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麦乡,每年有260多天是雨雪天气,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5月底大雪封山。由于光照时间短等气候因素,玉麦的地上长不出庄稼、青稞结不了穗、土豆只有拇指那么大,各种物资供给全靠从山外运进来。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既要忍受物资的匮乏,也要克服一年有大半年与外界隔绝的孤苦。 图为玉麦乡老乡长桑杰曲巴宁世群摄于1994年 1959年,玉麦乡成立的时候,卓嘎、央宗的父亲桑杰曲巴担任了第一任乡长。 交通不便、贫困苦寒……大多数群众都因为生活困难陆续搬迁出去。从1963年到1996年,长达34年时间里玉麦乡只剩下了桑杰曲巴一家人。 在这座高原孤岛上,桑杰曲巴的妻子走了,小女儿也走了,大儿子贡觉扎西结了婚搬去了山外,小弟嘎尔琼被桑杰曲巴送到山外读书。图为20世纪90年代,卓嘎(右一)央宗(左一)与父亲桑杰曲巴 从此,玉麦只剩下一家三口人,桑杰曲巴是父亲更是一乡之长,女儿卓嘎和央宗是仅有的两位乡民,一栋房子是他们的家,也是乡政府。 打那时起,玉麦有了一个外号“三人乡”。 年幼时,卓嘎和央宗姐妹在艰苦的生活中一度萌生离开的念头,几次央求父亲“我们到山外去吧!” “你们想离开,我不强留,我是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家的。我们走了,这个家就没有人守护了!” 桑杰曲巴的执着究竟从何而来? 因为在桑杰曲巴看来,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放牧,就是对国土最好的守护。 春来秋往,“三人乡”在外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走过了沧桑岁月。 图为玉麦乡曲巴(右一)一家宁世群摄于1994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身为共产党员的桑杰曲巴给卓嘎、央宗最刻骨铭心的教育。 一天,桑杰曲巴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插到屋顶上。他告诉姐妹俩:“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 从那时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片土地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从那时起,卓嘎和央宗渐渐明白,守护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1988年,年老的桑杰曲巴退休,卓嘎当了乡长,央宗当了副乡长,守护玉麦的使命交给姐妹俩,这一干又是23年。 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子县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三人乡”。 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入了党,玉麦因此有了乡党支部。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父女两代人用自己的行动,兑现着对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祖国没有忘记他们 “生活艰苦,日子孤寂,但有祖国,家就有希望。”央宗说。 玉麦河日夜不停地流淌,见证了玉麦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1年9月,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终于修通了。 2004年,玉麦乡开通了两部卫星电话,玉麦乡从此不再封闭。 2007年,手机信号覆盖了玉麦乡。 2009年,玉麦乡微型水电站建成。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电器家具走进这个偏远山村。 2011年,玉麦公安边防派出所成立。守边的村民们有了坚实的依靠,这片面积广大的原始森林也有了一支强大的保护力量。也就是这一年,卓嘎不再担任乡长,她又回到了牧区,继续自己的放牧生活。 2011年6月26日,玉麦乡宽带工程建成开通,为当地电子政务、远程医疗、数字教育、科技普及等信息化应用开辟了信息通道,架起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息桥梁。 2011年底,玉麦人均收入过万元,成功实现脱贫。 2017年,玉麦乡人均年收入达到55803.6元,远超西藏平均水平。 2018年,玉麦乡标准化民居建设完成;幸福玉麦接通“大网电”,小水电、煤油灯都成了历史。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卓嘎、央宗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姐妹俩谋划着想把这里的喜人变化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姐妹俩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人不畏山陡路险、交通闭塞,扎根玉麦几十载为国守边的故事,讲述了玉麦乡从当年的“三人乡”到如今9户32人的喜人变化,表达了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2017年10月28日,卓嘎、央宗姐妹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她们回信了! “看了来信我很感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说,希望你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
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卓嘎、央宗热泪盈眶,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恩的心情,姐妹俩将回信装裱起来挂在了客厅正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