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温了两部根据约翰娜·施皮里的《海蒂》改编的影视作品,1978年的电视剧版和2015年的电影版,这两个版本都是德国跟瑞士联合拍摄的。同时我还对照着重温了约翰娜·施皮里原著的部分章节。通过这次重温让我对这样一个故事有了新的理解,于是借此机会重写一下这篇影评,在这里实际包含了我对原著的分析。首先该谈的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小海蒂了。或许是海蒂失去父母的时候年龄还很小,所以她对自己的父母几乎就没有印象。不过即便是从原著来看,海蒂对她的小姨迪蒂也是没有多少感情的。其实从迪蒂的做法上足以看出她对海蒂是非常疏于照顾的,无论开始带海蒂到爷爷那里还是后来送到克拉拉的家,她完全都只是在为自己考虑。在这样一种缺乏关爱的环境里,显然并不利于海蒂的成长,不过幸运的是,海蒂得以早早的脱离这种环境。海蒂的爷爷虽然是一个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的人,然而事实上爷爷是一个内心非常善良也懂得关心别人的人,海蒂的到来正好是把爷爷好的一面给激发了出来。爷爷是真正把海蒂当成亲孙女一样疼爱和照顾,爷爷生活在这种充满阳光和草地、远离城市尘嚣的环境里,这些对海蒂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不过,爷爷的这种孤独一个人、几乎不与村民来往的生活,对他自己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海蒂的成长还是需要与人交流的,然而爷爷只愿让海蒂留在身边陪伴自己,不愿意让海蒂下山跟村民接触(这也跟爷爷在村民中的风评不好有关,待会将讨论到)。在这里长此以往对海蒂的成长还是不利的,这个时候的海蒂需要换一种新的环境去生活。克拉拉的家在严厉专制的女管家罗特迈耶小姐的带领下变得死气沉沉,但是在这样一个对各项礼仪规矩都比较讲究的家庭里,海蒂却可以通过在这里生活去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以及通过在这里的体验发现爷爷的问题出在哪里。幸运的是,因为有着对海蒂抱以理解和宽容的男主人(克拉拉爸爸)和慈祥且懂得关心人的老奶奶(克拉拉奶奶)的存在,让海蒂得以有喘息的机会,从而不至于一直都生活在压抑中。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位所能做的也仅此而已了,要使这里有什么变化也是无能为力的。海蒂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也是不可能的,不过因此让海蒂终于找到了真正理想的环境。这种环境就是让海蒂回到爷爷身边并让爷爷回到村子里。海蒂回到山上后逐渐感化了爷爷,让爷爷最后愿意去跟村民交流,而村民们现在也愿意接受爷爷的到来。之前这个环境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化解,海蒂终于找到了自己应有的生活了。好了,接下来该谈一下海蒂引导改变的两个人爷爷跟克拉拉了。刚开始的时候,爷爷在山下村民心目中没什么好印象,在他身上有不少恶劣的传闻,甚至传说他杀过人。然而如果读过原著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全是子虚乌有的。爷爷为什么不被村民理解除了性格古怪、缺乏交流与接触的原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爷爷从不去教堂做礼拜。在那样一个几乎人人信教的年代,宗教信仰也正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纽带。爷爷后来回归村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教堂做礼拜,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得到了教会和当地村民的接受,村民对他的信任和理解也就此建立起来了。而让爷爷发生这么多变化,海蒂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爷爷多年在山上孤独平静的生活有一天突然被一个硬塞进来的小女孩打断,这个时候让爷爷懂得去关心和照顾跟他一起生活的人,甚至扩大到关心其他跟海蒂有所关联的人(比如说给皮特家修房子)。不过这个时候海蒂能做的也到此为止了,要想更进一步她也就无能为力了。之后经过在克拉拉家的生活让海蒂意识到让爷爷回归村庄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之后她回到爷爷身边才得以感化爷爷下山到村子里去生活。虽说大致可以猜出是因为母亲早逝和身体虚弱的原因,但克拉拉为什么不能走路的原因在原著并没有做明确交待。或许是怕女儿会受到伤害的缘故,所以这个家才让严厉刻板但忠于职守的罗特迈耶小姐来料理家务,但这样一来就让全家笼罩在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下,可能也正因此他们才把海蒂接到这里来。而海蒂的到来的确给这个家注入一股清流,正因为海蒂的这种不拘小节不愿受规矩所约束的特点,给克拉拉带来了不少乐趣,克拉拉正需要通过海蒂来调节心情和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不过同样的,海蒂对克拉拉的影响也就到此为止了,对于克拉拉来说必须完全换个环境才能让她的身心真正开阔起来。然而想要让罗特迈耶小姐有所改变显然是做不到的,所以海蒂必须回到山上并约定克拉拉将来也要过来。最后克拉拉来到了山上后,终于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彻底的释放,真正让心胸开阔了起来,也让自己最终能够站起来走路了。原著对宗教涉及得很多,除了刚才提到的外,海蒂最后上的学校正是教会办的,海蒂在法兰克福寻找的最高处就是教堂的高塔。所有这些我并不认为是作者有意想传教,而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宗教是大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只是自然而然的把这些带到自己的作品里而已。至于那个小牧童皮特,他可以说是海蒂对山上除了爷爷外最依恋的人了。皮特虽说是一个一直不爱学习的孩子,但因为经常陪着海蒂玩耍,以及经常给海蒂和爷爷提供帮助,在前期他给人的印象基本还是好的。只不过到了后期皮特因为做了几件错事反而让人感觉比较差劲(若从年龄看皮特后期已经成长为少年了,但还是给人不懂事的感觉,这点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作者对皮特的形象塑造不知是不是因为她对这样的孩子有偏见的原因造成,这点我还无法确定。原著本身也就分析到这里了,接下来谈我之前看过的两个改编版。首先谈一下1978年的电视剧版。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对原著还原最多的版本,原著的大部分细节在这个版本里都有涉及。这部剧我到现在为止只看过法语版和英语版,从我观看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版本都不是足本,相比之下英语版删减较少,但是法语版也包含一些英语版没有的片段。对于这部剧我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没看到真正的原声版——德语版(虽然听说发行过,但我现在仍找不到片源或实物),或是国内曾经播过的国配版本。这个版本海蒂的主演
KatiaPolletin年龄有些选大了,虽说剧中尽量把她打扮得像个小娃娃,但有几次她还是暴露了年龄。她的这个年龄对于后期的海蒂来说倒是正合适。不过在剧中她表演得是非常到位的,很多时候她的感情流露表现的非常自然,没有给人刻意或生硬的感觉。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版本皮特的主演
StefanArpagaus居然是年龄最小的,大哥哥变成了小弟弟。虽说大多时候呈现出来的效果是看不出来的,不过知道这点后感觉还是有意思得很。这个版本克拉拉的演员是KatharinaBöhm,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也是一次比较出色的演绎,很好的把克拉拉的这种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给演了出来。这次爷爷的主演是RenéDeltgen,对于这一形象的演出是非常到位的,很好得演出了爷爷这一角色的那种性格特点来,而且给人感觉不张扬、不做作。其他角色的演绎我感觉也是非常成功的,基本上原著所涉及的角色在这里都有出场,而且都得到了非常完美的展现。本剧的阿尔卑斯山的场景大多是在瑞士恩加丁的Grevasalvas山峰(包括山上的民居)拍摄的,这个地方后来因为本剧而成了景点。而剧中克拉拉的家除了在原著指明的地点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取景外,佣人房听说是在苏黎世取景的。还有海蒂去教堂高塔那一集是在黑彭海姆取景的。相比之下实际上是本剧的取景地更有知名度。然后谈一下2015年的电影版。这部电影总起来说仍然是忠于原著的套路,不过或许考虑到片长的限制,原著包含的情节被砍掉了不少,这其中甚至是有些关键的情节也没有涉及到。或许是因为原著的宗教要素让现在人有理解难度,在本片对宗教要素涉及得较少。影片还做了几处改动,但改得并不合理,让人看着有些奇怪。不过总体来说,这些都是不影响大局的,本片依然是原著比较成功的一次改编。本片海蒂的主演是AnukSteffen,相比之下她给人一种更为乐观和活泼、开朗的感觉,不过这更多的是她的年龄较小的原因。虽说她在年龄上更适合海蒂这一角色,但在表演上感觉却略有不足,尽管她的形象大致弥补了这点。克拉拉的演员是IsabelleOttmann,给我的感觉也是颜值更高但表演不足。好几次表演得有些用力过猛,最后展现效果反而不是很好。在原著登高塔和领养小猫的剧情是只跟海蒂一个人有关的,在本片就把克拉拉也给牵扯了进来,这处改动得并不合理,因为当时的克拉拉即便是从她的身体状况来看也是不允许她轻易出门的,而海蒂这次独自偷着带克拉拉出门等于是闯了大祸的,这也会让海蒂将来在这家处于不利的境地。皮特的演员是QuirinAgrippi,这次干脆在前期就展现出了皮特的恶习,后期的几件错事更是一个不少。这让皮特成了全程都没给人留下好印象的角色,这种改编法其实并不多见。让人意外的是,这次爷爷的演员居然是BrunoGanz,一个曾在《帝国的毁灭》演过元首的演员。对于这样的选择,我的感觉是不至于。不过还好,老戏骨对爷爷这一形象的塑造还是非常成功的,很多时候还是能够把握得住,并没有失控(虽说发脾气时说话还是有点那样的感觉)。顺便说句,若真是“元首”这样的人隐居在山上,恐怕即便是去教堂也无法得到村民的谅解了。不过这回好像爷爷开始对宗教并没那么抵触,他后期也没必要专门去教堂做礼拜了,这可能跟本片有意冲淡原著的宗教要素有关。除此之外,爷爷为皮特家修房子这个情节给去掉了,这也让他前期少了一些应有的表现。其他的角色,感觉克拉拉的爸爸这回塑造得比较失败,在本片他给人一种不能很好得掌管这个家感觉,尤其是让克拉拉生气这种事在原著是不会发生的。其他有些该有的角色在本片也没有很好得表现出来,比如说皮特的妈妈和姥姥,在本片就只是出场了而已,他们在原著的作用都没有体现出来。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美景了(但这也有近年技术进步拍摄条件更好的缘故,1978版如果有现在的拍摄技术是能够拍得更美的)。阿尔卑斯山的场景全部是在瑞士取景的,主要包括莱茵瓦尔德峰的苏费尔斯镇以及阿尔布拉山谷的拉奇村。克拉拉的家则在德国多地取景。本文将作为这两个版本的通用影评来发布。本文版权归作者mysticark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