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阿曼达状态:HD1280高清中字版年代:2018
主演:文森特·拉科斯特伊苏尔·穆特里尔斯塔西·马汀欧菲莉亚·科尔布更新时间:2020-08-06 20:03:05
MikhaelHers执导的[阿曼达](Amanda,暂译)将于8月2日开机。该片由斯塔西·马汀([敬畏])、文森特·拉科斯特([希波克拉底])主演。影片故事发生在巴黎,20岁的大卫是个活在当下的空想家,他打各种零工,并且爱上新邻居莱娜。而当他姐姐在一次袭击中遇害,他必须负责照顾7岁的侄女阿曼达。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来自法国的导演米夏埃尔·艾斯带着新作《阿曼达》(《Amanda》)笑傲霓虹,一举斩获最佳剧本和最佳电影两项大奖。依稀记得那是下午两三点,穿过寒冷的风来到位于六本木的TOHO戏院,昏昏欲睡的午后时光却被这部特别的电影“破功”了,《阿曼达》中不期而至的枪声就像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是“巴黎的伤疤”,亦暗示着漫长的重建。电影试图用大面积的暖色调,来调和暗潮涌动的冲突,沐浴在巴黎明媚的阳光里,置身于被击球声包围的温布尔登球场中,观众会有一种恍惚感,危机似乎在慢慢消解,与当下存在遥远距离,只是当镜头给到女孩阿曼达哭泣的脸庞,以及24岁少年大卫哀伤与乐观交替行进的表情,你才真正意识到,那只是偶尔的换气间隙,而生活之残酷,无异于一场旷日持久的水下憋气。2015年,巴黎遭遇骇人听闻的恐袭,来自中东的怒火蔓延到欧洲大陆,政客埋下的导火索最终让平民付出惨痛代价。政府官僚大可以摆出冠冕堂皇的姿态来对这些伤害进行表态,或哀悼或慰问,但终究不过是充满套路的政治真人秀。如果说官方声明从构思到成文只需要24小时,那平民要真正从伤痛中走出来则需要一辈子。这些年以恐袭为背景展开的电影很多,前不久美国流媒体巨头Netflix就出了一部关于此的多集纪录片《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不可避免地,透过不断重复的恐袭纪实镜头,它仍旧是在渲染恐惧,当这种情绪烘托被一遍遍“消费和复述”,某种程度上,“恐怖袭击”四个字势必会成为一种陈词滥调,形而上的,空洞的。你必须给出解决方式,在情感宣泄完毕后,如何说服自我,如何重建生活,比哭泣重要。《阿曼达》给出的答案是: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就像片尾那名一度比分落后的网球选手,当你拥有全场排山倒海的鼓舞声,当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人始终站在你这边,你就不会完蛋。英语里有这样一个美丽的表达:“everycloudhasasilverlining,”大意是“每朵乌云背后都会有一线阳光”,我想这也是《阿曼达》所要传递的讯息:希望总是存在于令人窒息的绝望之中。阿曼达是一个10岁女孩的名字,她的母亲在恐袭中意外丧生,这使她成了没有爸妈的孤儿。阿曼达身边只剩下大卫舅舅这个亲人。大卫是一个没什么伟大志向的年轻人,在姐姐意外离世前,他更多时候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做着两份兼职工,对“责任”没什么概念,像大多数90后,大卫的世界很纯真,也没有什么烦恼。恐袭就像狂风刮起的涟漪,彻底改变了风平浪静的现状。大卫不得不接受自己成了阿曼达最亲近的人这一事实。发生的隔天,大卫带着阿曼达经过事发的公园,那里警卫森严,仿佛整个城市只剩下怀疑和敌意。他们站在桥上,看着塞纳河上路过的船只,船上的游客兴奋地在挥手,与大卫茫然的神情形成鲜明反差。一夜之间,大卫成长为“真正的大人”,被迫负担起他从未想过的生活:照顾一个10岁的孩子,从轻浮少年转变为像模像样的监护人。导演米夏埃尔·艾斯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我想他对巴黎遭受的磨难势必有很深的共鸣。他对“大卫”这个人物的刻画,何尝不是将巴黎拟人化,隐喻对巴黎未来会走向何方的担忧。这样的担忧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化解的,它就像受后遗症影响的关节,一到阴雨天便会隐隐作痛,恐袭就是这样的痛点,一旦形成,几乎无法治愈。悲伤不是生活的解药,随着时间流逝,大卫无论如何只能咬咬牙,从容“硬”对。阿曼达游离于大卫和姨妈间,有时候也会有孩子所特有的任性,譬如打破说好的约定,突然粘着舅舅不走,只因某个夜晚对谁特别有安全感。大卫有自己的生活,他还年轻,想肆无忌惮地做梦,不受拘束地恋爱,阿曼达的存在有时像个阻碍,或者说像一根紧绷的弦,提醒他周遭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伤痛,让大卫不得不品尝到超越年龄所该承担的生命之重。但这就是人生啊,你不可能事事如愿,抱怨好了,你可以对恐怖分子大飙三字经,泄愤后,太阳照常升起,晒干了眼泪,拼的是毅力和勇气,还有谁的脸皮更厚。大卫的扮演者,
文森特·拉科斯特(VincentLacoste)身上有一种奇妙的特质,善良,干净,纯粹,不知世故,加上一头怎么也认真不起来的法式卷发,有时候我在想,他是不是根本不晓得怎么拒绝生活强加的创伤?因为不懂反抗,他反而用平静的方式,全盘接受了。电影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阿曼达半夜做噩梦,大卫像父亲一样,抱着搂着惊魂未定的阿曼达,告诉她“别害怕,有我在。”惊奇之处在于,大卫明明就很幼稚,然而在更幼稚的人面前,他的形象却瞬间伟岸起来。那一刻,他已经暗中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成为阿曼达的守护神,就像他曾对恋人莱娜(恐袭幸存者)说过的话,“我会照顾你的。”《名利场》里有一句关于《阿曼达》的评论,“It’safilmprincipallyaboutnice,kindpeopletryingtheirbesttodonice,kindthings,andthere’smoredramaanddifficultyinthataimthanwetendtoadmit.”它精准理解到了电影的精髓,《阿曼达》并不想放大恐袭的负面影响(电影里甚至没有出现任何血腥画面,只有存在于画外音的枪声),它更多地是想抽离出单一的特定的背景,来探讨受过创伤的人类,要如何捱过黑暗,涅槃重生。就像评论所说,《阿曼达》是关于善良之人尽全力做善事的故事,所谓的“善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举动,是大卫对阿曼达的爱,是阿曼达失去母亲后仍坚强地去学校念书,与同学们和平相处,是放下仇恨,超越仇恨,是“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迎向幸福。”真正的戏剧张力原来不需要凭空构造,它就存在于生活中,《阿曼达》看似平淡如水,实则冲击力都藏匿在那些日常对话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米夏埃尔·艾斯常会让人想起达内兄弟,他们都不是那种喜欢往电影里掺杂大量夸张戏剧元素的导演,“日常化”是他们作品最大的特色,某种程度上他们颠覆了观众和对“日常化”的认知:无聊,缓慢,冗长...事实上,拍日常,同样能具备极佳的观赏性,这就是导演功力所在。在映后QA中,导演米夏埃尔·艾斯透露,在对《阿曼达》选角时花费了很多时间,最终找到了IsaureMultrier来扮演,后者没有任何表演经验,但从电影成片来看,这种空白恰恰造就了IsaureMultrier真挚的表演。男主VincentLacoste是近年法国影坛的超级新星,本身极具电影感,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喜欢,轻吻,快跑》今年入围了戛纳主竞赛,非常看好这位90后年轻人未来的发展。《阿曼达》离完美当然还有距离,但不妨碍给予其褒奖。虽然他诉说的的是欧洲,是法国社会遭遇创伤后的重建之旅,但同样适用于当下中国。《阿曼达》最可贵的地方即是放弃知识分子说教的老一套,用生活的切口代替话语,喧嚣背后,那些无处诉说的苦痛从来都只能是当事人默默承担。ps.首发于【火星群众】本文版权归作者xiaoxiongdi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