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恐怖悬疑电影观察不多,仅是在修类型电影课程时候听老师说明的单元知识。不过以自身所曾看和与同学交流所感,恐怖悬疑片时常在人与人之间一些破碎的关系作功夫。比如试图以超自然现象来修复或证明某段关系的裂痕,或者以这些超自然现象劝世。举个例子,像《安娜贝儿:诞生》里因为小儿麻痹而行动不便的女孩,因为长期不能配合朋友们的玩乐而逐渐被孤立在一旁。应和《招魂》系列里时常告诫的:一旦恐惧,就容易被恶灵抓住弱点。小女孩内心里的负面情绪,就是恶灵侵袭的力量。不过换个方式解释,其实这也隐含了社会中的霸凌事件。小女孩被恶灵附体之后对他人的攻击,有受霸凌者的反击和报复之意。另一方面在第一部《招魂》里,说的是母亲对孩子的保护欲。恶灵专以使一个身为母亲的女人杀了自己的孩子献祭撒旦,这其实相关于恐怖悬疑片常设定的亲情路线。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个因受家暴而离异的单身母亲带着独子,搬到郊外去开始新一段生活的故事。母亲很努力地让孩子在破碎的家庭中快乐起来,尝试教育他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小孩。带他到游乐场玩、劝他好好吃饭、劝他交朋友融入新环境、教育他不该随意扼杀生物的性命等等。
克里斯托弗(这位单身母亲的孩子)不解为什么父母会离异,母亲
莎拉也无从解释。电影并没有直接交代,使莎拉与前夫的是非对错处于未知状态。而且克里斯托弗对父亲有崇拜感,从他说“父亲就会为我杀死它”、质疑母亲还有在莎拉签离婚协议书时候见克里斯托弗与父亲在玩臂力比赛的时候就可见父子的关系其实并非不和谐。不过在一些细节里仍然可以看出为什么莎拉选择和前夫离婚,进一步证明莎拉的选择对自己和儿子是绝对的理想决定:莎拉额头上的伤痕是前夫施暴的伤痕、为克里斯托弗杀死他害怕的生物、克里斯托弗时常玩士兵打战的游戏并以暴力粗口作人物台词,他也喜欢看战争电影、和父亲的游戏应该时常是臂力比赛,这些可能像是“男子汉训练”的日常,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来说也可能是不健康的。(虽然笔者也是自小就和父亲看动作片、战争片和拳击比赛等等的,这不能说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克里斯托弗在得不到母亲的解释,一怒之下冲进了房子旁边一片树林里。莎拉追去,然而发现了一个诡异的活跃沼泽般流动的洞口。而后克里斯托弗突然主动上前和莎拉道歉,走出森林。之后克里斯托弗成为了一个让莎拉觉得非常陌生的小孩,即使他对她几乎言听计从,莎拉仍然觉得很奇怪。经邻里一位曾经丧子且患有精神病的妇女的行为和其丈夫对往事的透露,她察觉自己与那位妇人对自己的孩子有同样的感觉:这个孩子不是我的孩子。后她闯进那让她觉得诡异,且克里斯托弗开始变得贴心乖巧之前的树林中间的洞里,发现自己的儿子就在里头。哲学的思考:审视亲人是否亲人的同时,也是在审视自己是不是自己,这种镜像映射在许多时刻都以警戒的方式透露出来。一开始莎拉和克里斯托弗在游乐园里一起在搞怪镜子面前欢乐的玩耍,是全剧对“镜子”一作用的伏笔。后来在诺林的丧礼中看见其房子里的多面镜子,其丈夫说:“年龄大了我就时常在镜子里看各个角度的自己。”(类似,这一段有些忘了)不过家里有那么多的镜子并不是诺林丈夫的个人旨趣,而是诺林为了审视丈夫是否真正的她的丈夫而摆的。因为恶魔会在镜子面前显真身。至于诺林的丈夫将这些镜子也作为多种角度看自己的方式,也代表着他对这些镜子的欣然接受。在华人文化中成长的我,对镜子有难以言喻的忌讳。许多民间的灵异故事与镜子有关,禁忌和风水里也总是与镜子有些奇妙的联系。像是半夜对着镜子梳头发或是削苹果就会看见未来的另一半等传说,都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然而仔细一想,人得以最快看见自己的方式就是镜子。人的直觉有时候有种莫名的可靠性,而在最快的映射之下,个体的真实面貌会很快的闪过。对于镜子里的自己或他人,我们要如何看待和面对,这些都是生活哲学,甚至是生命哲学。就比如在森林的洞穴中,克里斯托弗被其中一个恶魔抓住,莎拉想砸开对方的手,对方变成了莎拉的样子。这一点很有意思,为什么它不变成另一个克里斯托弗?为什么不变成任何一个在她生命里对她好的人,像是她的老板娘,这样也许她还会犹豫下手与否。这是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一幕“镜子”的作用。莎拉果断砸下了那个变成自己的模样的恶魔,成功逃脱。这也得以解释为莎拉对于生命本体的认知,对我自我本体和对克里斯托弗本体的认知。她在和老板娘谈论有没有觉得自己的孩子变得陌生的时候,说到了“本质”。在发现克里斯托弗并不是克里斯托弗的时候,在看见恶魔变成了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她的选择和举动都是对自我和克里斯托弗的“本质”坚持。从哲理回到生活层面,其实也有一个问题,我和妹妹在看电影之后讨论也挺有意思的:其实在莎拉揭穿恶魔不是她的儿子之前,那个恶魔并没有伤害莎拉,恶魔是在莎拉一直质疑的时候才暴走。或许莎拉一直认为这是儿子突然变得懂事了,可以安然度过一辈子也说不定。但是妹妹说,本质不一样。这个延伸到家庭教育问题了,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变成了完全挑不出毛病的孩子,不挑食不发脾气也不叛逆,感觉是如何的?Papi酱曾经拍过父母变得非常顺从孩子叛逆等等行为的影片,孩子觉得很不自在。反之,对于父母来说,可能会是很诡异的。那个化身克里斯托弗的恶魔表现完美,但是它的本质毕竟不是莎拉的儿子,日后对莎拉会有什么影响这是不一定的。孩子的行为突变,如果只是表象行为,他内心和性子是如何作想其实也很重要。这部电影于是有了另一层现实性的意义,便是劝谏父母对孩子行为表现的背后原因也要有所关注。记录一段和妹妹谈到的一个有趣的对话—我:如果莎拉不揭穿它不是她的儿子的话,我觉得可能她可以从此得到一个完全乖巧的孩子。它在她揭穿之前也完全没有伤害她吧。妹妹:也对。不过它总是作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引他妈妈去看啊。我:是吼。妹妹:不过也有道理,很多父母都这样,总是很好奇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干什么。这个可能也是一种影射吧。另再记一项:个人挺喜欢“传说”为改编主题的故事,这部电影以爱尔兰民谣“RattlinBog”所唱的内容作了一些启发性的设定,歌名意指一个“活跃的沼泽”。歌词里唱到了那个罕见的树在那洞里,而那洞就在那沼泽里。电影里那个万恶之源的树林里的沼泽,明显有这么样的形容。加之这首民谣的特色是一节比一节更快,莎拉在听恶魔化身的克里斯托弗唱的时候却变成了慢歌,是反常的现象,这一段于是是反映了莎拉对自己的感觉作绝对性判断的时候。本文版权归作者muziyu_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