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谈谈这个长镜头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26 12:55:58人气:0
深度谜案

视频深度谜案状态:BD国语超清年代:2008

主演伊利亚·伍德约翰·赫特蕾欧诺·瓦特林朱莉·考科斯更新时间:2022-09-28 19:27:21

马丁(伊利亚•伍德ElijahWood饰)为了追寻偶像逻辑数学家亚瑟(约翰•赫特JohnHurt饰)的足迹,来到牛津大学深造。他发现,寄宿的房东伊格莱顿太太(安娜•玛西AnnaMassey饰)仿佛跟亚瑟交往甚密,而她的养女贝丝(朱丽•考克斯JulieCox饰)却总是故弄玄虚。后来,马丁结识了壁球伙伴洛娜(蕾欧诺•瓦特林LeonorWatling饰),两人堕入爱河…… 亚瑟演讲时,马丁作为唯一的提问者,引起…

在长镜头下,剧中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剧中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剧中人横眉竖眼的姿态都只是一场闹剧……看客在长镜头外谈笑风生,欣赏着作品内波澜起伏的情节发展。相对于蒙太奇,长镜头更擅长客观的表现情节发展,冷眼下的旁观即使融入了导演的隐性情感,也是一种整体风貌的表意行为,一种事物常态动作的完整动机揭示。没有剪辑的加工,长镜头更多强调生活的真实性,贬低情节的虚构性,通过瞬间性和随意性,不做任何解释的表现事物含义的多样性,让观众自行思考,自行选择。以提倡真实、完整著称的长镜头在早期电影理论产生之时正好呼应了巴赞推崇的现实主义电影,通过粗糙的质感,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行为,真实的复述了客观世界。此时的长镜头不是画面,不是影像,而是真实。电影发展到如今,长镜头发挥的不仅仅是一种现实渐近线的作用,而是通过导演、摄像对其精准而严谨的移情布景、场面调度,追求一种情节、情绪的渲染和描摹,而非刻板的现实复制和影像化。一方面用真实的完整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另一方面用画面的多义和暧昧性提高观众的深层次情感体验和气氛渲染。这两方面的作用一般由两种手段实现——运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长镜头。固定机位因其缓慢抒情的节奏,多被用来烘托环境和人物情绪,是一种暗藏汹涌的“以静制动”,侯孝贤《悲情城市》中文清和妻子听到兄长丧讯时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于隐忍中彰显悲痛。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里开头长时间的黑屏固定镜头,展现的是人类本初的混沌形态。情绪的渲染作为隐性的抒情,在很多成熟文艺片中都有运用,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牛津谜案》中的运动长镜头,所以对固定机位长镜头不做过多阐释。运动长镜头在很多好莱坞电影或成熟的艺术电影中时常用在故事开头或情节脉络发展的中端,通过隐性但又客观的场面调度推动情节发展,介绍故事背景。奥逊•威尔斯指导,拉塞尔•麦蒂摄影的《历劫佳人》在影片开头就通过复杂性度极高的长镜头,运用当时一切技术达到横移、升降、跟拍的效果,完美地于俯拍、平拍、特写间介绍了美国与墨西哥边境下混乱、肮脏的故事背景,影片开头特写的手榴弹被放在长镜头下的汽车中,长镜头下的每一秒都有着汽车爆炸的危险,如此牵动人心缺不做客观评价的刻画,也只有长镜头才能担当。类似的通过片头主人公的对话、运动、走位来介绍人物性格、故事背景的影片还有《蛇眼》、《好家伙》等影片,它们都通过从狭窄的空间内严谨而又有节奏感的空间调度使长镜头成为极为自然的点睛之笔,没有刻意的显露,于羚羊挂角间推动情节发展。说到情节发展,犯罪、悬疑片的情节发展更是重中之重,稍微一个动作的暗示也许就是最终谜底解答的关键。这种隐性的美学构想最好的载体当然是长镜头,在长镜头灵巧高明的场景人物调度中,暗藏着案件丝丝扣扣的线索与可能性。《牛津谜案》片头00:19:36—00:22:07的长镜头就是一种将出场人物之间的偶然与必然相串联的“长镜头”盛宴。为什么打引号,因为这是一个伪长镜头,仔细分析下还是看得出剪辑的痕迹。但是导演将之做成长镜头的形态也正是因为看中了长镜头“述而不作”的功能:死者的女儿beth流下的暗藏玄机的眼泪;公交司机在BlackwellBookstore买的书;小护士性急地叫到一辆出租准备离开;Martin同学遇到sheldom教授后仓皇的躲避;行走匆匆把怪异纸条丢进垃圾桶的sheldom教授;怒气冲冲回案发现场准备收拾细软回家的Martin。3分钟的长镜头将每一个犯罪嫌疑人有序的串联起来,人物关涉的偶然或必然,导演并没有指名道姓,而是将破案决定权交给了观众。缓慢的节奏、时空的连续统一、照相本体的记录功能,观众满怀期待,希望在后来的剧情中验证自己是否推测到了真相。回归是否是长镜头的大前提,我认为这是至少由六个镜头拼接起来的伪长镜头:第一个镜头00:19:35—00:19:54SheldonianTheatre剧场内横摇镜头的尽头出现beth暗藏玄机的眼泪,接着跟拍一名演奏人员径直走出SheldonianTheatre,最后摄影机推向演奏人员的后背并移开。由黑色后背形成的隐性剪辑早期在希区柯克的《夺命索》中就有所运用,全篇5处隐性剪辑有4处是由“后背剪辑”完成的。所以,很容易就能看出此处导演剪了一刀。最近我正好去牛津。该段长镜头主要是在BroadStreet完成的,所以我在BroadStreet上没事晃了晃,发现SheldonianTheatre的正对面并不是BlackwellBookstore,如果摄像机由演奏人员后背直接推向公交司机,其中并没有剪辑,那么公交司机的地理位置变化根据电影画面来说,就是从SheldonianTheatre门口径直走向对面的BlackwellBookstore,但实地考查很容易就发现,SheldonianTheatre正对面并没有BlackwellBookstore,MuseumoftheHistoryofScience才是真正正对着BlackwellBookstore的。所以我猜测,第二个镜头便是公交司机衔接着演奏人员的后背在MuseumoftheHistoryofScience的门口开始的。第二个镜头00:19:55—00:20:21公交司机从MuseumoftheHistoryofScience的内院走出,径直走向BlackwellBookstore的门口。观众可能会问为什么导演不直接把公交司机安排在SheldonianTheatre内院而安排在MuseumoftheHistoryofScince内院开始走位,我认为长镜头相对蒙太奇虽然是客观、记录性的,但仍然是摄影师或导演其有所偏爱的对场景进行选择性加工。MuseumoftheHistoryofScince正对着BlackwellBookstore,统一时间内的直线路程更容易于简单明了中表现线索,如果从SheldonianTheatre内院走向BlackwellBookstore,人物弯弯曲曲的路程延长了一倍,拖延了拍摄节奏,不利于在有限的时空内表现浓缩的暗示。这是从整体角度考虑,从技术角度考虑,SheldonianTheatre的院门是有台阶的,摄像扛着摄影机走楼梯很容易发生画面的不平衡晃动,而没有台阶的MuseumoftheHistoryofScince的院门显然更适合摄像的拍摄。第三个镜头00:20:22—00:21:02公交司机从BlackwellBookstore外走向店内画面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太阳光变成白炽灯的色温,公交司机的外套颜色由明变暗,这就是很好的证据,说明在书店内,又开始了新的镜头。有网友说这并不是理由,他们认为“摄像机不像人眼能迅速无缝切换,摄像机需要一个对白平衡和感光度进行重调的过程,所以你在看的时候会有一闪的感觉,但实际并不是分开的剪辑。”我认为这并不构成理由,因为如果这是摄像重调过程才导致的,那Martin同学从书店内走到书店外,白平衡又需要从新调节,为什么这时的画面却没有颜色变化的?第三个镜头正反面跟拍了公交司机、Martin同学、sheldom教授。是人物牵连最多的一个镜头,但纵观整个镜头,流畅自然,灵巧偶然中把3个人物顺连在一起,一点都不穿凿附会,足显导演和摄像的功力。也这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也正好应对了影片中sheldom教授在新书发布会上的一番言论“Thereisnowayoffindingasingleabsolutetruth,anirrefutableargumentthatmighthelptoanswerthequestionsofmankind.Canweknowthetruth?“长镜头下的真实是有多义性和暧昧性的,客观的呈现真实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有无数真实,因为它不限制,述而不作。所以,这就是长镜头运用在悬疑、犯罪片中的好处。第四个镜头00:21:03—00:21:20把纸条扔进书店外的垃圾桶后,镜头对准了教授行走的双脚,这又是类似“后背剪辑”的技巧,把全景换成特写,最容易混淆观众视觉,此时也是转换场景和镜头的绝佳时期。我在牛津闲逛的时候,从BlackwellBookstore到Martin与sheldom教授相遇的TheBridgeofSighs,真实地理距离不是影片中1秒的瞬间。从BlackwellBookstore所在BroadStreet向东步行1分钟,再在十字路口向东拐向CatteStreet才能看到TheBridgeofSighs。所以,sheldom教授的双脚在这里又成为了“真实的谎言”。第五个镜头00:21:21—00:21:36仍然是跟拍,不过这次是跟拍骑着自行车的Martin一人。不用我启发了,对,这又是“后背剪辑”技巧,只不过这次的“后背”变成了“蓝色卡车”,Martin骑自行车经过蓝色卡车时,蓝色卡车作为障碍物很好的起了“一叶障目”的功能,故事场景从CatteStreet转换到了犯罪现场所在的民居,经过实地走位我可以负责任的说,TheBridgeofSighs所在的CatteStreet附近没有民居,Martin骑车绕过蓝色卡车转弯的设计,就是为了转场换镜所用的。第六个镜头00:21:37—00:22:07Martin停好自行车路过一棵大树,一瞬间身影被大树阻挡,大树发挥的又是隐形剪辑点的障碍物作用。至于这里为什么要剪辑,我们下面再说。镜头跟拍Martin走向民居后便舍弃了Martin这个跟拍对象,自成一视角,由平拍的地面飞向空中,径直伸向案发现场的窗户,从窗户进入案发现场,扫视完屋内状况后,画面终于定格在死者的脸上。至此,这个华丽的伪长镜头终于落下帷幕。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导演会在Martin路过大树的时候剪辑,观众也许会认为这段没有剪辑必要,在这个伪长镜头里,剪辑大都是因为遇到地理长度障碍才只能割爱一剪。但这里显然没有地理长度问题,却有技术问题,这里的剪辑是为技术服务的。跟拍马丁骑车到停车,也许只需要轨道和斯坦尼康,但从地面飞向空中就必须用到吊臂这种大家伙了。在大树处剪辑,笔者认为是一种换器材的暗示,从地面飞上天,如果一直用轨道不可能实现,如果一直用吊臂又显得杀鸡焉用牛刀的多余。所以不如简单处用轨道,难处用吊臂。而这个简单与难处的切换正是大树的剪辑点。附:《牛津谜案》00:19:35--00:22:07剪辑点简表  序号起点形式简述11954quot;隐性剪辑演奏人员径直走出SheldonianTheatre,摄影机跟拍其后背并移开。  22021quot;隐性剪辑公交司机从街外走进BlackwellBookstore。摄影机跟拍其后背并移开。32102quot;隐性剪辑教授把纸条扔进垃圾桶,摄影机推向教授双脚并移向街角转弯处。42120quot;隐性剪辑骑自行车绕过蓝色卡车,摄影机推向卡车移入下一个画面。52136quot;隐性剪辑Martin被大树阻挡,摄影机推向大树移入居民区。----------------------看完地吸引力,发现自己半年前写的这个东西好傻,现在的电影,就算是长镜头,也很多是后期做的。我当时真的想多了。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