动,重新流转。焦虑,衰老,病痛,但又是那样率性真诚,女主演玛丽·博伊默的精湛表演,让罗密·施耐德仿佛复活于银幕。1981年罗伯特·勒贝克拍摄的罗密·施耐德照片 1981年,罗密·施耐德来到法国小镇基伯龙疗养,当时她身患肾脏疾病,与第二任丈夫婚姻破裂,和子女关系紧张。片如其名,《基伯龙三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短暂停留期间。施耐德不知道这时的自己已经接近生命的尽头,次年就将离世。但或许有某种预感,所以她才在这次访谈和拍摄中,展现了绝对的真实和自然。 人们该怎样记住她?影片中,酒吧里的路人前来搭讪:“不好意思,你是茜茜女士吗?”她说:“不,我是罗密·施耐德。”面对咄咄逼人的专访,她回答记者:“我早就不演茜茜了,而且也从未是茜茜。我是一个42岁的不幸女人,我叫罗密·施耐德。” 罗密·施耐德的悲剧,已经被太多演员明反复重演。年少成名,出道即是巅峰,此生再无可超越,永远被认为是活在角色的阴影里。为追求爱或理想而义无反顾,却落得众叛亲离、千夫所指。私生活一再遇人不淑,被利用、被窥探、被抽空。聚光灯下表面光鲜的背后,是要靠药物维系的脆弱身心,默默老去直到无人问津。 命运像开玩笑似的,半生都在摆脱茜茜公主角色的罗密·施耐德,最终走向相似的结局。历史上的茜茜公主,晚年痛失独子,巨大的打击使得茜茜公主从此一蹶不振。而施耐德唯一的儿子大卫,竟在基伯龙的短休过去不久后,同一年,被一次意外夺走生命,年仅14岁。 但《基伯龙三日》没有写到这样残酷的结局,它轻拈一段时光薄片,用短暂的三日,折射这位演员的一生。实际上,这三天里也没有发生太过剧烈的戏剧冲突,电影向内伸展,力道全用在描画角色的心理。故事在取景框外,故事在摄影机背后。 作为名人传记片,它举重若轻。既然角色能够抛开过去,那么故事最好不有赘笔。它只用寥寥几个场景(酒店、酒吧、海边),勾画主角的多面性格(抑郁、纵情、释然);仅仅四位主要角色(演员、记者、摄影师以及杜撰的朋友),营造演员与媒体、男性与女性、名人与凡人之间的张力。 也因此,即使不把它看作传记片,不了解罗密·施耐德其人的观众,也可以在剔透的影像空间里,简单的人物关系中,寻访透视到一位层面丰富、饱受苦痛又直率面对的女性。衰老不能减去她的魅力,解放的身体姿态没有猥琐,憧憬光明的内心不惧怕他人的窥探。本文版权归作者良卓月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